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7076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主体,外壳主体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以及进风口,进风口位于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盖板,盖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进风口处,盖板相对于外壳主体具有第一进风位置和第二进风位置;当盖板处于第一进风位置时,盖板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间隙,第一进风间隙位于盖板远离第二风口的一端;当盖板处于第二进风位置时,盖板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间隙,第二进风间隙位于盖板远离第一风口的一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壳体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结构容易出现回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壳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壳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目前,分体式壁挂空调的空调室内机在实现上下出风时,常会选择侧面进风或者正面进风的结构,采用侧面进风结构时,多采用直接在空调侧面打孔的方式,影响空调的外观。采用正面进风结构时,为了保证外观,常会采用采用可推出的空调壳体结构,以增大进风量,但可推出的空调面板的结构无可避免的会产生吹出的风被倒吸回来的回风问题,回风问题将导致空调上下出风时部分出风量损失,使空调器的制冷量或制热量减少,降低空调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结构容易出现回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主体,外壳主体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以及进风口,进风口位于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盖板,盖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进风口处,盖板相对于外壳主体具有第一进风位置和第二进风位置;其中,当盖板处于第一进风位置时,盖板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间隙,第一进风间隙位于盖板远离第二风口的一端,以使空气从第一进风间隙流入外壳主体内部并由第二风口流出;当盖板处于第二进风位置时,盖板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间隙,第二进风间隙位于盖板远离第一风口的一端,以使空气从第二进风间隙流入外壳主体内部并由第一风口流出。进一步地,盖板相对外壳主体可转动地设置,当盖板处于第一进风位置时,盖板的第一端与外壳主体抵接,盖板的第二端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间隙;当盖板处于第二进风位置时,盖板的第二端与外壳主体抵接,盖板的第一端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间隙;其中,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盖板的相对两端。进一步地,盖板具有与外壳主体连接以封堵进风口的初始位置以及与外壳主体间隔设置的过渡位置;当盖板处于过渡位置时,盖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外壳主体之间存在活动间隙,以避让盖板的转动。进一步地,面板结构包括:旋转驱动部,旋转驱动部与盖板连接,以通过旋转驱动部驱动盖板转动。进一步地,旋转驱动部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源,第一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具有第一预设旋转角度和第二预设旋转角度;缓冲件,第一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通过缓冲件与盖板连接;其中,当第一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处于第一预设旋转角度时,盖板转动至第一进风位置;当第一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处于第二预设旋转角度时,盖板转动至第二进风位置;当第一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超出第一预设旋转角度或第二预设旋转角度时,缓冲件发生形变,以使盖板维持在第一进风位置或第二进风位置。进一步地,缓冲件包括至少三个依次铰接的条形件,缓冲件的至少两个条形件与盖板连接,以通过条形件之间的相对转动使缓冲件发生形变。进一步地,缓冲件包括第一条形件、第二条形件、第三条形件,第一条形件的中部与第一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连接,第一条形件的一端与第二条形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条形件的另一端与第三条形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条形件的第二端与盖板可转动地连接,第三条形件的第二端与盖板可转动地连接;其中,使缓冲件产生变形的力大于盖板的重力。进一步地,缓冲件为弹性件,弹性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连接,弹性件的第二端与盖板连接,以通过使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使盖板维持在第一进风位置或第二进风位置。进一步地,以下至少之一的位置处设有限位结构:第一条形件与第二条形件的连接位置处、第一条形件与第三条形件的连接位置处、第二条形件与盖板的连接位置处、第三条形件与盖板的连接位置处,以通过限位结构限制缓冲件的变形幅度。进一步地,限位结构设置在第一条形件与第二条形件的连接位置处,限位结构包括:转轴,转轴与第一条形件固定连接;轴孔,轴孔设置在第二条形件上,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轴孔中;限位凸起,限位凸起设置在转轴上;限位槽,限位槽设置在第二条形件上,限位凸起位于限位槽内,以通过限制限位凸起在限位槽内运动限制缓冲件的变形幅度。进一步地,盖板具有凸起部,盖板通过凸起部与第二条形件和第三条形件可转动地连接。进一步地,盖板上具有凹槽,凸起部位于凹槽内;和/或,凸起部与盖板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面板结构包括:线性驱动部,线性驱动部与旋转驱动部驱动连接,以通过线性驱动部驱动旋转驱动部和盖板靠近或远离进风口,以使盖板在初始位置与过渡位置之间切换。进一步地,线性驱动部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源,第二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具有第三预设旋转角度和第四预设旋转角度;连杆组件,连杆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杆,至少一个连杆与第二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连接,以通过第二旋转驱动源驱动连杆组件的至少部分产生形变,以带动盖板在初始位置与过渡位置之间移动。进一步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旋转驱动部铰接。进一步地,线性驱动部包括:线性导向件,旋转驱动部与线性导向件滑动配合,以在第二旋转驱动源的驱动下,通过连杆组件带动旋转驱动部沿线性导向件运动,以驱动盖板靠近或远离进风口。进一步地,旋转驱动部具有支架,支架与线性导向件滑动配合,支架具有连接部,连接部朝向第二旋转驱动源凸出,第二连杆与连接部铰接。进一步地,线性驱动部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源;齿轮,齿轮与第二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连接;齿条,齿条与齿轮配合,齿条与旋转驱动部连接。进一步地,旋转驱动部具有支架,支架上设有螺纹通孔,线性驱动部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源;螺杆,螺杆与第二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连接;其中,螺杆穿过螺纹通孔,螺杆与螺纹通孔配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结构,其中,壳体结构为上述的面板结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主体,外壳主体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以及进风口,进风口位于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盖板,盖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进风口处,盖板相对于外壳主体具有第一进风位置和第二进风位置;其中,当盖板处于第一进风位置时,盖板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间隙,第一进风间隙位于盖板远离第二风口的一端,以使空气从第一进风间隙流入外壳主体内部并由第二风口流出;当盖板处于第二进风位置时,盖板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间隙,第二进风间隙位于盖板远离第一风口的一端,以使空气从第二进风间隙流入外壳主体内部并由第一风口流出。