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梓育专利>正文

曝气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104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曝气管,其设有一本体及多个碰撞件;该本体具有一空气流道、至少一液体入口道及一出口道,该空气流道设于该本体的一端,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与该空气流道间隔设置,并与该空气流道相连通,该出口道设于该本体远离该空气流道的一端,该空气流道及该出口道均沿该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其中空气通过该空气流道流入该本体后,再通过该出口道流出该本体;该多个碰撞件间隔设于该本体内,使液体通过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流入该本体后,碰撞该多个碰撞件而产生多个微小气泡;借以提供一能提升曝气效率的曝气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曝气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曝气管,尤指一种能提升曝气效率的曝气管。
技术介绍
如图9所示,现有曝气管60设有一下开口61、一上开口62、一主流道63、一空气流道64及多个凸肋65;该下开口61及该上开口62分别形成于现有曝气管60的两端;该主流道63轴向贯穿形成于现有曝气管60,并与该下开口61及该上开口62相连通;该空气流道64侧向形成于现有曝气管60的管壁,并与该主流道63相连通设置;该多个凸肋65间隔凸设于环绕该主流道63的管壁,且各凸肋65沿现有曝气管60的轴向延伸设置。使用时,将现有曝气管60的空气流道64连接至一空压机,再将现有曝气管60置放于污水槽或是养殖池的底部,并启动该空压机,使空气通过该空气流道64流入该主流道63中,并产生吸力带动污水槽或是养殖池中的液体通过该下开口61流入该主流道63中,液体撞击该多个凸肋65后形成多个微小气泡,最终通过该上开口62流出现有曝气管60。借此,现有曝气管60能提高污水槽或是养殖池中的溶氧量,以促进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生长,而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是促进养殖池中的生物生长。然而,由于现有曝气管60的空气流道64侧向形成于现有曝气管60的管壁,使空气通过该空气流道64流入该主流道63的过程中需要转弯,造成局部压力损失,进而降低曝气效率,因此,现有曝气管60诚有其需加以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曝气管的结构使空气在流入该主流道的过程中需要转弯,造成局部压力损失,进而降低曝气效率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目前技术问题的曝气管,其包括有:一本体,该本体具有一轴向、一空气流道、至少一液体入口道及一出口道,该空气流道设于该本体的其中一端,并且该空气流道沿该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与该空气流道间隔设置,并且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与该空气流道相连通,该出口道设于该本体的远离该空气流道的一端,并且该出口道沿该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其中空气通过该空气流道流入该本体并通过该出口道流出该本体;以及多个碰撞件,该多个碰撞件间隔设于该本体内,使液体通过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流入该本体碰撞该多个碰撞件产生多个微小气泡并通过该出口道流出该本体。进一步,如前所述的曝气管,其中该本体具有至少一混合流道,该空气流道及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设于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的一端,且该空气流道及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均与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相连通,该出口道设于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的另一端,并且该出口道与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相连通,液体及空气流经该至少一混合流道并流动至该多个碰撞件处,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的截面积小于该空气流道的截面积,且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的截面积小于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的截面积。再进一步,如前所述的曝气管,其中该至少一混合流道呈螺旋状。更进一步,如前所述的曝气管,其中该本体具有至少一混合流道,该空气流道及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设于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的一端,且该空气流道及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均与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相连通,该出口道设于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的另一端,并且该出口道与该至少一混合流道相连通,液体及空气流经该至少一混合流道并流动至该多个碰撞件处,该至少一混合流道呈螺旋状。较佳的是,如前所述的曝气管,其中该本体设有一混合部,该混合部设于该本体的邻近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处,该至少一混合流道形成于该混合部与该本体的内壁面之间。更佳的是,如前所述的曝气管,其中该空气流道设于该本体的中心;该本体设有多个所述液体入口道,该多个液体入口道等角间隔设置地环绕该空气流道。更佳的是,如前所述的曝气管,其中该本体包括一第一设置段及一第二设置段,该第一设置段及该第二设置段沿着该本体的该轴向间隔排列设置;该多个碰撞件中的部分碰撞件间隔设于该第一设置段,该多个碰撞件中的另一部分碰撞件间隔设于该第二设置段。更佳的是,如前所述的曝气管,其中设于该第一设置段的各所述碰撞件与设于该第二设置段的各所述碰撞件错位设置。更佳的是,如前所述的曝气管,其中各碰撞件沿该本体的该轴向延伸设置。更佳的是,如前所述的曝气管,其中该混合部设有至少一混合出口,该至少一混合出口凹设形成于该混合部的侧壁面,并且该至少一混合出口与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相连通,该至少一混合出口由邻近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朝远离该至少一液体入口道的方向呈渐缩状。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本技术所获得的功效增进有:1.