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便于鼠类针刺实验前后取穴装置,包括固定框、内板、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旋转螺母、第二旋转螺母、支撑腿以及固定螺栓,固定框框内空间与内板相适配,所述固定框一侧正中位置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杆穿过第一螺纹孔且第一螺杆一端与内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另一侧正中位置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杆穿过第二螺纹孔且第二螺杆一端与内板远离第一螺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内板正中位置设有第一通槽,且在内板上环绕第一通槽一圈设有第二通槽,所述固定螺栓与第二通槽相适配且固定螺栓与第二通槽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不同体型鼠类的针刺实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鼠类针刺实验前后取穴装置
本技术涉及兽医用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鼠类针刺实验前后取穴装置。
技术介绍
大鼠是目前针刺实验中常用的动物模型,然而要适应各种实验条件,满足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的操作,有时会面临一些困难。俞募配穴是针灸理论配穴中的一种,操作时以背部穴位配合腹部穴位,同时针刺。目前,针刺治疗的动物实验所用的大鼠固定器,多是体呈圆筒状、前端呈圆锥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大鼠,但却对大鼠针刺过程时尤是加电针治疗时的扭动不能有效的控制,且可暴露的鼠体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刺的取穴,这为做针灸动物实验的基础研究带来一大困扰,常常会因为固定失败、治疗中断而影响实验效果。其他针灸用大鼠固定器一般存在结构繁多、制作困难、操作复杂、可针刺范围小、调节度差和清洗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且能够满足鼠类针刺实验前后针刺取穴(俞募配穴)要求的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于鼠类针刺实验前后取穴装置,包括包括固定框、内板、翻转杆、旋转杆、支撑腿以及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框上下表面贯通,固定框框内空间与内板相适配,内板位于固定框框内,所述固定框一侧正中位置设有翻转孔,所述翻转杆与翻转孔相适配,翻转杆穿过翻转孔且翻转杆一端与内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另一侧正中位置设有旋转孔,所述旋转杆与旋转孔相适配,旋转杆穿过旋转孔且旋转杆一端与内板远离翻转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与翻转杆平行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内板正中位置设有第一通槽,且在内板上环绕第一通槽一圈设有第二通槽,所述固定螺栓与第二通槽相适配且固定螺栓与第二通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通槽有4个;所述支撑腿位于固定框底部下方且与支撑腿一端与固定框底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撑腿共4条。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相同,所述第一旋转螺母与第二旋转螺母相同。优选的,还包括横杆,横杆共4根。进一步的,所述横杆围成1个矩形框,矩形框4个夹角处的上表面分别对应与4条支撑腿远离固定框的一端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框下方设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有4个且支撑脚均呈长方体状。优选的,所述第一通槽、第二通槽均呈矩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槽长度大于第二通槽长度。进一步的,4个支撑脚的上表面分别对应与矩形框4个夹角处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用于固定大鼠四肢的固定螺栓与第二通槽相适配且与第二通槽滑动连接,以此达到根据不同大小、体型大鼠来固定大鼠四肢且使大鼠保持相对舒适体位的效果;2、本技术中内板中部第一通槽的设置满足前后针刺俞募配穴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侧视图。图中:1-固定螺栓,2-第一通槽、3-第二通槽、4-内板、5-固定框、7-支撑腿、8-横杆、9-支撑脚、10-第一螺杆、11-第二螺杆、12-第一旋转螺母、13-第二旋转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便于鼠类针刺实验前后取穴装置,包括固定框5、内板4、第一螺杆10、支撑腿9、固定螺栓1、第二螺杆11、第一旋转螺母12、第二旋转螺母13以及横杆8,所述固定框上下表面贯通,固定框框内空间与内板相适配,内板位于固定框框内。所述固定框5一侧正中位置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杆10与第一螺纹孔相适配,第一螺杆10穿过第一螺纹孔且第一螺杆10一端与内板4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5另一侧正中位置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杆11与第二螺纹孔相适配,第二螺杆11穿过第二螺纹孔且第二螺杆11一端与内板4远离第一螺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杆10与第二螺杆11平行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旋转螺母12与第一螺杆10相适配,所述第二旋转螺母13与第二螺杆11相适配,所述第一螺杆10与第二螺杆11相同,所述第一旋转螺母12与第二旋转螺母13相同,这样使得内板4可在固定框5内稳定旋转。