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6651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属于电极防脱落技术领域。所述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架、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主要由扳手固定套、主机连接管、公电源电极和母电源电极组成;所述公电源电极与所述母电源电极完全接触配合;所述主机连接管穿过所述扳手固定套,并且所述主机连接管与所述扳手固定套间隙配合。与传统电极结构相比,该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的扳手固定套与主机连接管间隙配合,公电源电极与母电源电极完全接触配合,但公电源电极及其固定件与主机连接管间隙配合,所以在高速振动下,所述公电源电极与母电源电极为同步振动,不会发生接触不良或脱落现象,从而保证螺丝机正常运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极防脱落
,特别涉及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无论是高铁还是地铁铁路通常由铁轨和枕木组成,在铁轨下方每个一段距离都需要铺设枕木用于固定铁轨。铁轨与枕木之间通常又采用螺栓连接;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这些螺栓都是通过工人手动旋拧,费时费力且拧紧的程度有差异,从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在铁轨铺设过程中会采用螺丝机来旋拧这些螺栓,螺丝机在铁轨上一路向前运行,从而对铁轨两侧的螺栓进行旋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的螺丝机采用扭力扳手对螺栓进行旋拧,通常采用电池包对扭力扳手进行供电,电池包与扭力扳手之间通过正负电极活动连接,传统的电极结构在扭力扳手高速的振动下经常会出现接触不良甚至脱落,严重影响螺丝机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以解决现有的螺丝机传统的电极结构在高速振动下经常会出现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架、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极架中;所述正电极主要由扳手固定套、主机连接管、公电源电极和母电源电极组成;所述公电源电极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机连接管内部,所述母电源电极固定连接于所述扳手固定套内部;所述公电源电极与所述母电源电极完全接触配合;所述主机连接管穿过所述扳手固定套,并且所述主机连接管与所述扳手固定套间隙配合。可选的,所述公电源电极通过公电极固定套和公电极固定盖夹持固定。可选的,所述公电极固定套和所述公电极固定盖与所述主机连接管小间隙配合。可选的,所述公电极固定套顶端通过第一钢丝挡圈与所述主机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公电极固定盖底端通过第二钢丝挡圈与所述主机连接管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母电源电极通过母电极固定座和母电极固定盖夹持固定。可选的,所述母电极固定座与所述主机连接管小间隙配合;所述母电极固定座和所述母电极固定盖与所述扳手固定套小间隙配合。可选的,所述母电极固定座最大截面顶端通过第三钢丝挡圈与所述扳手固定套固定连接;所述母电极固定盖底端通过第四钢丝挡圈与所述扳手固定套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公电源电极末端通过锡焊固定连接有公电极电源线;所述母电源电极末端通过锡焊固定连接有母电极电源线。可选的,所述负电极的结构与所述正电极的结构相同。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中,包括电极架、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极架中;所述正电极主要由扳手固定套、主机连接管、公电源电极和母电源电极组成;所述公电源电极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机连接管内部,所述母电源电极固定连接于所述扳手固定套内部;所述公电源电极与所述母电源电极完全接触配合;所述主机连接管穿过所述扳手固定套,并且所述主机连接管与所述扳手固定套间隙配合。与传统电极结构相比,该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的扳手固定套与主机连接管间隙配合,公电源电极与母电源电极完全接触配合,但公电源电极及其固定件与主机连接管间隙配合,所以在高速振动下,所述公电源电极与母电源电极为同步振动,不会发生接触不良或脱落现象,从而保证螺丝机正常运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正电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电极架1、正电极2和负电极3,所述正电极2和所述负电极3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极架1中;所述正电极2主要由扳手固定套4、主机连接管5、公电源电极6和母电源电极7组成;所述公电源电极6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机连接管5内部,所述母电源电极7固定连接于所述扳手固定套4内部;所述公电源电极6与所述母电源电极7完全接触配合;所述主机连接管5穿过所述扳手固定套4,并且所述主机连接管5与所述扳手固定套4间隙配合。具体的,所述公电源电极6通过公电极固定套8和公电极固定盖9夹持固定;所述公电极固定套8和所述公电极固定盖9与所述主机连接管5小间隙配合;所述公电极固定套8和所述公电极固定盖9夹持所述公电源电极6在所述主机连接管5能够实现小范围的振动;所述公电极固定套8顶端通过第一钢丝挡圈14与所述主机连接管5固定连接;所述公电极固定盖9底端通过第二钢丝挡圈15与所述主机连接管5固定连接,所述公电极固定套8和所述公电极固定盖9夹持所述公电源电极6在所述主机连接管5只能够在水平方向移动,但不能在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保证所述公电源电极6不会从所述母电源电极7中脱出。具体的,所述母电源电极7通过母电极固定座10和母电极固定盖11夹持固定;所述母电极固定座10与所述主机连接管5小间隙配合;所述母电极固定座10和所述母电极固定盖11与所述扳手固定套4小间隙配合;所述主机连接管5能够在所述扳手固定套4中实现小范围振动,从而进一步确保所述公电源电极6不会从所述母电源电极7中脱出;所述母电极固定座10最大截面顶端通过第三钢丝挡圈16与所述扳手固定套4固定连接;所述母电极固定盖11底端通过第四钢丝挡圈17与所述扳手固定套4固定连接,从而保证所述母电源电极7及其固定件不会与所述扳手固定套4出现竖直方向的相对位移。具体的,所述公电源电极6末端通过锡焊固定连接有公电极电源线12;所述母电源电极7末端通过锡焊固定连接有母电极电源线13;所述公电极电源线12和所述母电极电源线13分别于电池包和扭力扳手连通。所述负电极3的结构与所述正电极2的结构相同。上述描述仅是对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技术范围的任何限定,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架(1)、正电极(2)和负电极(3),所述正电极(2)和所述负电极(3)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极架(1)中;/n所述正电极(2)主要由扳手固定套(4)、主机连接管(5)、公电源电极(6)和母电源电极(7)组成;/n所述公电源电极(6)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机连接管(5)内部,所述母电源电极(7)固定连接于所述扳手固定套(4)内部;所述公电源电极(6)与所述母电源电极(7)完全接触配合;/n所述主机连接管(5)穿过所述扳手固定套(4),并且所述主机连接管(5)与所述扳手固定套(4)间隙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架(1)、正电极(2)和负电极(3),所述正电极(2)和所述负电极(3)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极架(1)中;
所述正电极(2)主要由扳手固定套(4)、主机连接管(5)、公电源电极(6)和母电源电极(7)组成;
所述公电源电极(6)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机连接管(5)内部,所述母电源电极(7)固定连接于所述扳手固定套(4)内部;所述公电源电极(6)与所述母电源电极(7)完全接触配合;
所述主机连接管(5)穿过所述扳手固定套(4),并且所述主机连接管(5)与所述扳手固定套(4)间隙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电源电极(6)通过公电极固定套(8)和公电极固定盖(9)夹持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电极固定套(8)和所述公电极固定盖(9)与所述主机连接管(5)小间隙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插入式防脱落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电极固定套(8)顶端通过第一钢丝挡圈(14)与所述主机连接管(5)固定连接;所述公电极固定盖(9)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兵封阳春缪小兵徐斌马英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瑞力泰铁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