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池德龙专利>正文

以多重德拜球层机理解析空间气候的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7400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空间气候领域,尤其涉及以多重德拜球层机制对太阳系的解析。太阳内部及太阳系呈多层分布状态:日核(+),...,光球层(+),日冕层(‑),小行星带(+),科依博带(‑),奥尔特云(+)...;地球内部与地外呈多层分布状态:地核(+),...,地壳层(‑),电离层D(+),电离层E(‑),电离层F1(+),电离层F2(‑),内辐射带(+),外辐射带(‑),...。太阳活动水平由共地空间中的光球层与日冕层之间的释电状态决定;局地气候及天气主要由对应位置的地壳层(‑)和紧邻上层(+)之间的释电状态决定。依据太阳系中行星与彗星的运动位置可分析预报太阳活动水平;依据地球公转轨道位置,地球和其它星体幅角之差以及行星际磁场,可分析预报局地气候及天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以多重德拜球层机理解析空间气候的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间气候领域,尤其涉及以荷电粒子的多重德拜球层机理来解析太阳系内星体运动引发太阳活动和地球气候及天气状态的系统及方法。●技术背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空间气候,尤其对太阳活动及地球气候活动的观测和研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目的是为了准确地掌握空间气候变化的规律,更有利于人类在太阳系内的生存与探索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多重德拜球层机理,并依据该机理揭示了太阳活动规律与地球气候及天气变化规律;另外,也揭示了原子和基本粒子的特性成因及其活动规律。本专利技术依据太阳系多重德拜球层(CMDS日)机理,将太阳系内星体运动与太阳活动及地球气候变化活动紧密关联。共地空间中,外2层组中星体释电条的磁场的Z分量与表层组中释电条的Z分量皆同性,当它们在共地空间中时输出行星际磁场分量IMF(N),外1层组中所有星体释电条以及日冕凸区释电条的磁场分量(Z)皆同性,当它们在共地空间中时输出行星际磁场分量IMF(S)。共地空间内行星际磁场Z分量的源有:内外行星释电条磁场的Z分量,日冕和光球上相应释电条与充电条的磁场的Z分量。光球-充电凹区-黑子伴生于其紧邻的强释电凸区;木星大红斑下沉反气旋与太阳黑子下沉反气旋机理一样,伴生于其旁的上升的强释电正气旋;同理,地球表面上,伴生于强释电凸区-青藏高原四周的充电凹区-盆地,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貌呈现右旋上升旋扎位形;日冕上强释电凸区(日珥)四周也伴生充电凹区;外1层组中星体释电条对共星空间内表层组中释电条的抑制与驱离,尤其对源于光球层(+)凸区-释电条,因光球上-黑子,即凹区-充电条伴生于其旁边的凸区-释电条,则共星空间中外1层组中所有星体释电条对太阳黑子有抑制作用;但是,外2层组中星体释电条,对共星空间内表层组中释电条的助扬周期作用,尤其对源于光球层(+)凸区-释电条,因光球上-黑子,即凹区-充电条伴生于其旁边的凸区-释电条,则共星空间中,外2层组中所有星体释电条对太阳黑子有助扬作用。共地空间内,太阳黑子高发期高几率对应外1层组内行星及彗星(掠日彗星除外),且这些星体的幅角与地球幅角之差大于90°,其中内行星与地球的会合几率小,但外2层组外行星较多,且这些星体的幅角与地球幅角之差较小;在太阳活动水平最高期,高几率出现无内行星与地球会合事件发生。共地空间:太阳系内过日心垂直于日地连线划分的含有地球的空间。而不含有地球的空间称背地空间。掠日彗星邻近日冕时,外1层组彗星释电条强度激增并可产生耀斑,彗星释电条下段所连接的日冕层上,日冕凸区生成与外展,形成日珥与CME;同时,日冕层(-)的波动可下传导至光球层(+),可引发黑子及耀斑生成。共地空间内,在太阳黑子高发期,高几率对应外1层组内行星较少或掠日彗星较多,且内行星的幅角与地球幅角之差较大而外2层组外行星较多,且这些星体的幅角与地球幅角之差较小。而在太阳黑子低发期,共地空间内内行星较多而外行星较少,尤其在太阳极小期,彗星高几率出现外1层组共地空间中。在太阳活动水平极高期,共地空间高几率行星际磁场分量IMF(N)主导或行星际磁场Z分量与时间的积分大于0,地球释电条通常极强,易导致地球中低纬度区域地球CMDS相邻层间释电增强。