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箱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1982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蜂箱搬运装置,包括夹持部;夹持部有两个,两个夹持部对称设置且铰接;夹持部包括横杆、斜杆和夹持杆;横杆有两根且互相平行;斜杆有两根,两根斜杆分别设置于两根横杆位于相同方向的一端,斜杆倾斜向下设置且互相平行;夹持杆两端分别与两根斜杆背离横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夹持杆与两根斜杆均垂直,夹持杆朝向横杆的两个面之间形成夹持棱边;两个夹持部的横杆相互贴合,铰接点位于两个夹持部横杆的贴合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方便蜂箱搬运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蜂箱搬运装置
本技术涉及蜜蜂养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蜂箱搬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蜜蜂养殖是一个传统行业,蜜蜂在采蜜过程中,不但能采集蜂蜜,还能完成授粉过程,对自然界中植物的繁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养蜂过程中,为了扩大蜂群的规模,增加蜂蜜的产量,通常会采用多箱体养蜂,需要在蜂箱上叠加多层继箱;而且在多箱体养蜂时,平时不取蜜,蜂蜜一直在蜂箱中被蜜蜂酿造至转化成熟,等到一年中植物开花流蜜结束时,将蜂箱中的蜂蜜取出,在取蜜前,需要在蜂箱上叠加带有脱蜂器的空脾继箱,此外,脱蜂完成后,需要将蜂箱中的蜂蜜取出,将带有蜂脾的继箱一一取下;无论是在增加继箱的过程中还是在取蜂蜜的过程中,都需要对蜂箱进行搬运,而在多箱体养蜂时,箱体又高又重,对养蜂人来说,在搬运时具有很大的劳动负担。现有的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5023720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蜂箱搬运夹,包括第一夹持部件、第二夹持部件和枢接管,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呈对称分布,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分别包括一对向内侧弯折的夹持杆、以及固定连接在该对夹持杆之间的支撑杆,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的活动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吊挂蜂箱的弯折板。第一夹持部件的枢接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设置在枢接管内,第二夹持部件的枢接端与枢接管固定连接。枢接管外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用于起吊蜂箱的吊绳,于本装置与蜂箱的位置找正,防止搬抬过程中,出现蜂箱出现晃动的情形;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简化了绳索与蜂箱的连接方式,提高了蜂箱的搬运效率。当前急需一种蜂箱搬运装置,可以方便地对蜂箱进行搬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蜂箱搬运装置,方便了蜂箱的搬运。本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蜂箱搬运装置,包括夹持部;夹持部有两个,两个夹持部对称设置且铰接;夹持部包括横杆、斜杆和夹持杆;横杆有两根且互相平行;斜杆有两根,两根斜杆分别设置于两根横杆位于相同方向的一端,斜杆倾斜向下设置且互相平行;夹持杆两端分别与两根斜杆背离横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夹持杆与两根斜杆均垂直,夹持杆朝向横杆的两个面之间形成夹持棱边;两个夹持部的横杆相互贴合,铰接点位于两个夹持部横杆的贴合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工作人员分别握住两个夹持部上的横杆两端,然后将两根横杆绕铰接点下转动,此时夹持杆上移,两个夹持部的夹持杆之间的距离增大,此时两个夹持部上的夹持杆与横杆之间形成了一个矩形的框架,然后从蜂箱的顶端套入向下移动,当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之后,两个工作人员分别将横杆向上抬起,夹持杆下移,夹持棱边夹在蜂箱的两个侧面上,然后将蜂箱的继箱一一抬起安装或取下;将蜂箱抬起时,对横杆的施力方向朝上,此时夹持杆始终一直保持一个向下移动的趋势,夹持棱边始终蜂箱两侧夹紧,使蜂箱保持稳定;将蜂箱抬到车上后,将横杆向下翻折,夹持杆向上移动,两个夹持部上的夹持杆张开,然后将装置上移从蜂箱顶部移出;本技术方便了蜂箱的搬运。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夹持部还包括固定杆;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横杆固定连接,固定杆与两根横杆均垂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杆可以对两根横杆进行支撑,提高夹持部上两根横杆之间的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蜂箱搬运装置还包括铰接件;在两个夹持部的横杆的贴合处朝向贴合面垂直的方向开设有铰接孔,铰接孔穿透两个互相贴合的横杆;铰接件设置于铰接孔处;铰接件包括铰接轴、螺纹部和固定筒;铰接轴穿设于铰接孔中且与铰接孔转动配合,在铰接轴位于两个互相贴合的横杆内侧的一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限位环;螺纹部设置于铰接轴位于两个互相贴合的横杆外侧的一端且与铰接轴一体成形,螺纹部的外径小于铰接轴的外径,螺纹部的轴线与铰接轴的轴线重合;固定筒包括套筒和螺纹筒;套筒为中空筒状结构且两端设置有开口,套筒的内壁光滑;螺纹筒一端设置有开口,螺纹筒的外径与套筒的外径相等,螺纹筒的内径小于套筒的内径,在螺纹筒的内壁上开设有螺纹,螺纹筒设置于套筒的一端且开口与套筒的开口相对应,螺纹筒与套筒一体成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搬运蜂箱时,蜂箱全部的重量集中在铰接点处,铰接件可以提高两个夹持部铰接点的承重能力,使两个夹持部的连接更加稳定。