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庚馥专利>正文

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5260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包括:佩戴部,由框架、本体以及调节旋钮形成,所述框架可佩戴于佩戴者的脸部或头部,所述本体设置于与佩戴者的太阳穴相向的框架的内侧且在内部设置有多个引导轴,所述调节旋钮隔着所述框架来设置于框架的外侧并通过旋转操作进行旋转,延伸形成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在所述本体的内部形成有螺线;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内部,用于生成前后方向的驱动力;刺激针,与所述驱动模块相连接来联动,朝向本体的外部突出来向太阳穴附近施加接触刺激;以及壳体,由主体、引导凸缘及螺纹凸缘形成,所述主体提供用于在内部收容所述驱动模块的空间,所述引导凸缘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外部面的一侧且形成有使所述引导轴进行直线移动的贯通孔,所述螺纹凸缘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外部面的另一侧且形成有使所述螺纹部通过连接来随着螺线进行直线移动的螺纹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尖尖的刺激针向人体的太阳穴部分反复施加刺激来抑制犯困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可通过简单的操作调节向太阳穴施加接触刺激的刺激针的突出程度,从而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刺激强度来使用。
技术介绍
通常,瞌睡为人在疲倦时出现的现象之一,为在进行长时间的作业或驾驶或者进行重复且单调的工作时常见的现象,这种瞌睡与操作人员的不注意一同成为在驾驶或作业现场中引起交通事故和各种工伤的很大的原因,在瞌睡引起的安全事故的情况下,不仅导致莫大的经济损失,还引起导致身体损伤和伤亡事故的问题。如一例,当进行长时间的驾驶时,尤其,在一人进行夜间行驶的情况下,瞌睡产生频率非常高,但除休息或睡眠之外,没有用于充分解除瞌睡的合适的方案,因此,大部分驾驶人员因为做赶时间的工作,因此,在未充分休息或睡眠的状态下,忍着困倦驾驶。这是由于在瞌睡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危险非常高的状态下行驶,无法适当地应对出人意料地带路情况或周围车辆的流动,经常导致发生事故,当事故发生时,会发生大型事故。此外,在各种产业现场进行较重复且单调的作业的情况下,由于其作业的特性,经常发生打瞌睡的情况,这种打瞌睡不仅导致作业的不良,还导致安全事故。并且,在学生或办公室职员的情况下,长时间在密闭的室内空间坐在椅子上学习或进行业务,在就坐初期,维持较端正的姿势,随着时间的经过,不知不觉地低头或向旁边倾斜等姿势不端正,如上所述,若姿势不端正,则犯困。如上所述,在没有充分休息的状态下进行驾驶或作业的情况下,瞌睡引起的事故的危险非常大,因此,急需解决所述问题的方案。为了解除所述问题,本申请人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0930964号中提出了防瞌睡眼镜且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0947590号提出了发带形防瞌睡器,在所述本申请人提出的防瞌睡器中,在形态上,具有呈眼镜形态和发带形态的佩戴要素,在佩戴者的太阳穴附近设置刺激体或刺激部来施加刺激,当产生瞌睡时,吸引注意力来防瞌睡,但由于无法调节与佩戴者的太阳穴附近相接触的刺激体或刺激部的紧贴程度的缺点,具有导致使用上的不便的缺点。即,与佩戴者的太阳穴附近相接触的刺激体或刺激部通过眼镜腿或发带的形状相接触,因此,由于佩戴者的脸部形态,处于刺激体或刺激部未完全接触的状态,且无法正常地施加刺激,或者随着在刺激体或刺激部较强地接触的状态下施加刺激,由于引发疼痛的问题,具有导致与产品有关的消费者的不满的弊端。本申请人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1736001号提出了改良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这种结构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具有在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的螺线管刺激体设置位置调节螺纹和与所述位置调节螺纹进行螺纹连接并通过操作力联动的旋钮的结构,其结构复杂且组装性不佳,因此,具有量产性大大降低的问题。即,螺线管刺激体的大小越小且轻,其佩戴性良好,相反,在螺线管刺激体的大小变大的情况下,随着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其佩戴性变得不好,且壳体也变大,因此,在设计方面,具有设计的自由度降低的问题。并且,所述现有技术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呈旋钮的一部分在壳体的一侧的侧部露出的结构,使用人员需在不看旋钮的情况下准确地寻找旋钮的位置并进行操作,因此,操作便利性相当地不好,从而具有消费者的不满大的问题。即,呈旋钮的一部分在壳体的一侧部露出的结构,使用人员为了扭转旋钮,需在用手把住壳体的状态下,利用位于旋钮露出的部分的拇指或食指的指纹部位向旋钮施加正向或逆向旋转操作,因此,具有使用不便且难以为刺激针的移动提供准确操作力的问题。并且,所述现有技术的刺激调节型防瞌睡器呈构成螺线管刺激体的活动柱塞与位置调节螺纹相接触来限制其移动的结构,在此情况下,活动柱塞1秒钟内重复进行数次~十数次的前进和后退动作并与位置调节螺纹摩擦接触,最终,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由于接触冲击,对各部件的结合型具有恶劣的影响,产生构成部件之间的冲击引起的间隔,还具有耐久性降低引起的寿命缩短等的弊端。尤其,由于活动柱塞与位置调节螺纹之间的重复的接触冲击,产生大的噪音,随着在与使用人员的耳朵接近的太阳穴附近产生大噪声,具有需忍受噪音并使用设备的问题,同时,在长时间暴露在这种环境的情况下,对听力具有不好的影响,因此,急需研发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的产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授权专利第10-0930964号(2009年12月02日)专利文献2:授权专利第10-0947590号(2010年03月08日)专利文献3:授权专利第10-1736001号(2017年05月08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使使用人员直观且准确地调节刺激针的突出程度,来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及对于产品的满足度。