易发生强降水与强气旋,引发低温灾害和洪灾;而在太阳活动水平极低期,共地空间高几率行星际磁场分量IMF(S)主导或行星际磁场Z分量与时间的积分小于0,地球释电条通常极弱,导致地球中低纬度区域地球CMDS相邻层间释电减弱,易发生地震,火山喷发,旱灾,火灾,蝗灾,雾霾。地震:由于于地球释电条长期衰弱,导致地球CMDS相邻层间释电减弱,凸区释电上升力减弱,则凸区在重力和凸区的下方物体对其支撑力及凸区释电上升力的共同作用下的原来的平稳状态无法已经维持,凸区发生滑坡或塌陷;又由于凹与凸区各荷异性电荷,所以凸区塌陷或凸区向凹区滑坡中伴随着凹凸之间电吸引和放电,在此过程中,产生震动与瞬间磁场。其瞬间磁场同向于中释电磁场,故通常对应地震,全球地磁DST出现瞬间爬升。CMDS地中(-)层-地表上凹凸区之间的河流,电导率高,可形成凹凸区之间中和释放电荷的导电带,并导致地震多发于河流附近。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凹区,荷负电,海洋沿岸的凸区-高山,荷正电,在地球释电条极弱期,凸区易发生下沉或滑坡,导致凹凸区之间极易形成强烈的释电。火山喷发:在行星际磁场IMF(S)主导中,地球释电条长期衰弱,导致地球CMDS相邻层间释电减弱,水或其它液体或熔融流体下沉,充盈地下,一旦,IMF急剧增强中且IMF(N)主导,导致地球CMDS相邻层间释电急剧增强,造成地下水或其它液体或熔融流体向外喷发。在太阳活动极小期内,频繁强烈的火山喷发导致地球气候进入低温期乃至小冰期。以行星际磁场Z分量,IMF(N)大于零,IMF(S)小于零;以行星际磁场Z分量IMF(Z)与持续作用时间的积分S(面积)来表达行星际磁场对地球释电条作用的累积效果,由此得出地球释电条的变化走向和强度。地球释电条强度与S(行星际磁场分量IMF(Z)值与持续作用时间的积分)正相关,而木星释电条强度与S反相关。地球气候与天气变化同行星际磁场Z分量IMF(Z)密切相关。在一个时期内,当行星际磁场Z分量IMF(Z)与持续作用时间的积分S(面积)大于0,即行星际磁场IMF(N)占主导,导致地球释电条处于强态;反之,当行星际磁场Z分量IMF(Z)与持续作用时间的积分S(面积)小于0,即行星际磁场IMF(S)占主导,导致地球释电条处于弱态;而木星释电条恰相反,当行星际磁场Z分量IMF(Z)与持续作用时间的积分S(面积)大于0,即行星际磁场IMF(N)占主导,导致木星释电条处于极弱态;当行星际磁场Z分量IMF(Z)与持续作用时间的积分S(面积)小于0,即行星际磁场IMF(S)占主导,导致木星释电条处于极强态。太阳黑子增多表明表层组波动释电增强,掠日彗星也可激发出黑子。在太阳活动水平极高期,高几率出现彗星掠日和无内行星与地球会合事件发生。行星际磁场分量IMF(S)对地球释电条有削弱作用,行星际磁场分量IMF(N)对地球释电条有增强作用;行星际磁场分量IMF(S)对木星释电条有削弱作用,行星际磁场分量IMF(N)对木星释电条有削弱作用。木星大红斑伴生旁边释电凸区,而该中纬度凸区释电强度正相关于木星释电条强度,则大红斑的强度或大小与外2层组木星释电条强度正相关。星体CMDS中层上凸区由于在相邻层间释电强,上升力强,则形成相对于星体中心的重力的负异常;星体CMDS中层上凹区区由于在相邻层间充电强,下沉力强,则形成相对于星体中心的重力的正异常。青藏高原重力负异常,四川盆地重力正异常。外2层组中星体释电条对共星空间内外1层组释电条的抑制与驱离,尤其对源于日冕层(-)凸区-释电条,即日珥或CME释电条;而外2层组中星体释电条对共地空间内外1层组地球释电条释电条有增强作用,这是由于外2层组中星体释电条吸引共星空间内外1层组内日冕的凹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解析宇宙空间内物质运动的机理及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多重德拜球层(CMDS)机理来解析宇宙中一切微观与宏观物体的运动及变化。其中包括宇宙中一切微观与宏观物体皆在CMDS作用下及控制中,CMDS相邻层间蓄积能量,而相邻层间释电释放能量;每组相邻层间充电与释电处于动态平衡中,一切物质或物体的运动的原动力(或所谓的牛顿的宇宙第一推动力)源于多重德拜球层(CMDS)的存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解析宇宙空间内物质运动的机理及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多重德拜球层(CMDS)机理来解析宇宙中一切微观与宏观物体的运动及变化。其中包括宇宙中一切微观与宏观物体皆在CMDS作用下及控制中,CMDS相邻层间蓄积能量,而相邻层间释电释放能量;每组相邻层间充电与释电处于动态平衡中,一切物质或物体的运动的原动力(或所谓的牛顿的宇宙第一推动力)源于多重德拜球层(CMDS)的存在。


