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国杉专利>正文

一种出料口及封装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1952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包装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料口及封装袋。所述出料口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封装袋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一端设有物料入口,在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上设有固定配合区,所述连接部经固定配合区与所述封装袋密封固定连接;出口部,所述出口部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通形成出料口,在所述出口部上设有物料出口,在所物料出口处设有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物料出口密封配合;其中,封装袋中的物料由所述物料入口进入,由所述物料出口排出,所述物料入口的面积大于3倍的物料出口的面积。所述封装袋上设有上述出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倒出粉状物质,并且不易造成封装袋内物质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出料口及封装袋
本技术涉及包装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料口及封装袋。
技术介绍
在使用封装袋内的粉状物质(例如琼脂、胶原蛋白和奶粉)时,往往并不是一次用完,需要分多次使用,其中,琼脂和胶原蛋白作为培养基的原料,很容易滋生微生物。粉状物质的流动性差,在粉状物质装在现有技术中的封装袋中时,由于出料口中物料入口比较小,粉状物质很难进入物料入口。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出料口和封装袋的缺陷如下:1)粉状物质很难进入出料口,也就是很难从封装袋中倒出;2)由封装袋的自封区域倒出物料,由于自封区域开口较大,极易造成袋中粉状物质的污染。由此,用户在使用现有技术的封装袋时体验很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出料口及封装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倒出粉状物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造成封装袋内物质污染的出料口及封装袋。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出料口,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封装袋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一端设有物料入口,在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上设有固定配合区,所述连接部经固定配合区与所述封装袋密封固定连接;出口部,所述出口部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通形成出料口,在所述出口部上设有物料出口,在所物料出口处设有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物料出口密封配合;其中,封装袋中的物料由所述物料入口进入,由所述物料出口排出,所述物料入口的面积大于3倍的物料出口的面积。上述的出料口中,所述连接部为圆柱状或长方体;或所述连接部为圆台状或棱台状,所述圆台或棱台的面积较大的底面为第一底面,所述物料入口设置在第一底面上;或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为椭圆形。上述的出料口中,所述出口部为圆柱状或长方体;或所述出口部为圆台状或棱台状,所述圆台或棱台的面积较小的底面为第二底面,所述物料出口设置在第二底面上;或所述出口部的横截面为椭圆形。上述的出料口中,所述物料出口的外侧壁为圆柱形,在所述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盖体与所述物料出口的外侧壁螺纹配合;所述出料口还包括裱花口,所述裱花口上设有内螺纹,所述裱花口与所述物料出口螺纹配合。上述的出料口中,所述固定配合区包括热熔区,所述出料口经热熔区与封装袋的开口处热熔固定连接。上述的出料口中,所述固定配合区还包括自封条区,所述自封条区设置在热熔区与物料入口之间的连接件的外表面上,所述自封条区用于与自封袋的自封条相配合。一种封装袋,包括封装袋本体,在封装袋本体上设有第一封口区和第二封口区,在所述封装袋本体的第二封口区上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为上述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固定配合区与所述第二封口区热熔固定,所述出口部置于所述封装袋本体的外部,所述封装袋内的物料可由所述出料口的出口部倒出。上述的封装袋中,在所述出口部的外表面上设有刻度;在所述物料入口处设有限位槽,在所述限位槽内设有封口板,所述封口板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在所述封口板包括开口部和板状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物料入口的形状相吻合,其中:在所述封口板置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物料入口相对,物料能够进入所述出料口中;在所述封口板置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板状部与所述物料入口相对,物料不能进入所述出料口中。上述的封装袋中,所述第一封口区与所述第二封口区之间的角度为120°-150°。上述的封装袋中,所述封装袋本体为铝箔袋或塑料袋。上述的封装袋中,所述第一封口区上设有自封条。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出料口及封装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粉状物料在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料口时,由于所述出料口的物料入口很大,很容易粉状物料的进入。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物料装在所述封装袋中,在使用时仅需要打开盖体即可,从而减小封装袋本体内的物料被污染可能性。在物料使用完后,还可以通过打开第一封口区的自封条,再次向封装袋本体内装入物料。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出料口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出料口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出料口实施例2提供的盖体为打开状态时的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出料口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出料口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出料口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封装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封装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封装袋实施例2的封口板置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封装袋实施例2的封口板置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出料口的A-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出料口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一种出料口,包括连接部1,所述连接部1用于与封装袋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部1一端设有物料入口10,在所述连接部1的外壁上设有固定配合区11,所述连接部1经固定配合区11与所述封装袋密封固定连接;出口部2与所述连接部1的另一端连通形成出料口,在所述出口部2上设有物料出口20,在所物料出口20处设有盖体3,所述盖体3与所述物料出口20密封配合;其中,封装袋中的物料由所述物料入口10进入,由所述物料出口20排出,所述物料入口10的面积大于3倍的物料出口20的面积。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物料入口10面积比较大,粉状物料很容易进入所述出料口。由于所述连接部1与所述封装袋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封装袋内的物料只能从所述物料出口20排出。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3与所述物料出口20通过紧配合的方式连接,也就是所述盖体3上设有一个环槽30,所述物料出口20紧配合在所述环槽30中,从而在所述盖体3盖在所述物料出口20上时,所述物料不会从所述物料出口20流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为圆柱状,所述连接部1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出口部2为圆柱状,所述出口部2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物料出口20的直径为1cm,所述物料入口10的直径为3cm。本实施例中,所述物料为粉状,粉状物料在通过本实施例的出料口时,由于所述出料口的物料入口10很大,很容易粉状物料的进入。作为可以变化的实施方式,所述物料也可以为啫喱状、糊状或膏状,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料口可以方便上述物料的流出。当然,流动性强的液体物料也可以使用本实施例的出料口。出料口实施例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出料口,其特征在于,包括:/n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封装袋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一端设有物料入口,在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上设有固定配合区,所述连接部经固定配合区与所述封装袋密封固定连接;/n出口部,所述出口部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通形成出料口,在所述出口部上设有物料出口,在所物料出口处设有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物料出口密封配合;/n其中,封装袋中的物料由所述物料入口进入,由所述物料出口排出,所述物料入口的面积大于3倍的物料出口的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料口,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封装袋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一端设有物料入口,在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上设有固定配合区,所述连接部经固定配合区与所述封装袋密封固定连接;
出口部,所述出口部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通形成出料口,在所述出口部上设有物料出口,在所物料出口处设有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物料出口密封配合;
其中,封装袋中的物料由所述物料入口进入,由所述物料出口排出,所述物料入口的面积大于3倍的物料出口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料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为圆柱状或长方体;或
所述连接部为圆台状或棱台状,所述圆台或棱台的面积较大的底面为第一底面,所述物料入口设置在第一底面上;或
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料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口部为圆柱状或长方体;或
所述出口部为圆台状或棱台状,所述圆台或棱台的面积较小的底面为第二底面,所述物料出口设置在第二底面上;或
所述出口部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料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料出口的外侧壁为圆柱形,在所述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盖体与所述物料出口的外侧壁螺纹配合;
所述出料口还包括裱花口,所述裱花口上设有内螺纹,所述裱花口与所述物料出口螺纹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料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配合区包括热熔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国杉
申请(专利权)人:郭国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