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索尼公司专利>正文

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48736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1:46
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使得可以显示其中暗线不太可能被观看者识别的良好图像。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部(S1)、第二显示部(S2)和导光构件(FOP20A)。第一显示部(P1)具有第一显示表面(S1),该第一显示表面(S1)包括第一中间区域(SC1)和弯曲的第一端部区域(SL1)并且输出第一图像光。第二显示部(P2)具有第二显示表面(S2),该第二显示表面(S2)包括第二中间区域(SC2)和弯曲的第二端部区域(SL2)并且输出第二图像光,第二显示表面(S2)跨间隙(G1)邻近于第一显示部(P1)。导光构件(FOP20A)设置在间隙(G1)上,导光构件(FOP20A)将来自第一端部区域(SL1)的第一图像光发射至第一出射表面(23A),并且将来自第二端部区域(SL2)的第二图像光发射至第二出射表面(23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显示装置
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先前已经提出了用于布置多个显示面板的大型多显示装置的建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引文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119562号
技术实现思路
在这种多显示装置中,多个排列的显示面板之间的边界部分经常在视觉上被识别为暗线。因此,期望提供一种使得可以显示其中暗线不太可能被观看者识别的良好图像的显示装置。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部、第二显示部和导光构件。第一显示部具有第一显示表面,该第一显示表面包括第一中间区域和弯曲的第一端部区域并且输出第一图像光。第二显示部具有第二显示表面,该第二显示表面包括第二中间区域和弯曲的第二端部区域并且输出第二图像光。第二显示表面经由间隙邻近于第一显示部。导光构件设置在间隙上,并且具有:第一入射表面,来自第一显示表面的第一端部区域的第一图像光入射在该第一入射表面;第一出射表面,输出来自第一入射表面的第一图像光;第二入射表面,来自第二显示表面的第二端部区域的第二图像光入射在该第二入射表面;以及第二出射表面,输出来自第二入射表面的第二图像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部、第二显示部和光学膜。第一显示部具有第一显示表面,该第一显示表面包括第一中间区域和弯曲的第一端部区域并且输出第一图像光。第二显示部具有第二显示表面,该第二显示表面包括第二中间区域和弯曲的第二端部区域并且输出第二图像光。第二显示表面经由间隙邻近于第一显示部。光学膜设置为跨过间隙覆盖第一显示部的第一中间区域和第二显示部的第二中间区域两者。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使得可以显示其中暗线不太可能被观看者识别的良好图像。注意,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并且可以包括以下所描述的任何效果。附图说明[图1A]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整体配置的实例的正视图。[图1B]图1B是图1A中所示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的截面图。[图1C]图1C是图1A中所示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1D]图1D是图1A中所示的光纤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2A]图2A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2B]图2B是图2A中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2C]图2C是图2A中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3A]图3A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3B]图3B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3C]图3C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4A]图4A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六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4B]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七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5]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八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注意,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描述。1.第一实施方式显示装置的实例,其中光纤板(FOP)布置在多个柔性显示面板之间的边界附近的弯曲部分上。2.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显示装置的实例,其中光学膜附接至多个柔性显示面板的前表面并且FOP布置在柔性显示面板之间的边界附近。3.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其他变形例[1.第一实施方式][显示装置1的配置]图1A和图1B各自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整体配置的实例。图1A示出显示装置1的平面配置,并且图1B示出截面配置。图1B对应于沿着图1A中所示的切割平面线IB-IB截取的并且如图1A中的箭头方向所示的截面图。