2.依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宇宙中物质是皆由荷电粒子构成的;由于荷电粒子的CMDS的存在,宇宙中物体没有绝对的边界,只有相对的边界;物体的质量:物体所占宇宙空间内的所有荷电粒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的和;通常物体所占空间只是我们人类认识局限下的无限空间中的中心部分而已,则通常物体的质量只是由物体中心外延至人类可识别的空间范围内的所有荷电粒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的和;宇宙中任一物体的绝对质量是无限的;真空是宇宙中单位体积内物质质量最小的区域;真空布满微小的荷电粒子。


3.依据权利要求1和2,其特征在于两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源于两物体内的荷电粒子向外生成的多重德拜球层,两物体内的荷电粒子通过多重德拜球层相邻层间的电引力形成万有引力。


4.依据权利要求1,2和3,其特征在于宇宙中任一粒子体系中粒子,在该粒子与粒子体系中心之间的万有引力和源自粒子体系中心的CMDS作用中;宇宙中任一星系中的星体,在星体与星系中心之间的万有引力和源自星系中心的CMDS作用中。


5.依据权利要求4,原子核内部核子所受的的强力主要为为核子与原子核中心之间的万有引力和该核子在源自原子中心的CMDS中所受作用的合成。


6.依据权利要求1,2,3,4和5,,其特征在于:CMDS中的CMDS+内相邻层间中北半球中低纬释电强于南半球中低纬释电,而北半球高纬释电弱于南半球高纬释电;CMDS-相邻层间北半球中低纬释电弱于南半球中低纬释电,而北半球高纬释电强于南半球高纬释电。


7.依据权利要求1,2,3,4,5和6,其特征在于在CMDS-内粒子或粒子体系,星体或星系,它们中多数的近心点在南半球,而CMDS+内粒子或粒子体系,星体或星系,它们中多数的近心点在北半球。


8.依据权利要求1,2,3,4,5,6和7,CMDS-内的粒子或粒子体系,星体或星系,它们只有拥有正磁矩才能稳定存在,而CMDS+内的粒子或粒子体系,星体或星系,它们只有拥有负磁矩才能稳定存在。


9.依据权利要求1,2,3,4,5,6,7和8,其特征在于CMDS相邻层间粒子释电条或星体释电条在释电急剧增强中,由于其释电条急剧增强的同时其上升力也急剧增强,可将该粒子释电条或及其中粒子发射出去,或将星体释电条或及其中星体发射出去,发射出去的部分粒子释电条或部分星体释电条这些等离子体条,即为光子或星风;CMDS相邻层间粒子释电条或星体释电条通常在近心点处最强,而在过赤道面处最弱;CMDS相邻层间,粒子或星体释电条只有接受螺旋方向一致的外来入侵的等离子体条才会增强;粒子或星体或星系有规律的转动主要源于旋转CMDS中其相邻层间粒子或星体或星系电条的旋扎驱动作用;太阳系内各星体在各星体与太阳系中心之间的万有引力和CMDS日具体相邻层间该星体释电条的旋扎上升力作用中;原子核内核子之间结合的强力源于各核子与原子中心的万有引力和在相应的CMDS原子的具体相邻层间的各核子释电条对核子的旋扎上升力;上升旋转的粒子释电条在南半球呈现左旋气旋状态,上升旋转的粒子释电条在北半球呈现右旋气旋状态;粒子释电条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德龙
申请(专利权)人:池德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