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该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包括水平植物降解墙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覆盖于污染土壤层的上方,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覆盖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的上方,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包括降解菌,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包括培养土层与植物层,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内插入有渗透管件,所述渗透管件的末端插入至污染土壤层内,渗透液通过所述渗透管件渗透至污染土壤层内;所述渗透管件包括外管管身,所述外管管身的下端设置有转头,所述外管管身的外表面开设有渗透孔;该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修复效果强,便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壤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于土壤修复使用可渗透反应墙来修复的例子很多,如华北电力大学提出的专利号为201210289473.9的专利中,提出了《一种臭氧-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其通过臭氧发生器对石油污染的地下水污染带地下水进行臭氧强化曝气后,在地下水水流的下方安装可渗透反应墙来处理,而该方法着重在臭氧发生器对污水臭氧强化曝气阶段,而在后面的渗透反应墙的处理方式上没有变化,而且该方法只适用于石油污染地区的地下水污染带进行处理,并不能有效解决山地、丘陵地带等隔水层较完整的有机污染场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提供了一种煤矿酸性废水井下原位修复的生物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将生物可渗透反应墙体的结构变为4层,在传统PRB的基础上,以麦饭石固定混合硫酸盐还原菌构建了具有生物强化功能的新型PRB,以此来解决煤矿中的酸性废水问题。但该方法中强调对于酸性废水的处理,即便是改变了生物可渗透反应墙体的结构,也是对于如何更好的处理酸性废水的问题上进行解决,然而对于其他类型污染的处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包括水平植物降解墙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覆盖于污染土壤层的上方,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覆盖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的上方,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包括降解菌,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包括培养土层与植物层,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内插入有渗透管件,所述渗透管件的末端插入至污染土壤层内,渗透液通过所述渗透管件渗透至污染土壤层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渗透管件包括外管管身,所述外管管身的下端设置有转头,所述外管管身的外表面开设有渗透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外管管身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管,所述转动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内置外壳管,所述内置外壳管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渗透插管,所述渗透插管与渗透孔为同一水平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渗透插管的外表面开设有漏孔,所述渗透插管的末端与转动管之间设置有伸缩管,所述转动管为空心管,渗透液从转动管的上端灌入,经过伸缩管流入渗透插管内,通过漏孔流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渗透插管的外表面开设有漏孔,所述渗透插管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输液分管,所述输液分管插入转动管内部,所述转动管的内壁表面活动连接有转动滚轮,所述输液分管接触转动滚轮连接有输液主管,所述输液主管穿出转动管的上端外表面,渗透液从输液主管灌入,流入输液分管进入渗透插管内,通过漏孔流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转动管的内部设置有内衬管,所述输液主管位于内衬管与转动管的内表面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外管管身的外表面设置有上置沿板,所述上置沿板与转动管的外表面开设有固定螺孔,所述上置沿板通过固定螺孔与转动管螺栓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外管管身的内壁接触有封孔板,所述封孔板与内置外壳管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渗透插管与内置外壳管均倾斜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利用水平微生物降解墙与水平植物降解墙对污染土壤层挥发的污染气体进行有效的降解,利用渗透管件插入于污染土壤层内,向污染土壤层内灌入渗透液或修复液,来对污染土壤层进行修复;渗透管件内还设置有倾斜设置的渗透插管,利用压缩弹簧的弹力,在转动管转动后,插入于污染土壤层内,通过输液主管与输液分管向其中加入渗透液或修复液,渗透插管可以利用其表面的漏孔将液体渗透、挥发至污染土壤层内,在完成修复后,还可以利用输液主管与输液分管使渗透插管复位,从而更加方便的拔出整个渗透管件,整个装置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修复效果强,便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渗透管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渗透管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渗透管件的渗透插管从渗透孔插出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封孔板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水平植物降解墙;2、水平微生物降解墙;3、污染土壤层;4、渗透管件;5、外管管身;6、转头;7、渗透孔;8、上置沿板;9、输液主管;10、转动管;11、固定螺孔;12、渗透插管;13、内置外壳管;14、压缩弹簧;15、转动滚轮;16、输液分管;17、内衬管;18、封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包括水平植物降解墙1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覆盖于污染土壤层3的上方,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1覆盖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的上方,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包括降解菌,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1包括培养土层与植物层,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1内插入有渗透管件4,所述渗透管件4的末端插入至污染土壤层3内,渗透液通过所述渗透管件4渗透至污染土壤层3内,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常常会采用好氧的降解细菌落制备。所述渗透管件4包括外管管身5,所述外管管身5的下端设置有转头6,转头6可以采用螺旋转头,在实际的使用者中,可以将外管管身5的上端可拆卸连接一电机,利用电机驱动整个渗透管件4转动,利用螺旋转头将整个渗透管件5插入污染土壤层3内,所述外管管身5的外表面开设有渗透孔7,利用渗透管7将渗透液或修复液对污染的土壤进行渗透降解;所述外管管身5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管10,所述转动管1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内置外壳管13,所述内置外壳管1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14,所述压缩弹簧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渗透插管12,所述渗透插管12与渗透孔7为同一水平面,转动管10的下端与外管管身5的下端内表面转动连接,具体的转动方式可以设置轴承座来辅助转动使用;渗透插管12的实施方式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所述渗透插管12的外表面开设有漏孔,所述渗透插管12的末端与转动管10之间设置有伸缩管,所述转动管10为空心管,渗透液从转动管10的上端灌入,经过伸缩管流入渗透插管12内,通过漏孔流出,该种方案中的伸缩管可以采用折叠的软管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伸缩塑料管;第二种是:所述渗透插管12的外表面开设有漏孔,所述渗透插管12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输液分管16,所述输液分管16插入转动管10内部,所述转动管10的内壁表面活动连接有转动滚轮15,所述输液分管16接触转动滚轮15连接有输液主管9,所述输液主管9穿出转动管10的上端外表面,渗透液从输液主管9灌入,流入输液分管16进入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植物降解墙(1)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覆盖于污染土壤层(3)的上方,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1)覆盖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的上方,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包括降解菌,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1)包括培养土层与植物层,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1)内插入有渗透管件(4),所述渗透管件(4)的末端插入至污染土壤层(3)内,渗透液通过所述渗透管件(4)渗透至污染土壤层(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植物降解墙(1)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覆盖于污染土壤层(3)的上方,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1)覆盖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的上方,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2)包括降解菌,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1)包括培养土层与植物层,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1)内插入有渗透管件(4),所述渗透管件(4)的末端插入至污染土壤层(3)内,渗透液通过所述渗透管件(4)渗透至污染土壤层(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管件(4)包括外管管身(5),所述外管管身(5)的下端设置有转头(6),所述外管管身(5)的外表面开设有渗透孔(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管身(5)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管(10),所述转动管(1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内置外壳管(13),所述内置外壳管(1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14),所述压缩弹簧(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渗透插管(12),所述渗透插管(12)与渗透孔(7)为同一水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插管(12)的外表面开设有漏孔,所述渗透插管(12)的末端与转动管(10)之间设置有伸缩管,所述转动管(10)为空心管,渗透液从转动管(10)的上端灌入,经过伸缩管流入渗透插管(12)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信宏,刘见波,张琨,徐建,粟丰,刘国强,李亮,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