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门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393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旋转门窗,包括框架和窗框,所述框架的内腔设置有窗框,且框架的内腔左右两侧和窗框的左右两侧壁面均呈弧形设置,所述框架的内腔上下两端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腔外侧均通过轴承安装有第一转杆,且第一转杆的内侧与窗框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的内环与第一转杆过盈配合,且轴承的外环与框架固定连接,位于所述框架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的内腔右侧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插槽,位于所述框架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内腔第一转杆的外壁沿左右方向开设有与第一插槽相匹配的通孔。该旋转门窗,可实现将门窗进行稳定的固定,提高门窗的稳定性,避免影响门窗的正常使用,有利于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门窗
本技术涉及门窗
,具体为旋转门窗。
技术介绍
门窗是建筑设施的一个重要结构,具有透光,透风,隔音等功能,在现有的门窗中,为了便于对门窗上的玻璃进行清理,旋转式门窗逐渐普及,但在现有的旋转门窗中,在门窗旋转结束后,无法将门窗进行稳定的固定,导致门窗的稳定性较差,影响门窗的正常使用,为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旋转门窗,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旋转门窗,包括框架和窗框,所述框架的内腔设置有窗框,且框架的内腔左右两侧和窗框的左右两侧壁面均呈弧形设置,所述框架的内腔上下两端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腔外侧均通过轴承一安装有第一转杆,且第一转杆的内侧与窗框固定连接,所述轴承一的内环与第一转杆过盈配合,且轴承一的外环与框架固定连接,位于所述框架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的内腔右侧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插槽,位于所述框架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内腔第一转杆的外壁沿左右方向开设有与第一插槽相匹配的通孔,所述框架的内腔底端左侧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腔沿左右方向插接有第一插杆,所述第一插杆的右侧依次贯穿框架和通孔延伸至第一插槽的内腔,所述第一插杆的左侧安装有矩形板,所述框架的前侧底端与凹槽相对应位置沿左右方向开设有前后贯通的条形开口,所述矩形板的前侧安装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前侧延伸出条形开口安装有握把,所述第一插杆的外壁套接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矩形板和框架固定连接,所述框架的内腔底端右侧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腔底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安装有将两个第二弹簧相连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端中心位置开设有弧形槽,所述连接板的顶端中心位置安装有第二插杆,所述窗框的底端右侧与第二插杆相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插槽,且第二插杆的顶端贯穿框架延伸至第二插槽的内腔,所述空腔的内腔中心位置沿前后方向通过轴承二安装有第二转杆,所述轴承二的内环与第二转杆过盈配合,且轴承二的外环与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杆的前侧延伸出框架安装有圆柄,位于所述空腔内腔的第二转杆的外壁过盈配合有卡块,且卡块的顶端抵在连接板的底端弧形槽的内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旋转门窗,通过转动第二转杆前侧的圆柄,可使转杆和卡块进行转动,卡块逐渐与连接板分离,通过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可带动连接板、第二插杆向下移动,使第二插杆与第二插槽的内腔分离,通过向左侧拉动连接板前侧的握把,可带动连接杆、矩形板和第一插杆向左侧移动,使第一插杆与第一插槽和通孔分离,此时推动窗框可使其进行转动,当需要对窗框进行固定时,将窗框转回复位,松动握把,可使第一弹簧失去外力带动矩形板、第一插杆、连接杆和连接杆前侧的握把向右侧移动进行复位,第一插杆向右侧贯穿通孔延伸至第一插槽的内腔将第一转杆锁紧固定,转动第二转杆前侧的圆柄,可使卡块转动逐渐将连接板顶起,连接板带动第二插杆向上移动插入第二插槽的内腔,对窗框进行二次固定,从而可实现将门窗进行稳定的固定,提高门窗的稳定性,避免影响门窗的正常使用,有利于广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框架,2、窗框,3、第一凹槽,4、第一转杆,5、第一插槽,6、通孔,7、第二凹槽,8、第一插杆,9、矩形板,10、条形开口,11、连接杆,12、第一弹簧,13、空腔,14、第二弹簧,15、连接板,16、第二插杆,17、第二插槽,18、第二转杆,19、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旋转门窗,包括框架1和窗框2,框架1的内腔设置有窗框2,且框架1的内腔左右两侧和窗框2的左右两侧壁面均呈弧形设置,框架1的内腔上下两端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的内腔外侧均通过轴承一安装有第一转杆4,且第一转杆4的内侧与窗框2固定连接,轴承一的内环与第一转杆4过盈配合,且轴承一的外环与框架1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转杆4与框架1和的配合,可便于窗框2的转动,位于框架1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3的内腔右侧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插槽5,位于框架1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3内腔第一转杆4的外壁沿左右方向开设有与第一插槽5相匹配的通孔6,框架1的内腔底端左侧开设有第二凹槽7,第二凹槽7的内腔沿左右方向插接有第一插杆8,第一插杆8的右侧依次贯穿框架1和通孔6延伸至第一插槽5的内腔,通过第一插杆8、通孔6和第一插槽5的配合,可便于将第一转杆4进行锁紧固定,第一插杆8的左侧安装有矩形板9,框架1的前侧底端与凹槽3相对应位置沿左右方向开设有前后贯通的条形开口10,矩形板9的前侧安装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的前侧延伸出条形开口10安装有握把,通过条形开口10可便于连接杆11的移动,第一插杆8的外壁套接有第一弹簧12,且第一弹簧1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