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3854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结构包括混凝土桩基、混凝土盖梁、箱梁和减振降噪层,所述混凝土桩基纵向分布于地下结构的两侧,所述混凝土盖梁横向设置于所述混凝土桩基的顶部,所述箱梁纵向设置,所述箱梁的两端分别与地下结构两侧的所述混凝土盖梁连接,所述箱梁的顶部为覆土或路面铺装层;所述箱梁底部的跨越地下结构的区域填有回填土,所述减振降噪层铺设于所述箱梁与覆土或所述箱梁与所述路面铺装层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承担地下结构上部附加荷载或附加土体的压力,使回填土、交通等增加的荷载不直接传递给地下结构,有效的保护地下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交通规划中,常出现规划线路或结构横跨已有地下结构,附加荷载、覆土厚度的变化以及固有土体的扰动对地下结构安全性、防水性、耐久性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规划线路施工图设计时,需要对地下结构进行保护。综上,提供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承担地下结构上部荷载或土体的压力,使回填土、交通等增加的荷载不直接传递给地下结构,有效的保护地下结构,同时增加了减振层和弹性垫层,减小上部交通荷载对地下结构影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包括混凝土桩基、混凝土盖梁、箱梁和减振降噪层,所述混凝土桩基纵向分布于地下结构的两侧,所述混凝土盖梁横向设置于所述混凝土桩基的顶部,所述箱梁纵向设置,所述箱梁的两端分别与地下结构两侧的所述混凝土盖梁连接,所述箱梁的顶部为覆土或路面铺装层;所述箱梁底部的跨越地下结构的区域填有回填土,所述减振降噪层铺设于所述箱梁与覆土或所述箱梁与所述路面铺装层之间。优选地,所述混凝土盖梁与所述箱梁通过连接铰棒连接。优选地,所述减振降噪层由道砟混合土铺设而成。基于上述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桩基施工:混凝土桩基的成孔长度按设计桩长控制,部分桩位处地质钻孔深度不够,施工前补充钻孔或进行超前钻探以重新确定设计桩长;(2)、桩基施工采用旋挖钻孔,且施工过程中对地下结构进行监测,确保桩基施工不影响地下结构的安全;(3)、梁体施工,在混凝土桩基上施工混凝土盖梁和箱梁,采用支架施工,在浇混凝土前,对支架进行预压,预压重等于盖梁和箱梁结构自重;(4)、支架拆除后,对箱梁梁体下部空间的地下结构区域进行回填土方;(5)、在箱梁梁体顶部铺设减振降噪层;(6)、在减振降噪层的顶部铺设覆土或进行路面施工。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包括混凝土桩基、混凝土盖梁、箱梁和减振降噪层,所述混凝土桩基纵向分布于地下结构的两侧,所述混凝土盖梁横向设置于所述混凝土桩基的顶部,所述箱梁纵向设置,所述箱梁的两端分别与地下结构两侧的所述混凝土盖梁连接,所述箱梁的顶部为覆土或路面铺装层;所述箱梁底部的跨越地下结构的区域为原场土,原场土的顶部铺设一层回填土,所述减振降噪层设置于回填土与所述箱梁之间。优选地,所述混凝土盖梁与所述箱梁之间设置弹性垫层。优选地,所述混凝土盖梁与所述箱梁通过连接铰棒连接。优选地,所述减振降噪层由道砟混合土铺设而成。基于上述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桩基施工:混凝土桩基的成孔长度按设计桩长控制,部分桩位处地质钻孔深度不够,施工前补充钻孔或进行超前钻探以重新确定设计桩长;(2)、桩基施工采用旋挖钻孔,且施工过程中对地下结构进行监测,确保桩基施工不影响地下结构的安全;(3)、梁体施工,在混凝土桩基上施工混凝土盖梁和箱梁,采用支架施工,在浇混凝土前,对支架进行预压,预压重等于盖梁和箱梁结构自重;(4)、支架拆除后,对箱梁梁体下部与原场土之间的空间进行回填土方;(5)、回填土方上层铺设减振降噪层;(6)、在箱梁梁体上填梁上覆土或进行路面施工。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能够承担地下结构上部荷载或土体的压力,使回填土、交通等增加的荷载不直接传递给地下结构,有效的保护地下结构;施工时,混凝土桩基础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减小了新结构施工对原有地下结构周围土体的扰动。