通过设置位置可调节的盖板,当盖板处于第一进风位置时,盖板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间隙,第一进风间隙位于盖板远离第二风口的一端,以使空气从第一进风间隙流入外壳主体内部并由第二风口流出;当盖板处于第二进风位置时,盖板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间隙,第二进风间隙位于盖板远离第一风口的一端,以使空气从第二进风间隙流入外壳主体内部并由第一风口流出,从而将进风和出风有效隔离,避免吹出的风被倒吸回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壳体结构导致的回风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主体(1),所述外壳主体(1)具有第一风口(11)、第二风口(12)以及进风口(13),所述进风口(13)位于所述第一风口(11)和所述第二风口(12)之间;/n盖板(2),所述盖板(2)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3)处,所述盖板(2)相对于所述外壳主体(1)具有第一进风位置和第二进风位置;/n其中,当所述盖板(2)处于所述第一进风位置时,所述盖板(2)与所述外壳主体(1)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间隙(131),所述第一进风间隙(131)位于所述盖板(2)远离所述第二风口(12)的一端,以使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间隙(131)流入所述外壳主体(1)内部并由所述第二风口(12)流出;/n当所述盖板(2)处于所述第二进风位置时,所述盖板(2)与所述外壳主体(1)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间隙(132),所述第二进风间隙(132)位于所述盖板(2)远离所述第一风口(11)的一端,以使空气从所述第二进风间隙(132)流入所述外壳主体(1)内部并由所述第一风口(11)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主体(1),所述外壳主体(1)具有第一风口(11)、第二风口(12)以及进风口(13),所述进风口(13)位于所述第一风口(11)和所述第二风口(12)之间;
盖板(2),所述盖板(2)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3)处,所述盖板(2)相对于所述外壳主体(1)具有第一进风位置和第二进风位置;
其中,当所述盖板(2)处于所述第一进风位置时,所述盖板(2)与所述外壳主体(1)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间隙(131),所述第一进风间隙(131)位于所述盖板(2)远离所述第二风口(12)的一端,以使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间隙(131)流入所述外壳主体(1)内部并由所述第二风口(12)流出;
当所述盖板(2)处于所述第二进风位置时,所述盖板(2)与所述外壳主体(1)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间隙(132),所述第二进风间隙(132)位于所述盖板(2)远离所述第一风口(11)的一端,以使空气从所述第二进风间隙(132)流入所述外壳主体(1)内部并由所述第一风口(11)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相对所述外壳主体(1)可转动地设置,当所述盖板(2)处于所述第一进风位置时,所述盖板(2)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壳主体(1)抵接,所述盖板(2)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主体(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间隙(131);当所述盖板(2)处于所述第二进风位置时,所述盖板(2)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主体(1)抵接,所述盖板(2)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壳主体(1)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间隙(132);其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盖板(2)的相对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具有与所述外壳主体(1)连接以封堵所述进风口(13)的初始位置以及与所述外壳主体(1)间隔设置的过渡位置;当所述盖板(2)处于所述过渡位置时,所述盖板(2)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与所述外壳主体(1)之间存在活动间隙,以避让所述盖板(2)的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包括:
旋转驱动部(4),所述旋转驱动部(4)与所述盖板(2)连接,以通过所述旋转驱动部(4)驱动所述盖板(2)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部(4)包括:
第一旋转驱动源(41),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源(41)的输出轴具有第一预设旋转角度和第二预设旋转角度;
缓冲件(42),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源(41)的输出轴通过所述缓冲件(42)与所述盖板(2)连接;
其中,当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源(41)的输出轴处于所述第一预设旋转角度时,所述盖板(2)转动至所述第一进风位置;当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源(41)的输出轴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旋转角度时,所述盖板(2)转动至所述第二进风位置;当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源(41)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超出所述第一预设旋转角度或所述第二预设旋转角度时,所述缓冲件(42)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盖板(2)维持在所述第一进风位置或所述第二进风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42)包括至少三个依次铰接的条形件,所述缓冲件(42)的至少两个条形件与所述盖板(2)连接,以通过所述条形件之间的相对转动使所述缓冲件(42)发生形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42)包括第一条形件(421)、第二条形件(422)、第三条形件(423),所述第一条形件(421)的中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源(4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条形件(4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条形件(422)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条形件(4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条形件(423)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条形件(422)的第二端与所述盖板(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三条形件(423)的第二端与所述盖板(2)可转动地连接;其中,使所述缓冲件(42)产生变形的力大于所述盖板(2)的重力。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42)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源(4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盖板(2)连接,以通过使所述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使所述盖板(2)维持在所述第一进风位置或所述第二进风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以下至少之一的位置处设有限位结构(5):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袁伟刘汉余杰彬李建建曹睿何博张奇黎优霞陈志伟王现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