而且,图1C是显示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并且对应于沿着图1A中所示的切割平面线IC1-IC1截取的并且如图1A中的箭头方向所示的截面图,或者对应于沿着图1A中所示的切割平面线IC2-IC2截取的并且如图1A中的箭头方向所示的截面图。此外,沿着图1A中的切割平面线IC1-IC1的截面结构和沿着图1A中的切割平面线IC2-IC2的截面结构彼此大致相同。注意,对于括号中带有附图标记的组件,括号中的附图标记表示图1A中沿着切割平面线IC2-IC2的截面结构中的组件。显示装置1包括经由光纤板(FOP)20在边界部分G1和G2处耦接并一体化的多个显示面板P1至P3。显示面板P1和显示面板P2是分别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显示构件”和“第二显示构件”的特定实例。而且,边界部分G1和G2是对应于本公开的“间隙”的特定实例。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显示面板P1至P3可以统称为显示面板P,并且边界部分G1和G2可以统称为边界部分G。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耦接了三个显示面板P,但是在本技术中,数量不受限制。[显示面板P]显示面板P1至P3是具有柔性的片形式的所谓的柔性显示装置。显示面板P1至P3设置有包括使用自输出器件或显示器件的多个像素的显示器件层。例如,自输出器件可以是有机EL(电致发光)器件,并且显示器件可以是液晶器件。显示面板P1至P3中的每一个包括:显示部S1至S3,分别输出多条图像光L1至L3;以及周缘部件F1至F3,设置有用于供电至显示部S1至S3并传输和接收信号的布线等。注意,在本说明书中,多条图像光L1至L3可以统称为图像光L,显示部S1至S3可以统称为显示部S,并且周缘部件F1至F3可以统称为周缘部件F。显示部S1包括一对端部区域SL1和SR1以及中间区域SC1,该中间区域SC1介于端部区域SL1与端部区域SR1之间,布置在显示面板P的方向上(即,在X轴线方向上)。中间区域SC1的表面和端部区域SR1的表面是在X轴线方向和Y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另一方面,端部区域SL1的表面包括平行于Y轴线方向的弯曲表面,但是如此弯曲使得Z轴线方向上的位移量随着与中间区域SC1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显示部S2包括一对端部区域SL2和SR2,以及在X轴线方向上介于端部区域SL2与端部区域SR2之间的中间区域SC2。中间区域SC2的表面是在X轴线方向和Y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端部区域SL2和端部区域SR2的每个表面包括平行于Y轴线方向的弯曲表面,但是如此弯曲使得Z轴线方向上的位移量随着与中间区域SC2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同样,显示部S3包括一对端部区域SL3和SR3以及在X轴线方向上介于端部区域SL3和端部区域SR3之间的中间区域SC3。中间区域SC3的表面和端部区域SR1的表面是在X轴线方向和Y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另一方面,端部区域SL3的表面包括平行于Y轴线方向的弯曲表面,但是如此弯曲使得Z轴线方向上的位移量随着与中间区域SC3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FOP20]在显示装置1中,耦接的显示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n第一显示构件,包括第一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具有第一中间区域和弯曲的第一端部区域并且输出第一图像光;/n第二显示构件,包括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二显示部具有第二中间区域和弯曲的第二端部区域并且输出第二图像光,所述第二显示部经由间隙邻近于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n导光构件,设置在所述间隙上并且具有/n第一入射表面,来自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图像光入射在所述第一入射表面,/n第一出射表面,输出来自所述第一入射表面的所述第一图像光,/n第二入射表面,来自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所述第二图像光入射在所述第二入射表面,/n第二出射表面,输出来自所述第二入射表面的所述第二图像光。/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29 JP 2018-063869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显示构件,包括第一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具有第一中间区域和弯曲的第一端部区域并且输出第一图像光;
第二显示构件,包括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二显示部具有第二中间区域和弯曲的第二端部区域并且输出第二图像光,所述第二显示部经由间隙邻近于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
导光构件,设置在所述间隙上并且具有
第一入射表面,来自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图像光入射在所述第一入射表面,
第一出射表面,输出来自所述第一入射表面的所述第一图像光,
第二入射表面,来自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所述第二图像光入射在所述第二入射表面,
第二出射表面,输出来自所述第二入射表面的所述第二图像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构件包括:
第一导光部,包括成束且一体的第一光纤,所述第一光纤各自具有第一芯和第一包层,所述第一芯将所述第一图像光从所述第一入射表面引导至所述第一出射表面,所述第一包层围绕所述第一芯;以及
第二导光部,包括成束且一体的第二光纤,所述第二光纤各自具有第二芯和第二包层,所述第二芯将所述第二图像光从所述第二入射表面引导至所述第二出射表面,所述第二包层围绕所述第二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东洋平山本岳志丹羽隼人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