同时,设置减振降噪层,减小了上部结构的振动荷载对地下结构的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凝土桩基、2-混凝土盖梁、3-箱梁、4-减振降噪层、5-回填土、6-连接胶棒、7-原场土、8-地下结构、9-弹性垫层、10-覆土、11-路面铺装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的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混凝土桩基1、混凝土盖梁2、箱梁3和减振降噪层4,混凝土桩基1纵向分布于地下结构8的两侧,混凝土盖梁2横向设置于混凝土桩基1的顶部,箱梁3纵向(道路延伸方向为纵向)设置,箱梁3的两端分别与地下结构8两侧的混凝土盖梁2连接,箱梁3的顶部为覆土10或路面铺装层11;箱梁3底部的跨越地下结构8的区域填有回填土5,减振降噪层4铺设于箱梁3与覆土10或箱梁3与路面铺装层11之间;其中,混凝土盖梁2与箱梁3通过连接胶棒6连接;减振降噪层4由道砟混合土铺设而成。针对上述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混凝土桩基施工:混凝土桩基的成孔长度按设计桩长控制,部分桩位处地质钻孔深度不够,施工前补充钻孔或进行超前钻探以重新确定设计桩长;(2)、因混凝土桩基8离地下结构8维护桩较近时,为减小对土体的扰动,混凝土桩基施工采用旋挖钻孔,且施工过程中对地下结构8进行监测,确保桩基施工不影响地下结构8的安全;(3)、梁体施工,在混凝土桩基1上施工混凝土盖梁2和箱梁3,采用支架施工,在浇混凝土前,对支架进行预压,或采用其它可靠有效措施消除支架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预压重等于盖梁2和箱梁3的结构自重;施工中必须保证支架的强度和刚度,支架弹性变形及基础沉降应予以充分考虑。支架基础位于软弱土层上时,必须对软弱土进行处理,以满足支架对基础变形的要求。(4)、支架拆除后,对箱梁3梁体下部空间的地下结构8区域进行回填土方,提高地下结构8的抗浮能力;(5)、在箱梁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桩基、混凝土盖梁、箱梁和减振降噪层,所述混凝土桩基纵向分布于地下结构的两侧,所述混凝土盖梁横向设置于所述混凝土桩基的顶部,所述箱梁纵向设置,所述箱梁的两端分别与地下结构两侧的所述混凝土盖梁连接,所述箱梁的顶部为覆土或路面铺装层;所述箱梁底部的跨越地下结构的区域填有回填土,所述减振降噪层铺设于所述箱梁与覆土或所述箱梁与所述路面铺装层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桩基、混凝土盖梁、箱梁和减振降噪层,所述混凝土桩基纵向分布于地下结构的两侧,所述混凝土盖梁横向设置于所述混凝土桩基的顶部,所述箱梁纵向设置,所述箱梁的两端分别与地下结构两侧的所述混凝土盖梁连接,所述箱梁的顶部为覆土或路面铺装层;所述箱梁底部的跨越地下结构的区域填有回填土,所述减振降噪层铺设于所述箱梁与覆土或所述箱梁与所述路面铺装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盖梁与所述箱梁通过连接铰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降噪层由道砟混合土铺设而成。


4.一种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桩基、混凝土盖梁、箱梁和减振降噪层,所述混凝土桩基纵向分布于地下结构的两侧,所述混凝土盖梁横向设置于所述混凝土桩基的顶部,所述箱梁纵向设置,所述箱梁的两端分别与地下结构两侧的所述混凝土盖梁连接,所述箱梁的顶部为覆土或路面铺装层;所述箱梁底部的跨越地下结构的区域为原场土,原场土的顶部铺设一层回填土,所述减振降噪层设置于回填土与所述箱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盖梁与所述箱梁之间设置弹性垫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盖梁与所述箱梁通过连接铰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结构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降噪层由道砟混合土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晓彬吴岐贤罗宇于芳龙小湖陈君邓杰楠宋华邹颖黄重庆周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