该空气流道形成于该本体的其中一端,并沿该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该出口道形成于该本体远离该空气流道的一端,并沿该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空气通过该空气流道流入该本体后,再通过该出口道流出该本体,使空气全程沿着该本体的轴向流动,因此在流动过程中不会如现有曝气管的结构导致空气转弯而产生局部压力损失,于单位时间内能抽取的液体量相对现有曝气管高。是以,本技术抽液体的效率相对现有曝气管抽液体的效率高,使本技术的曝气效率也相对现有曝气管的曝气效率高。2.本技术的流体混合件结构,使液体在撞击该多个碰撞件之前,即于该至少一混合出口及该至少一混合流道与空气充分混合,因此除了撞击该多个碰撞件达到曝气效果外,流经该至少一混合出口及该至少一混合流道时也能提高液体中的溶氧量,使通过该出口道流出本技术的液体能够充分曝气,以促进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生长,而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是促进养殖池中的生物生长。3.该多个碰撞件其中部分碰撞件环状排列地间隔设于该第一设置段,其余的碰撞件环状排列地间隔设于该第二设置段,相对现有曝气管只在其中一设置段环形设有该多个凸肋,本技术使液体流经该出口道时在该第一设置段及该第二设置段均会碰撞该多个碰撞件,提高液体碰撞该多个碰撞件而产生微小气泡的机会;再者,设于该第一设置段的各碰撞件与设于该第二设置段的任一碰撞件不沿该本体的轴向直线相对,使流经第一设置段的相邻碰撞件之间的液体即使未碰撞所述碰撞件,仍会在流经该第二设置段时碰撞设于该第二设置段的该多个碰撞件,又进一步提升液体碰撞该多个碰撞件而产生微小气泡的机会。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进行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四分之一立体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混合件的立体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剖面侧视图。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7是沿图5中的A-A割面线的剖面端视图。图8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9是现有曝气管的剖面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详细了解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及实用功效,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来实现,现进一步以如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所提出的曝气管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一本体10及多个碰撞件20A、碰撞件20B,其中该本体10为一中空管体,该多个碰撞件20A、碰撞件20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设有:/n一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一轴向、一空气流道、至少一液体入口道及一出口道,所述空气流道设于所述本体的其中一端,并且所述空气流道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与所述空气流道间隔设置,并且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与所述空气流道相连通,所述出口道设于所述本体的远离所述空气流道的一端,并且所述出口道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其中空气通过所述空气流道流入所述本体并通过所述出口道流出所述本体;以及/n多个碰撞件,多个所述碰撞件间隔设于所述本体内,使液体通过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流入所述本体碰撞多个所述碰撞件产生多个气泡并通过所述出口道流出所述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设有:
一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一轴向、一空气流道、至少一液体入口道及一出口道,所述空气流道设于所述本体的其中一端,并且所述空气流道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与所述空气流道间隔设置,并且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与所述空气流道相连通,所述出口道设于所述本体的远离所述空气流道的一端,并且所述出口道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其中空气通过所述空气流道流入所述本体并通过所述出口道流出所述本体;以及
多个碰撞件,多个所述碰撞件间隔设于所述本体内,使液体通过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流入所述本体碰撞多个所述碰撞件产生多个气泡并通过所述出口道流出所述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至少一混合流道,
所述空气流道及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设于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的一端,且所述空气流道及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均与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相连通,所述出口道设于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的另一端,并且所述出口道与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相连通,液体及空气流经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并流动至多个所述碰撞件处,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空气流道的截面积,且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的截面积小于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呈螺旋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至少一混合流道,所述空气流道及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设于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的一端,且所述空气流道及至少一所述液体入口道均与所述至少一混合流道相连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梓育
申请(专利权)人:彭梓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