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线管与金属软管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30185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线管与金属软管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软管连接管、第一电线管连接管、卡齿、第一固定板、螺纹柱、第二电线管连接管、第二软管连接管、旋拧螺纹、第二固定板、对接孔、金属软管和电线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软管连接管、第二软管连接管通过螺纹柱穿过对接孔并与螺帽旋拧锁定,呈可拆卸式连接,通过螺丝旋拧结构,防止后期无法进行拆卸,进而只能将线缆割断处理,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旋拧螺纹上下对接形成一个统一的圆环,且金属软管通过其侧壁的螺纹与旋拧螺纹旋拧对接,能够快速的将金属软管旋拧锁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线管与金属软管连接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具体为一种电线管与金属软管连接组件,属于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电线电缆用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广义的电线电缆亦简称为电缆,狭义的电缆是指绝缘电缆,它可定义为:由下列部分组成的集合体;一根或多根绝缘线芯,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具有的包覆层,总保护层及外护层,电缆亦可有附加的没有绝缘的导体,随着通讯行业的飞速发展,从过去的简单的电话电报线缆发展到几千对的话缆、同轴缆、光缆、数据电缆,甚至组合通讯缆等,该类产品结构尺寸通常较小而均匀,制造精度要求高。然而线缆的外部需要加装管套,分为电线管与金属软管两部分,且需要将两部分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则需要一种电线管与金属软管连接组件来满足目前市面上的需求,虽然目前市面上已经生产出来了多种连接组件,但总的来看,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通病,其一、现有的连接组件大多为铁制,导致在连接组件在长期与外接环境接触后会发生锈蚀现象,其二、现有的连接组件大多采用焊接进行上下固定,导致后期无法进行拆卸,只能将线缆割断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线管与金属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软管连接管(1)、第一电线管连接管(2)、卡齿(3)、第一固定板(4)、螺纹柱(5)、第二电线管连接管(6)、第二软管连接管(7)、旋拧螺纹(8)、第二固定板(9)、对接孔(10)、金属软管(11)和电线管(12);所述软管连接管(1)水平固定在电线管连接管(2)的右端,所述卡齿(3)分别呈外凸式设置在第一电线管连接管(2)和第二电线管连接管(6)的内部表面上,所述第一固定板(4)水平固定在第一软管连接管(1)的前后两侧的底部,所述螺纹柱(5)竖直焊接固定在第一固定板(4)的底部,所述第二电线管连接管(6)水平固定在第二软管连接管(7)的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线管与金属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软管连接管(1)、第一电线管连接管(2)、卡齿(3)、第一固定板(4)、螺纹柱(5)、第二电线管连接管(6)、第二软管连接管(7)、旋拧螺纹(8)、第二固定板(9)、对接孔(10)、金属软管(11)和电线管(12);所述软管连接管(1)水平固定在电线管连接管(2)的右端,所述卡齿(3)分别呈外凸式设置在第一电线管连接管(2)和第二电线管连接管(6)的内部表面上,所述第一固定板(4)水平固定在第一软管连接管(1)的前后两侧的底部,所述螺纹柱(5)竖直焊接固定在第一固定板(4)的底部,所述第二电线管连接管(6)水平固定在第二软管连接管(7)的左端,所述旋拧螺纹(8)呈内凹式分别设置在第一软管连接管(1)和第二软管连接管(7)内部表面上,所述第二固定板(9)水平固定在第二软管连接管(7)的顶端左右两侧,所述对接孔(10)贯穿第二固定板(9)设置,所述金属软管(11)连接在第一软管连接管(1)和第二软管连接管(7)构成的内部空腔中,所述电线管(12)连接在第一电线管连接管(2)和第二电线管连接管(6)构成的内部空腔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军白国岩王津生韩福周田雨于泽张雷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六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