矩形板9和框架1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2的弹性系数为18N/CM的压缩弹簧,第一弹簧12受到拉伸或挤压后产生弹性形变,去除外力后恢复至初始状态,通过第一弹簧12可便于带动矩形板9向右侧移动进行复位,框架1的内腔底端右侧开设有空腔13,空腔13的内腔底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的弹性系数为18N/CM的压缩弹簧,第二弹簧14受到拉伸或挤压后产生弹性形变,去除外力后恢复至初始状态,第二弹簧14的顶端安装有将两个第二弹簧14相连的连接板15,通过第二弹簧14可便于带动连接板15向下移动,连接板15的底端中心位置开设有弧形槽,连接板15的顶端中心位置安装有第二插杆16,窗框2的底端右侧与第二插杆16相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插槽17,且第二插杆16的顶端贯穿框架1延伸至第二插槽17的内腔,通过第二插杆16与第二插槽17的配合,可便于对窗框2进行二次定位固定,提高窗框2的稳定性,空腔13的内腔中心位置沿前后方向通过轴承二安装有第二转杆18,轴承二的内环与第二转杆18过盈配合,且轴承二的外环与框架1固定连接,第二转杆18的前侧延伸出框架1安装有圆柄,位于空腔13内腔的第二转杆18的外壁过盈配合有卡块19,且卡块19的顶端抵在连接板15的底端弧形槽的内腔,通过卡块19可便于推动连接板15进行移动。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矩形板9的前后两端和底端均与框架1的内壁相贴合,便于矩形板9更加稳定的进行移动。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矩形板9的左侧与第二凹槽7的内腔左侧之间的距离和连接杆11的左侧与条形开口10的内腔左侧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第一插杆8的右侧贯穿通孔6并延伸至第一插槽5内腔的长度,确保第一插杆8可与第一插槽5和通孔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旋转门窗,包括框架(1)和窗框(2),所述框架(1)的内腔设置有窗框(2),且框架(1)的内腔左右两侧和窗框(2)的左右两侧壁面均呈弧形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内腔上下两端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凹槽(3)的内腔外侧均通过轴承一安装有第一转杆(4),且第一转杆(4)的内侧与窗框(2)固定连接,轴承一的内环与第一转杆(4)过盈配合,且轴承一的外环与框架(1)固定连接,位于所述框架(1)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3)的内腔右侧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插槽(5),位于所述框架(1)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3)内腔第一转杆(4)的外壁沿左右方向开设有与第一插槽(5)相匹配的通孔(6),所述框架(1)的内腔底端左侧开设有第二凹槽(7),所述第二凹槽(7)的内腔沿左右方向插接有第一插杆(8),所述第一插杆(8)的右侧依次贯穿框架(1)和通孔(6)延伸至第一插槽(5)的内腔,所述第一插杆(8)的左侧安装有矩形板(9),所述框架(1)的前侧底端与凹槽(3)相对应位置沿左右方向开设有前后贯通的条形开口(10),所述矩形板(9)的前侧安装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的前侧延伸出条形开口(10)安装有握把,所述第一插杆(8)的外壁套接有第一弹簧(12),且第一弹簧(1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矩形板(9)和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框架(1)的内腔底端右侧开设有空腔(13),所述空腔(13)的内腔底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弹簧(14),所述第二弹簧(14)的顶端安装有将两个第二弹簧(14)相连的连接板(15),所述连接板(15)的底端中心位置开设有弧形槽,所述连接板(15)的顶端中心位置安装有第二插杆(16),所述窗框(2)的底端右侧与第二插杆(16)相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插槽(17),且第二插杆(16)的顶端贯穿框架(1)延伸至第二插槽(17)的内腔,所述空腔(13)的内腔中心位置沿前后方向通过轴承二安装有第二转杆(18),轴承二的内环与第二转杆(18)过盈配合,且轴承二的外环与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杆(18)的前侧延伸出框架(1)安装有圆柄,位于所述空腔(13)内腔的第二转杆(18)的外壁过盈配合有卡块(19),且卡块(19)的顶端抵在连接板(15)的底端弧形槽的内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旋转门窗,包括框架(1)和窗框(2),所述框架(1)的内腔设置有窗框(2),且框架(1)的内腔左右两侧和窗框(2)的左右两侧壁面均呈弧形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内腔上下两端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凹槽(3)的内腔外侧均通过轴承一安装有第一转杆(4),且第一转杆(4)的内侧与窗框(2)固定连接,轴承一的内环与第一转杆(4)过盈配合,且轴承一的外环与框架(1)固定连接,位于所述框架(1)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3)的内腔右侧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插槽(5),位于所述框架(1)内腔底端的第一凹槽(3)内腔第一转杆(4)的外壁沿左右方向开设有与第一插槽(5)相匹配的通孔(6),所述框架(1)的内腔底端左侧开设有第二凹槽(7),所述第二凹槽(7)的内腔沿左右方向插接有第一插杆(8),所述第一插杆(8)的右侧依次贯穿框架(1)和通孔(6)延伸至第一插槽(5)的内腔,所述第一插杆(8)的左侧安装有矩形板(9),所述框架(1)的前侧底端与凹槽(3)相对应位置沿左右方向开设有前后贯通的条形开口(10),所述矩形板(9)的前侧安装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的前侧延伸出条形开口(10)安装有握把,所述第一插杆(8)的外壁套接有第一弹簧(12),且第一弹簧(1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矩形板(9)和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框架(1)的内腔底端右侧开设有空腔(13),所述空腔(13)的内腔底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弹簧(14),所述第二弹簧(14)的顶端安装有将两个第二弹簧(14)相连的连接板(15),所述连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正波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永同丰超低能耗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