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车辆的驾驶方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6002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及车辆的驾驶方法、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识别车辆存在行驶风险,则获取驾驶员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状态信息;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状态信息发出针对驾驶员的第一接管提醒;对车辆的接管操作进行监测;若未监测接管操作,检测并识别车辆存在乘客,发出针对乘客的第二接管提醒。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驾驶方法,无论驾驶员是否停留在驾驶座椅,都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提醒;并且通过车内乘客度驾驶员进行间接提醒,从而有效提升自动驾驶人机模式切换时对驾驶员的提醒能力,进一步保证智能出行的安全性和顺畅性,满足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车辆的驾驶方法、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及车辆的驾驶方法、装置。
技术介绍
自动驾驶车辆的人机模式切换是当前智能车辆行业的关注重点之一。根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标准,Level3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够在特定交通环境下实现无人驾驶,但还需要驾驶员在必要时介入操作闭环,即从自动驾驶模式切换回人工驾驶模式。自动驾驶员机模式的切换包括驾驶员提醒、当前状态及人工操作提示、执行闭环介入等环节。其中,驾驶员提醒是人机模式切换的重要步骤,因为驾驶员只有在提醒状态下才能执行后续操作。因此,如何提醒驾驶员是解决人机切换问题的关键。相关技术中,一般是通过滴滴或嘟嘟的语音进行语音报警来提醒驾驶员。然而,由于有时候驾驶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可能没有注意到语音报警,从而错过了手动接管车辆的时机,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驾驶方法,可以保证在自动驾驶过程中,无论驾驶员是否停留在驾驶座椅,都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提醒;并且还可以通过车内乘客度驾驶员进行间接提醒,从而有效提升自动驾驶人机模式切换时对驾驶员的提醒能力,进一步保证智能出行的安全性和顺畅性,满足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用户需求。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驾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本专利技术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驾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识别车辆存在行驶风险,则获取驾驶员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状态信息;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发出针对所述驾驶员的第一接管提醒;对所述车辆的接管操作进行监测;若未监测所述接管操作,检测并识别所述车辆存在乘客,发出针对乘客的第二接管提醒。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驾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发出针对所述驾驶员的第一接管提醒,包括: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管提醒的提醒类型和提醒频率,根据所述提醒类型生成所述第一接管提醒,并按照所述提醒频率发送所述第一接管提醒。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识别车辆存在行驶风险,则获取驾驶员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状态信息,包括:采集所述车辆当前的行驶环境信息,根据所述行驶环境信息,获取所述车辆行驶风险类型和行驶风险等级;识别所述行驶风险类型和所述行驶风险等级中的至少一个满足接管触发条件,则启动车内图像装置采集车内图像,对所述车内图像进行人脸识别以识别所述驾驶员;对所述车内图像进行位置和人体姿态识别,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启动车内图像装置采集车内图像之前,还包括:启动驾驶座椅的压力检测装置,检测所述驾驶座椅上的第一压力;启动方向盘的压力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方向盘上的第二压力;若所述第一压力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压力大于第二阈值,则直接发出所述第一接管提醒。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检测并识别所述车辆存在乘客,发出针对乘客的第二接管提醒,包括:若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乘客,获取所述乘客的第二位置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根据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和/或所述第二状态信息,从所述两个及两个以上乘客确定出试图提醒的目标乘客,针对所述目标乘客发出所述第二接管提醒。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和/或所述第二状态信息,从所述两个及两个以上乘客确定出试图提醒的目标乘客,包括: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获取所述乘客与所述驾驶员的距离,选择所述距离最小的乘客座作为所述目标乘客;和/或根据所述第二状态信息,识别处于行驶状态的所述乘客作为所述目标乘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出针对乘客的第二接管提醒之后,还包括:继续对所述车辆的接管操作进行监测,若未监测所述接管操作,则控制所述车辆执行安全制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上述的车辆的驾驶方法,还包括:若监测到所述接管操作,则控制所述车辆执行由司乘人员发出的控车操作。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驾驶方法,可以在识别到车辆存在行驶风险时,对驾驶员发出第一接管提醒,并在未监测到驾驶员接管操作时,向车内乘客发出第二接管提醒,以通过车内乘客对驾驶员进行间接提醒。由此,可以保证在自动驾驶过程中,无论驾驶员是否停留在驾驶座椅,都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提醒;并且还可以通过车内乘客度驾驶员进行间接提醒,从而有效提升自动驾驶人机模式切换时对驾驶员的提醒能力,进一步保证智能出行的安全性和顺畅性,满足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用户需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驾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识别车辆存在行驶风险,则获取驾驶员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状态信息;第一发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发出针对所述驾驶员的第一接管提醒;监测模块,用于对所述车辆的接管操作进行监测;第二发出模块,用于若未监测所述接管操作,检测并识别所述车辆存在乘客,发出针对乘客的第二接管提醒。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驾驶装置,可以在识别到车辆存在行驶风险时,对驾驶员发出第一接管提醒,并在未监测到驾驶员接管操作时,向车内乘客发出第二接管提醒,以通过车内乘客对驾驶员进行间接提醒。由此,可以保证在自动驾驶过程中,无论驾驶员是否停留在驾驶座椅,都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提醒;并且还可以通过车内乘客度驾驶员进行间接提醒,从而有效提升自动驾驶人机模式切换时对驾驶员的提醒能力,进一步保证智能出行的安全性和顺畅性,满足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用户需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车辆的驾驶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上述的车辆的驾驶装置,可以在识别到车辆存在行驶风险时,对驾驶员发出第一接管提醒,并在未监测到驾驶员接管操作时,向车内乘客发出第二接管提醒,以通过车内乘客对驾驶员进行间接提醒。由此,可以保证在自动驾驶过程中,无论驾驶员是否停留在驾驶座椅,都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提醒;并且还可以通过车内乘客度驾驶员进行间接提醒,从而有效提升自动驾驶人机模式切换时对驾驶员的提醒能力,进一步保证智能出行的安全性和顺畅性,满足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用户需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车辆的驾驶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车辆的驾驶方法。本专利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驾驶方法的流程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驾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识别车辆存在行驶风险,则获取驾驶员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状态信息;/n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发出针对所述驾驶员的第一接管提醒;/n对所述车辆的接管操作进行监测;/n若未监测所述接管操作,检测并识别所述车辆存在乘客,发出针对乘客的第二接管提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驾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识别车辆存在行驶风险,则获取驾驶员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发出针对所述驾驶员的第一接管提醒;
对所述车辆的接管操作进行监测;
若未监测所述接管操作,检测并识别所述车辆存在乘客,发出针对乘客的第二接管提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发出针对所述驾驶员的第一接管提醒,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管提醒的提醒类型和提醒频率,根据所述提醒类型生成所述第一接管提醒,并按照所述提醒频率发送所述第一接管提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车辆存在行驶风险,则获取驾驶员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状态信息,包括:
采集所述车辆当前的行驶环境信息,根据所述行驶环境信息,获取所述车辆行驶风险类型和行驶风险等级;
识别所述行驶风险类型和所述行驶风险等级中的至少一个满足接管触发条件,则启动车内图像装置采集车内图像,对所述车内图像进行人脸识别以识别所述驾驶员;
对所述车内图像进行位置和人体姿态识别,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车内图像装置采集车内图像之前,还包括:
启动驾驶座椅的压力检测装置,检测所述驾驶座椅上的第一压力;
启动方向盘的压力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方向盘上的第二压力;
若所述第一压力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压力大于第二阈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