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0214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预混室、一级导流加热室、一级混合加热室、二级导流加热室、二级混合加热室和出气管,所述预混室、一级导流加热室、一级混合加热室、二级导流加热室和二级混合加热室位于由壳体围成的封闭腔室内;所述进气管包括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第三进气管,该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第三进气管的一端位于封闭腔室外,其另一端伸入所述封闭腔室后与所述预混室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将气体的加热与混合同步进行,达到了很好的混合效果和加热效果,同时缩短气体混合加热的时间,且将气体的加热和混合结构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减小了整体体积,也降低了占地面积和制造成本,使用也较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体混合
,具体涉及一种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高校,越来越多的加工过程和实验中都要用到加热后的混合气体。在当前市场中,加热装置和混合装置通常是分开的,气体先通过混合装置再经过加热装置,这样不仅占地面积大,并且气体在两个装置之间转换,需要考虑两个装置之间的连接密封问题,可能还需要定制两个装置,使得组成一个混合加热装置需要花费很多的成本,且使用起来也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能保证气体加热混合同步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预混室、一级导流加热室、一级混合加热室、二级导流加热室、二级混合加热室和出气管,所述预混室、一级导流加热室、一级混合加热室、二级导流加热室和二级混合加热室位于由壳体围成的封闭腔室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预混室(3)、一级导流加热室(4)、一级混合加热室(5)、二级导流加热室(6)、二级混合加热室(7)和出气管(14),所述预混室(3)、一级导流加热室(4)、一级混合加热室(5)、二级导流加热室(6)和二级混合加热室(7)位于由壳体(1)围成的封闭腔室内;/n所述进气管包括第一进气管(21)、第二进气管(22)和第三进气管(23),该第一进气管(21)、第二进气管(22)和第三进气管(23)的一端位于封闭腔室外,其另一端伸入所述封闭腔室后与所述预混室(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预混室(3)、一级导流加热室(4)、一级混合加热室(5)、二级导流加热室(6)、二级混合加热室(7)和出气管(14),所述预混室(3)、一级导流加热室(4)、一级混合加热室(5)、二级导流加热室(6)和二级混合加热室(7)位于由壳体(1)围成的封闭腔室内;
所述进气管包括第一进气管(21)、第二进气管(22)和第三进气管(23),该第一进气管(21)、第二进气管(22)和第三进气管(23)的一端位于封闭腔室外,其另一端伸入所述封闭腔室后与所述预混室(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混室(3)内设有第一隔板(34)和第二隔板(35),该第一隔板(34)和第二隔板(35)将所述预混室(3)内分割成第一混合室(31)、第二混合室(32)和第三混合室(33),所述第一隔板(34)和第二隔板(35)上分布有出气孔(36),所述第一进气管(21)与该第一混合室(31)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22)与所述第二混合室(32)连通,所述第三进气管(23)与所述第三混合室(3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21)与所述第一混合室(31)的连通口位于所述预混室(3)的上端,所述第二进气管(22)与所述第二混合室(32)的连通口、所述第三进气管(23)与所述第三混合室(33)的连通口位于所述预混室(3)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36)为方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混合加热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导流加热室(4)和一级混合加热室(5)之间通过一级第一流通管(81)、一级第二流通管(82)和一级第三流通管(83)连通,在所述一级导流加热室(4)内设有第一加热板(41),该第一加热板(41)与所述一级导流加热室(4)的内壁之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加热板(41)之间形成一级加热通道(42);
所述一级混合加热室(5)内倾斜设置有第二加热板(51),相邻两个该第二加热板(51)之间形成一级混合通道(52),相邻两个该一级混合通道(52)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一级第一流通管(81)和一级第二流通管(82)的一端与所述一级加热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陈志莉唐瑾刘强彭吴迪刘礼喜胡天佑王皓文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