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能供热系统及自动蓄能供热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3999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0:04
本公开披露一种蓄能供热系统及自动蓄能供热车,该系统包括加热装置、热控系统、蓄热体、热循环装置、换热装置以及绝热保温壳;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热控系统、所述蓄热体、所述热循环装置及所述换热装置位于所述绝热保温壳之内;其中,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蓄热体连接,所述热控装置与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蓄热体连接,所述热控装置监测所述蓄热体的温度,并根据监测到的温度和对所述蓄热体预设的温度阈值范围,通过控制所述加热装置来调控所述蓄热体的温度;所述热循环装置将所述蓄热体存储的热能驱动至所述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将热能输出。通过实施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够精准稳定地控制对蓄热体的加热过程。

An energy storage heating system and an automatic energy storage heating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能供热系统及自动蓄能供热车
本公开涉及供热
,尤其涉及一种蓄能供热系统及自动蓄能供热车。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现有的城市管网已经难以满足随之而增长的供热需求。另外,由于替代能源如燃气、热力等的容量、经济性问题很难得到实施,进一步加剧了热源紧张的局面。目前,弃风电蓄能供热系统使用,主要是解决“三北”即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因风电建设与当地配电输送通道不匹配,所产生的弃风消纳问题。一般来讲,移动式弃风电蓄能供热系统采用固体蓄热技术,将夜晚谷电23:00至次日7:00转化为热能储存在蓄热体内,通过一系列取热和换热措施,为全天供暖提供热源,不仅解决了城市用热孤岛问题,而且对于电网的经济运行削峰填谷和冬季清洁供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移动式弃风电蓄能供热系统的电加热控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供热系统中传统的加热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燃烧加热,一类是电加热。电加热与燃烧加热相比使用安全、效率较高、环保节能。但是,电加热控制方式必须从整个系统来考虑,对于移动式弃风电蓄能供热系统电加热控制方法研究甚少,传统的电加热控制方法主要采用单片机或者PLC控制,可是对于大惯性系统的温度控制精度不高,稳定性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蓄能供热系统及自动蓄能供热车,能够精准稳定地控制对蓄热体的加热过程,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本公开披露一种蓄能供热系统,该系统包括加热装置、热控系统、蓄热体、热循环装置、换热装置以及绝热保温壳;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热控系统、所述蓄热体、所述热循环装置及所述换热装置位于所述绝热保温壳之内;其中,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蓄热体连接,所述热控装置与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蓄热体连接,所述热控装置监测所述蓄热体的温度,并根据监测到的温度和对所述蓄热体预设的温度阈值范围,通过控制所述加热装置来调控所述蓄热体的温度;所述热循环装置将所述蓄热体存储的热能驱动至所述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将热能输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蓄热体采用蓄热砖,相邻两块蓄热砖之间设置有风道,所述蓄热砖两侧设置有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热循环装置包括可变速的循环风机及机架,所述循环风机驱动高温空气在所述风道内循环。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循环风机为离心风机,经过高温的所述蓄热砖时产生高温空气,该高温空气通过所述换热装置将热能交换到外部系统。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循环风机配置有变频控制系统,所述变频控制系统根据预设的输出温度标准自动调整所述循环风机的风量,向所述换热装置提供可输出的热能。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换热装置向外部供热管网系统输出热能,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板式换热器、以及开设在所述绝热保温壳体上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高温空气通过所述板式换热器将热量交换到所述供热管网的水循环系统。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温度监测器为高温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子开关选用晶体管或者场效应管;所述加热装置为热电阻器或者电热丝。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上述蓄能供热系统还可包括运载装置,所述运载装置承载所述蓄能供热系统的其他组成器件,且使所述蓄能供热系统可移动。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热控装置包括温度监测器、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电子开关;其中:所述温度监测器与所述智能控制系统连接,用于将检测到的所述蓄能供热系统中蓄热体的温度数据发送至所述智能控制系统;所述智能控制系统与所述电子开关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蓄热体的温度高低来控制所述电子开关的开闭;所述电子开关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工作与停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智能控制系统通过脉宽调制PWM控制器调整控制脉冲的频率,根据预设蓄热等级控制流经所述加热装置的电流变化量,以控制所述加热装置输出的热能,实现对所述蓄热体的温度分级控制。