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在夹持杆上位于夹持棱边相邻的两个面上固定有一层橡胶垫,在橡胶垫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覆盖于夹持棱边相邻的两个面上,因而夹持棱边上也覆盖了橡胶垫,相较于金属,橡胶具有更大的摩擦系数,从而增大了夹持杆上夹持棱边的摩擦力,使蜂箱在搬运时不易滑脱;此外,橡胶垫表面的防滑纹增大了橡胶垫表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增加了橡胶垫的摩擦系数。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在所述橡胶垫上开设有沉头孔,在沉头孔内设置有用于将橡胶垫和夹持杆固定的沉头螺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橡胶垫在夹持杆上的安装,沉头螺钉位于橡胶垫上的沉头孔中,不会对夹持杆的夹持造成影响。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横杆、固定杆、斜杆和夹持杆均为中空的金属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夹持部承重能力的基础上使整体的重量更轻,方便工作人员使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横杆和斜杆一体成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横杆和斜杆连接的稳定性,承重能力更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在横杆背离斜杆的一端设置有一个把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工作人员搬动。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两个互相铰接的夹持部,方便了蜂箱的搬运;2.通过设置铰接件,提高铰接点处的承重能力,使两个夹持部的连接更加稳定;3.通过设置橡胶垫,使蜂箱在搬运过程中不易滑脱。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蜂箱搬运装置与蜂箱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铰接件与横杆配合的爆炸图。图3是铰接件与横杆配合的剖面图。图4是橡胶垫与夹持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夹持部;10、横杆;100、把手;101、铰接孔;11、固定杆;12、斜杆;13、夹持杆;130、夹持棱边;2、铰接件;20、铰接轴;200、限位环;21、螺纹部;22、固定筒;220、套筒;221、螺纹筒;3、橡胶垫;30、沉头螺钉;4、蜂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蜂箱搬运装置,包括夹持部1和铰接件2;夹持部1有两个;夹持部1包括横杆10、固定杆11、斜杆12和夹持杆13;横杆10有两根且为中空的金属杆,横杆10互相平行,在横杆10一端套设有一个橡胶制成的把手100;固定杆11为中空的金属杆,固定杆1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横杆10固定连接,固定杆11与两根横杆10均垂直;斜杆12有两根且为中空的金属杆,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蜂箱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部(1);夹持部(1)有两个,两个夹持部(1)对称设置且铰接;夹持部(1)包括横杆(10)、斜杆(12)和夹持杆(13);横杆(10)有两根且互相平行;斜杆(12)有两根,两根斜杆(12)分别设置于两根横杆(10)位于相同方向的一端,斜杆(12)倾斜向下设置且互相平行;夹持杆(13)两端分别与两根斜杆(12)背离横杆(10)的一端固定连接,夹持杆(13)与两根斜杆(12)均垂直,夹持杆(13)朝向横杆(10)的两个面之间形成夹持棱边(130);两个夹持部(1)的横杆(10)相互贴合,铰接点位于两个夹持部(1)横杆(10)的贴合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蜂箱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部(1);夹持部(1)有两个,两个夹持部(1)对称设置且铰接;夹持部(1)包括横杆(10)、斜杆(12)和夹持杆(13);横杆(10)有两根且互相平行;斜杆(12)有两根,两根斜杆(12)分别设置于两根横杆(10)位于相同方向的一端,斜杆(12)倾斜向下设置且互相平行;夹持杆(13)两端分别与两根斜杆(12)背离横杆(10)的一端固定连接,夹持杆(13)与两根斜杆(12)均垂直,夹持杆(13)朝向横杆(10)的两个面之间形成夹持棱边(130);两个夹持部(1)的横杆(10)相互贴合,铰接点位于两个夹持部(1)横杆(10)的贴合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箱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1)还包括固定杆(11);固定杆(1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横杆(10)固定连接,固定杆(11)与两根横杆(10)均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箱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蜂箱搬运装置还包括铰接件(2);在两个夹持部(1)的横杆(10)的贴合处朝向贴合面垂直的方向开设有铰接孔(101),铰接孔(101)穿透两个互相贴合的横杆(10);铰接件(2)设置于铰接孔(101)处;铰接件(2)包括铰接轴(20)、螺纹部(21)和固定筒(22);铰接轴(20)穿设于铰接孔(101)中且与铰接孔(101)转动配合,在铰接轴(20)位于两个互相贴合的横杆(10)内侧的一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限位环(200);螺纹部(21)设置于铰接轴(20)位于两个互相贴合的横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慧琦刘富海刘然罗婷薛永胜刘全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安体抗氧化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