所述内板4正中位置设有第一通槽2,且在内板4上环绕第一通槽2一圈设有第二通槽3,所述固定螺栓1与第二通槽2相适配且固定螺栓1与第二通槽3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通槽3有4个;所述第一通槽2、第二通槽3均呈矩形,所述第一通槽2长度大于第二通槽3长度。所述支撑腿7共4条,支撑腿7位于固定框5底部下方且与支撑腿7一端与固定框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横杆8共4根,横杆8围成1个矩形框,矩形框4个夹角处的上表面分别对应与4条支撑腿7的远离固定框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框下方设有支撑脚9,所述支撑脚9有4个且支撑脚9均呈长方体状,4个支撑脚9的上表面分别对应与矩形框4个夹角处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下面通过2个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来呈现本技术所提供技术方案:实施例1:如图1和2,固定框5与内板4均呈矩形。实施例2:如图3和4,固定框5和内板4均呈圆形,其余的技术特征及实施方式均与实施例1一致。本技术中固定框5、固定框框内空间及内板4的形状不局限于一般标准形状,只需保证固定框框内空间与内板4形状、大小适配即可。实施过程中,将大鼠放于内板4上固定,其四肢分别伸入4个第二通槽3中,通过旋松、移动再旋紧固定螺栓1来将四肢固定住。由于内板4正中位置设有便于针刺腹部穴位的第一通槽2,所以可使大鼠采取趴卧的体位固定在内板4上。为保证大鼠的固定良好,还可以根据针刺的位置,选择其他合适位置用魔术贴等方式固定鼠身。用手通过第一旋转螺母12及第二旋转螺母13旋松或旋紧使内板可以翻转、固定。翻转后可以充分暴露需针刺的背部或腹部穴位,方便同时针刺腹部、背部穴位。针刺完成后,连接电针,将电针线用胶布粘贴固定在固定位置上即可保证电针牢固不至于松动脱落。固定好电针以后,再次旋松、旋紧第一旋转螺母12及第二旋转螺母13,以使内板回复正常水平位置,减少大鼠应激反应。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上”、“下”、“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鼠类针刺实验前后取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框、内板、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旋转螺母、第二旋转螺母、支撑腿以及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框上下表面贯通,固定框框内空间与内板相适配,内板位于固定框框内,所述固定框一侧正中位置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一螺纹孔相适配,第一螺杆穿过第一螺纹孔且第一螺杆一端与内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另一侧正中位置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杆与第二螺纹孔相适配,第二螺杆穿过第二螺纹孔且第二螺杆一端与内板远离第一螺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平行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旋转螺母与第一螺杆相适配,所述第二旋转螺母与第二螺杆相适配;/n所述内板正中位置设有第一通槽,且在内板上环绕第一通槽一圈设有第二通槽,所述固定螺栓与第二通槽相适配且固定螺栓与第二通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通槽有4个;/n所述支撑腿位于固定框底部下方且与支撑腿一端与固定框底部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鼠类针刺实验前后取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框、内板、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旋转螺母、第二旋转螺母、支撑腿以及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框上下表面贯通,固定框框内空间与内板相适配,内板位于固定框框内,所述固定框一侧正中位置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一螺纹孔相适配,第一螺杆穿过第一螺纹孔且第一螺杆一端与内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另一侧正中位置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杆与第二螺纹孔相适配,第二螺杆穿过第二螺纹孔且第二螺杆一端与内板远离第一螺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平行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旋转螺母与第一螺杆相适配,所述第二旋转螺母与第二螺杆相适配;
所述内板正中位置设有第一通槽,且在内板上环绕第一通槽一圈设有第二通槽,所述固定螺栓与第二通槽相适配且固定螺栓与第二通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通槽有4个;
所述支撑腿位于固定框底部下方且与支撑腿一端与固定框底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鼠类针刺实验前后取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共4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芳,王福民,熊静,郭雨怡,李晓,银子涵,王路,胡远樟,封秀梅,许明敏,何昭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中医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