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智能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参数设置单元,用于根据不同用户要求,预先设置所述蓄热体的蓄热级别以及相应的温度区间;功率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外部能源网的负荷功率,判断是否接入该外部能源网;监测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温度监测器并获取其监测结果;加热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检测器的监测结果及预设的蓄热体温度区间,利用接入的外部能源网,间歇式自动启动或停止所述加热装置以限定其输出功率,以使所述蓄热体的温度维持在预设的温度区间。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智能控制系统还包括:反馈调控单元,用于监测所述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实时反馈监测结果并据此启用相应的控制措施;自动报警单元,用于在所述反馈调控单元监测发现所述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偏差达到或超过预设的偏差阈值时,自动报警提示。相应地,本公开还披露一种自动蓄能供热车,该自动蓄能供热车配置有如前述任一种蓄能供热系统、以及自动驾驶控制系统,该自动蓄能供热车根据预设的供热试点路线和供热时间,至供热管网移动供热接入点,接入管网进行供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蓄能供热系统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公开的蓄能供热系统通过检测蓄热体的当前温度,对输出功率进行限定和间歇式调节,以使蓄热体维持在预设的温度区间,实现对蓄热体温度的多级控制,更好地满足蓄能供热系统的热源要求。因此,本公开的蓄能供热系统保证了装置的稳定热量需求,填补了我国高温蓄热材料不足的问题。此外,采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对加热装置的控制可靠性更强,可以实现自我检测以及实时反馈控制加热始终,实现稳定的加热温度输出,自动化程度和自动控制精度得到提高。本公开披露的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在具体实施例中会展开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蓄能供热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蓄能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蓄能供热系统中热控系统的电路实施例示意图;以及图4为本公开蓄能供热系统实施例的加热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并且,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个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能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装置、热控系统、蓄热体、热循环装置、换热装置以及绝热保温壳;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热控系统、所述蓄热体、所述热循环装置及所述换热装置位于所述绝热保温壳之内;/n其中,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蓄热体连接,所述热控装置与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蓄热体连接,所述热控装置监测所述蓄热体的温度,并根据监测到的温度和对所述蓄热体预设的温度阈值范围,通过控制所述加热装置来调控所述蓄热体的温度;/n所述热循环装置将所述蓄热体存储的热能驱动至所述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将热能输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能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装置、热控系统、蓄热体、热循环装置、换热装置以及绝热保温壳;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热控系统、所述蓄热体、所述热循环装置及所述换热装置位于所述绝热保温壳之内;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蓄热体连接,所述热控装置与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蓄热体连接,所述热控装置监测所述蓄热体的温度,并根据监测到的温度和对所述蓄热体预设的温度阈值范围,通过控制所述加热装置来调控所述蓄热体的温度;
所述热循环装置将所述蓄热体存储的热能驱动至所述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将热能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体采用蓄热砖,相邻两块蓄热砖之间设置有风道,所述蓄热砖两侧设置有所述加热装置;
所述热循环装置包括可变速的循环风机及机架,所述循环风机驱动高温空气在所述风道内循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风机为离心风机,经过高温的所述蓄热砖时产生高温空气,该高温空气通过所述换热装置将热能交换到外部系统;和/或,
所述循环风机配置有变频控制系统,所述变频控制系统根据预设的输出温度标准自动调整所述循环风机的风量,向所述换热装置提供可输出的热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能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向外部供热管网系统输出热能,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板式换热器、以及开设在所述绝热保温壳体上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高温空气通过所述板式换热器将热量交换到所述供热管网的水循环系统;和/或
所述温度监测器为高温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子开关选用晶体管或者场效应管;所述加热装置为热电阻器或者电热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蓄能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运载装置,所述运载装置承载所述蓄能供热系统的其他组成器件,且使所述蓄能供热系统可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景霞张富全郝逸夫张学让赵瑛刘赛希呼德李唐陈小虎杨湘全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莱得贝尔能源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