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4450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涉及建设工程监测预警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将获取的特征数据通过搭建的通信组网进行传输至检测平台;检测平台搭建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并将采集的实时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分析结果进行呈现。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对自然环境及施工现场监测数据的全面监测与预警,实用性高,响应及时,能实时监测直接反映出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与稳定状态以及现场施工对周边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以此分析该区域的施工特征,为本地区类似的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设工程监测预警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隧道工程施工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隧道工程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地理位置特殊、质量和安全要求高、涉及工程专业多工程量巨大、地下和露天作业多、工程和周边环境关系密切、生产的流动性、生产的单件性、生产的周期长。这也决定了隧道施工具有大量不确定安全风险,使得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概率极高,事故后果很严重。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而言,确保铁路建设安全和将建设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在危险区域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基于北斗/GP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系统建成后能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实时信息服务,为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服务。因此,亟需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步骤S2,将获取的特征数据通过搭建的通信组网进行传输至检测平台;步骤S3,检测平台搭建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并将采集的实时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结果;步骤S4,进行对分析结果进行呈现。进一步的,所述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包括位移监测仪、测斜计、测缝计、压力传感器、雨量计、水位计、温湿传感器和氧气监测仪。进一步的,所述通信组网包括北斗通信网络和GSM通信网络。进一步的,所述搭建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预先获取历史GIS数据、BIM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质环境数据;标定特征选择策略的历史数据;标定潜在灾害预测多粒度数据;标定灾害危险区域快速辨识及智能评价数据。进一步的,所述分析结果进行呈现,包括终端显示屏和门户网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通过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传输至检测平台;并搭建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将采集的实时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分析结果呈现,实现对自然环境及施工现场监测数据的全面监测与预警,实用性高,响应及时,能实时监测直接反映出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与稳定状态以及现场施工对周边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以此分析该区域的施工特征,为本地区类似的工程提供数据支撑。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的监测系统传输网络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的场景应用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的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步骤S2,将获取的特征数据通过搭建的通信组网进行传输至检测平台;步骤S3,检测平台搭建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并将采集的实时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结果;步骤S4,进行对分析结果进行呈现。其中,所述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包括位移监测仪、测斜计、测缝计、压力传感器、雨量计、水位计、温湿传感器和氧气监测仪。其中,所述通信组网包括北斗通信网络和GSM通信网络。其中,所述搭建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预先获取历史GIS数据、BIM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质环境数据;标定特征选择策略的历史数据;标定潜在灾害预测多粒度数据;标定灾害危险区域快速辨识及智能评价数据。其中,所述分析结果进行呈现,包括终端显示屏和门户网站。借助于上述方案,通过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传输至检测平台;并搭建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将采集的实时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分析结果呈现,实现对自然环境及施工现场监测数据的全面监测与预警,实用性高,响应及时,能实时监测直接反映出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与稳定状态以及现场施工对周边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以此分析该区域的施工特征,为本地区类似的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另外,如图2-图5所示,其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层搭建。包括传输网络与基础支撑硬件,主要涵盖北斗通信网络、GSM通信网络、存储设备、服务器虚拟化等设备,以及服务器、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调度中心等设施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感知层基于物联网技术、视频监控、GIS、BIM、北斗技术,主要传感器有位移监测仪、测斜计、测缝计、压力传感器、雨量计、水位计、温湿传感器、氧气监测仪等。另外,数据层搭建包括数据库与数据处理两个部分。数据库包括GIS数据、BIM数据、气象数据、地质环境数据等;数据处理基于特征选择策略的历史和在线数据挖掘模型的构建、漂移特征的潜在灾害预测方法与多粒度知识发现方法、大数据分析的灾害危险区域快速辨识及智能评价技术,建立了面向川藏铁路建设期灾害事故前兆信息预测的数据挖掘方法与模型。而平台层包括GIS平台、BIM平台、算法管理平台、模型管理平台和区块链平台等模块,平台层为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引擎。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层提供系统业务功能,包含综合查询、历史数据分析、预警分析、分级预警等,为系统管理维护的工具。另外,监测预警系统展示层是作为系统的入口,以门户网站形式向用户展现,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IE浏览器、手持终端等方式访问灾害预警结果。信息安全保障与标准化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各个业务应用的系统维护管理、软件支撑系统的服务维护管理以及网络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n将获取的特征数据通过搭建的通信组网进行传输至检测平台;/n检测平台搭建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并将采集的实时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结果;/n进行对分析结果进行呈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
将获取的特征数据通过搭建的通信组网进行传输至检测平台;
检测平台搭建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并将采集的实时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结果;
进行对分析结果进行呈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周期内建设工程沿线环境及施工现场实时特征数据,包括位移监测仪、测斜计、测缝计、压力传感器、雨量计、水位计、温湿传感器和氧气监测仪。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永东张锦马辉徐君翔刘卫华黄琰陈豪杰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