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服下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结构简单且量产性优秀,并能够以节约成本的方式制造,使根据刺激针的进出入动作的冲击音的产生最小化来减少振动和噪音,并提高产品的耐久性。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的特征在于,包括:佩戴部,由框架、本体以及调节旋钮形成,所述框架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脸部或头部,所述本体设置于与佩戴者的太阳穴相向的框架的内侧且在内部设置有多个引导轴,所述调节旋钮隔着所述框架来设置于框架的外侧并通过旋转操作进行旋转,延伸形成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在所述本体的内部形成有;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内部,用于生成前后方向的驱动力,刺激针,与所述驱动模块相连接来联动,朝向本体的外部突出来向太阳穴附近施加接触刺激;以及壳体,由主体、引导凸缘及螺纹凸缘形成,所述主体提供用于在内部收容所述驱动模块的空间,所述引导凸缘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外部面的一侧且形成有使所述引导轴进行直线移动的贯通孔,所述螺纹凸缘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外部面的另一侧且形成有使所述螺纹部通过连接来随着螺线进行直线移动的螺纹孔。本专利技术的一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由螺旋弹簧或缓冲材料形成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用于吸收缓冲由所述驱动模块的前后移动引起的冲击。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通过供电被励磁;活动柱塞,配置于所述线圈的中心,进行直线移动;复位弹簧,使所述活动柱塞复位;以及杆,与所述活动柱塞相连接来朝向太阳穴侧延伸,末端部与刺激针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由偏心驱动源构成,所述偏心驱动源包括:驱动马达,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接收电源来进行正向旋转或反向旋转的旋转轴;偏心凸轮,与所述旋转轴偏心结合来进行旋转;活塞,当因所述偏心凸轮进行旋转而与所述偏心凸轮相接触时,进行前进移动,在末端设置有向太阳穴施加接触刺激的刺激针;以及复位复位弹簧,使所述活塞复位。本专利技术的还有一特征在于,所述佩戴部包括:电池组,设置于一侧,用于供电;倾斜度检测器,用于检测佩戴者的倾斜;开关,用于开闭驱动模块的动作;以及控制器,与所述电池组、倾斜度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佩戴部,由框架、本体以及调节旋钮形成,所述框架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脸部或头部,所述本体设置于与佩戴者的太阳穴相向的框架的内侧且在内部设置有多个引导轴,所述调节旋钮隔着所述框架来设置于框架的外侧并通过旋转操作进行旋转,延伸形成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在所述本体的内部形成有螺线;/n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内部,用于生成前后方向的驱动力;/n刺激针,与所述驱动模块相连接来联动,朝向本体的外部突出来向太阳穴附近施加接触刺激;以及/n壳体,由主体、引导凸缘及螺纹凸缘形成,所述主体提供用于在内部收容所述驱动模块的空间,所述引导凸缘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外部面的一侧且形成有使所述引导轴进行直线移动的贯通孔,所述螺纹凸缘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外部面的另一侧且形成有使所述螺纹部通过连接来随着螺线进行直线移动的螺纹孔。/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15 KR 10-2019-00572211.一种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佩戴部,由框架、本体以及调节旋钮形成,所述框架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脸部或头部,所述本体设置于与佩戴者的太阳穴相向的框架的内侧且在内部设置有多个引导轴,所述调节旋钮隔着所述框架来设置于框架的外侧并通过旋转操作进行旋转,延伸形成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在所述本体的内部形成有螺线;
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内部,用于生成前后方向的驱动力;
刺激针,与所述驱动模块相连接来联动,朝向本体的外部突出来向太阳穴附近施加接触刺激;以及
壳体,由主体、引导凸缘及螺纹凸缘形成,所述主体提供用于在内部收容所述驱动模块的空间,所述引导凸缘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外部面的一侧且形成有使所述引导轴进行直线移动的贯通孔,所述螺纹凸缘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外部面的另一侧且形成有使所述螺纹部通过连接来随着螺线进行直线移动的螺纹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刺激型防瞌睡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由螺旋弹簧或缓冲材料形成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用于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庚馥
申请(专利权)人:李庚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