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630681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2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的制备方法是先通过静电纺丝获得纳米高分子纤维膜,纳米高分子纤维膜通过热处理,得到纳米碳纤维薄膜,在再纳米碳纤维薄膜上通过脉冲电沉积方法沉积铜纳米晶,再通过原位置换方法将铜纳米晶合金化,得到PtCu合金/纳米碳纤维薄膜,再将PtCu合金/纳米碳纤维薄膜先通过全氟磺酸树脂溶液浸润后,与质子交换膜粘连模压固化,即得;该制备方法具有高效、低成本及环保的优点,得到的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能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的脱落及均匀性问题,同时提高膜电极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催化材料,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材料及利用静电纺丝、脉冲电沉积、置换还原制备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材料的方法,还涉及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材料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层的应用;属于燃料电池催化领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将迫使我们开发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燃料电池领域的发展为可再生能源开辟了新的方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ExchangeMembraneFuelCell,简称PEMFC)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污染和零排放,相对于现阶段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汽车,其加氢时间短,能运用于更长距离的行驶中。美国能源部发布的催化剂在0.9ViR-free(vs.RHE)的质量活性到2025年可达到0.44A·mgPt-1。虽然目前大部分研究都致力于提高氧还原活性,很多催化剂的活性能达到这一要求,但使其应用在催化层上不能很好的匹配。同时,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将硼源与高分子碳源溶液混合,得到静电纺丝前驱液;/n2)将静电纺丝前驱液通过静电纺丝,得到纳米高分子纤维膜;/n3)将纳米高分子纤维膜通过热处理,得到纳米碳纤维薄膜;/n4)将纳米碳纤维薄膜浸入铜源溶液中,通过脉冲电沉积方法在纳米碳纤维薄膜表面沉积铜纳米晶,得到铜纳米晶/纳米碳纤维薄膜;/n5)将铜纳米晶/纳米碳纤维薄膜浸入铂源溶液中,通过原位置换方法将Cu纳米晶/纳米碳纤维薄膜中铜纳米晶合金化,得到PtCu合金/纳米碳纤维薄膜;/n6)将PtCu合金/纳米碳纤维薄膜先通过全氟磺酸树脂溶液浸润,再与质子交换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硼源与高分子碳源溶液混合,得到静电纺丝前驱液;
2)将静电纺丝前驱液通过静电纺丝,得到纳米高分子纤维膜;
3)将纳米高分子纤维膜通过热处理,得到纳米碳纤维薄膜;
4)将纳米碳纤维薄膜浸入铜源溶液中,通过脉冲电沉积方法在纳米碳纤维薄膜表面沉积铜纳米晶,得到铜纳米晶/纳米碳纤维薄膜;
5)将铜纳米晶/纳米碳纤维薄膜浸入铂源溶液中,通过原位置换方法将Cu纳米晶/纳米碳纤维薄膜中铜纳米晶合金化,得到PtCu合金/纳米碳纤维薄膜;
6)将PtCu合金/纳米碳纤维薄膜先通过全氟磺酸树脂溶液浸润,再与质子交换膜粘连模压固化,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纺丝前驱液中硼源质量分数为0.05wt%~2wt%,高分子碳源质量分数为8wt%~14wt%;所述硼源包括硼酸、硼化钛、单质硼、三氯化硼、硼酸三乙酯中至少一种;所述高分子碳源包括PAN、PVP、PVA、沥青中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纺丝包括A或B方案:
A方案:将静电纺丝前驱体溶液装入溶液推进装置中,溶液推进装置设置在静电纺丝机上,推进装置前端设置溶液喷头,喷头具有导电性并与直流高压电源的正极相连,在喷头和接地的接收装置间施加恒定的直流电压,从接收装置上得到纳米高分子纤维膜;
B方案:将静电纺丝前驱体溶液放入溶液槽中,导电丝与正极相连,溶液给进装置不断来回将前驱体溶液均匀涂敷在导电丝上,导电丝与接地的走带式接收装置之间施加恒定直流电压,走带式接收装置接收得到纳米高分子纤维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体化PtCu/纳米碳纤维催化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A方案中,溶液给进装置的金属喷头孔径大小为0.20mm~0.70mm,恒定直流电压为8kV~35kV,喷头与接地的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为8cm~20cm,溶液给进装置的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伊丽李振溱谢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