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管和冷冻消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5473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送管和冷冻消融系统,其中输送管包括输送管主体和至少两个内芯主管,所述内芯主管上设置有间隔管,至少两个所述内芯主管并列间隔设置在所述输送管主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同时实现进流和回流功能,且有效降低输送管的冷量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送管和冷冻消融系统
本技术涉及输送管
,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输送管和冷冻消融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输送管的制作方法是内部缠绕绝热材料以及间隔层,以此降低输送过程中造成的冷损以及辐射传热。在冷冻消融系统中,液氮输送管通常采用真空隔离的方法降低冷损以及对流传热。现有技术中,消融系统中的液氮输送管又细又长,抽真空非常困难,且工序繁琐。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能够同时实现进流和回流功能,且有效降低输送管冷量损失的输送管和冷冻消融系统就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输送管和冷冻消融系统,能够同时实现进流和回流功能,且有效降低输送管的冷量损失。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输送管,包括输送管主体和至少两个内芯主管,所述内芯主管上设置有间隔管,至少两个所述内芯主管并列间隔设置在所述输送管主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管主体包括输送前管、至少一个输送中管和输送后管,所述输送前管和所述输送中管之间、两个所述输送中管之间以及所述输送中管和所述输送后管之间均通过所述快插连接器连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输送前管、输送中管和输送后管的插接构成整体输送管,在保证输送管整体长度不变的同时,缩短了输送管每部分的长度,降低了输送管抽真空的难度。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快插连接器包括快插母头和快插公头,所述快插母头和所述快插公头插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连接方便快捷。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前管的两端、所述输送中管的两端和所述输送后管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所述快插母头和所述快插公头,所述输送前管上的所述快插公头和所述输送中管上的所述快插母头插接;所述输送中管上的所述快插公头和所述输送后管上的所述快插母头插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了输送前管、输送中管和输送后管的连接,既能够合理调控输送管整体的长度,同时还能够方便快捷完成了输送前管、输送中管和输送后管的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芯主管包括第一内芯从管、第二内芯从管和第三内芯从管,所述第一内芯从管设置在所述输送前管内,所述第二内芯从管设置在所述输送中管内,所述第三内芯从管设置在所述输送后管内,在所述输送前管、所述输送中管和所述输送后管依次插接后,所述第一内芯从管、所述第二内芯从管和所述第三内芯从管依次连通。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输送前管、输送中管和输送后管的插接,实现了第一内芯从管、第二内芯从管和第三内芯从管的连通,进而实现了输送管整体的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前管、所述输送中管和所述输送后管均为波纹管。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波纹管具有弹性,不易弯折。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前管、所述输送中管和所述输送后管的内部分别设置真空夹层。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真空隔离的方法降低冷损以及对流传热。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前管、所述输送中管和所述输送后管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高温吸气剂。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在输送管内部真空封离后,长时间保持其内部真空环境。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前管、所述输送中管和所述输送后管上分别设置有融封口。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融封口对输送管内部进行抽真空处理。第二方面,一种冷冻消融系统,包括输送管、消融针和液氮系统,所述输送前管上的所述快插母头与所述消融针连接,所述输送后管上的所述快插公头与所述液氮系统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内芯主管分别为进流通道和回流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输送管主体内多个内芯主管的间隔设置,不仅能够同时实现输送管的进流和回流,还能够有效避免输送管在输送过程中的冷量损失。(2)输送前管、至少一个输送中管和输送后管采用插接的方式连接,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够灵活调整输送管整体的长度。(3)通过输送前管、输送中管和输送后管的插接构成整体输送管,在保证输送管整体长度不变的同时,缩短了输送管每部分的长度,降低了输送管抽真空的难度,提高了输送管使用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是本申请的输送前管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输送中管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的输送后管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附图标记:10-输送管;11-输送管主体;111-输送前管;113-输送中管;115-输送后管;13-内芯主管;131-第一内芯从管;133-第二内芯从管;135-第三内芯从管;15-快插母头;17-快插公头;19-高温吸气剂;21-融封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图1-3所示,一种输送管10,包括输送管主体11和两个内芯主管13,两个内芯主管13并列间隔设置在输送管主体11内。其中,输送管主体11包括输送前管111、输送中管113和输送后管115,输送前管111和输送中管113之间通过快插连接器连接,输送中管113和输送后管115之间也通过快插连接器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快插连接器包括快插母头15和快插公头17两部分,快插母头15和快插公头17配套使用,实现快速连接和插拔。输送前管111、输送中管113和输送后管115均为1米长的波纹管,波纹管具有弹性,不易弯折。在输送中管11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快插母头15和快插公头17,在输送后管115的两端也分别安装有快插母头15和快插公头17。输送前管111上的快插公头17和输送中管113上的快插母头15相互配合插接,输送中管113上的快插公头17和输送后管115上的快插母头15相互配合插接,从而完成输送前管111、输送中管113和输送后管115三部分的连接。其中,内芯主管13包括第一内芯从管131、第二内芯从管133和第三内芯从管135,第一内芯从管131设置在输送前管111内,第二内芯从管133设置在输送中管113内,第三内芯从管135设置在输送后管115内。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内芯从管131的两端均分别套设有间隔管,两个第一内芯从管131通过间隔管并列间隔设置在输送前管111内,输送前管111和两个第一内芯从管131之间真空设置,以形成真空夹层。两个第二内芯从管133的两端均分别套设有间隔管,两个第二内芯从管133通过间隔管并列间隔设置在输送中管1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管主体(11)和至少两个内芯主管(13),所述内芯主管(13)上设置有间隔管,至少两个所述内芯主管(13)并列间隔设置在所述输送管主体(1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管主体(11)和至少两个内芯主管(13),所述内芯主管(13)上设置有间隔管,至少两个所述内芯主管(13)并列间隔设置在所述输送管主体(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主体(11)包括输送前管(111)、至少一个输送中管(113)和输送后管(115),所述输送前管(111)和所述输送中管(113)之间、两个所述输送中管(113)之间以及所述输送中管(113)和所述输送后管(115)之间均通过快插连接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插连接器包括快插母头(15)和快插公头(17),所述快插母头(15)和所述快插公头(17)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前管(111)的两端、所述输送中管(113)的两端和所述输送后管(115)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所述快插母头(15)和所述快插公头(17),所述输送前管(111)上的所述快插公头(17)和所述输送中管(113)上的所述快插母头(15)插接;所述输送中管(113)上的所述快插公头(17)和所述输送后管(115)上的所述快插母头(15)插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主管(13)包括第一内芯从管(131)、第二内芯从管(133)和第三内芯从管(135),所述第一内芯从管(131)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利娟刘朋史岩黄乾富
申请(专利权)人: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