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微型扬声器,包括壳体和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将所述壳体内腔分割成发声单元装配区和吸音材料装填区;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底面和所述下壳体的底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两个相对侧面的凹槽;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侧面和所述下壳体的侧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另外两个相对侧面的卡槽;所述凹槽的宽度和所述卡槽的宽度相等,且与所述隔离组件的厚度适配。采用凹槽和卡槽的结构设计,能有效改善实际生产中隔离组件与发声壳体间存在间隙问题,提高发声单元的使用寿命和发声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扬声器
本技术涉及扬声器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微型扬声器。
技术介绍
传统结构的扬声器包括封闭箱体和设置在封闭箱体上的发声单元,封闭箱体与发声单元之间形成腔室,由于声学系统中的腔室的容积限制,声学系统尤其是小型声学系统很难实现能令人满意的低音再现效果。常规地,为了在声学系统中实现令人满意的低音再现,将吸音材料设置于声学系统的箱体内,用于吸附或脱附箱体内的气体,起到容积增大进而降低低频谐振频率的效果。现有技术,在箱体中添加吸音材料的方案,需要满足对吸音材料进行良好的密封封装,否则极易出现吸音材料进入发声单元,损害发声单元的声学性能,影响发声单元的使用寿命。为了防止吸音材料进入发声单元,现有使用较多的方案是在发声装置上下壳增加一个网布将发声单元与吸音材料分隔开。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网布与上下壳之间会存在很小间隙,细小的吸音材料也能通过并进入发声单元内部,造成发声单元受损,影响发声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微型扬声器,避免吸音材料进入到发声单元,提高发声单元的密封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型扬声器,包括壳体和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将所述壳体内腔分割成发声单元装配区和吸音材料装填区;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底面和所述下壳体的底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两个相对侧面的凹槽;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侧面和所述下壳体的侧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另外两个相对侧面的卡槽;所述凹槽的宽度和所述卡槽的宽度相等,且与所述隔离组件的厚度适配。进一步的,所述隔离组件包括阻尼网布和注塑塑胶;所述注塑塑胶上设有通气孔;所述阻尼网布覆盖于所述通气孔孔口;所述注塑塑胶的厚度分别与所述凹槽的宽度和所述卡槽的宽度适配。进一步的,所述阻尼网布和所述注塑塑胶一体注塑成型;所述阻尼网布所在的虚拟平面位于所述注塑塑胶的虚拟对称面上。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距所述两个相对侧面的宽度分别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通气孔距所述另外两个相对侧面的宽度分别等于所述卡槽的深度。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通气孔对称设置于所述注塑塑胶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微型扬声器,包括壳体和隔离组件;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下壳体的侧面设计有卡槽,隔离组件顺着卡槽由上而下装配到下壳体内,所述下壳体对应隔离组件的底面设计有凹槽,隔离组件直接插入下壳体底面的凹槽内;上壳体与隔离组件对应的位置上也设计有相应的卡槽以及凹槽。上壳体与下壳体拼接装配后,隔离组件上下部分位于上下壳体的凹槽内,左右部分位于上下壳体的卡槽内;此结构设计,能有效改善实际生产中隔离组件与发声壳体间存在间隙问题,更有效的分隔开发声单元与吸音材料,进而提高发声单元的使用寿命和发声质量。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微型扬声器的正视图;图2所示为图1中的A-A向截面图;图3所示为图1中的B-B向截面图;图4所示为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微型扬声器的下壳体装配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微型扬声器的隔离组件的零件爆炸图;图7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微型扬声器的零件爆炸图;标号说明:1、上壳体;2、下壳体;3、隔离组件;4、凹槽;5、卡槽;6、发声单元;7、FPC31、阻尼网布;32、注塑塑胶;33、通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7,一种微型扬声器,包括壳体和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将所述壳体内腔分割成发声单元装配区和吸音材料装填区;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底面和所述下壳体的底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两个相对侧面的凹槽;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侧面和所述下壳体的侧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另外两个相对侧面的卡槽;所述凹槽的宽度和所述卡槽的宽度相等,且与所述隔离组件的厚度适配。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微型扬声器,包括壳体和隔离组件;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下壳体的侧面设计有卡槽,隔离组件顺着卡槽由上而下装配到下壳体内,所述下壳体对应隔离组件的底面设计有凹槽,隔离组件直接插入下壳体底面的凹槽内;上壳体与隔离组件对应的位置上也设计有相应的卡槽以及凹槽。上壳体与下壳体拼接装配后,隔离组件上下部分位于上下壳体的凹槽内,左右部分位于上下壳体的卡槽内;此结构设计,能有效改善实际生产中隔离组件与发声壳体间存在间隙问题,更有效的分隔开发声单元与吸音材料,进而提高发声单元的使用寿命和发声质量。进一步的,所述隔离组件包括阻尼网布和注塑塑胶;所述注塑塑胶上设有通气孔;所述阻尼网布覆盖于所述通气孔孔口;所述注塑塑胶的厚度分别与所述凹槽的宽度和所述卡槽的宽度适配。由上述描述可知,阻尼网布的设置既能满足通气孔的通气功能,又能很好的防止吸音材料进入到发生单元装配区。进一步的,所述阻尼网布和所述注塑塑胶一体注塑成型;所述阻尼网布所在的虚拟平面位于所述注塑塑胶的虚拟对称面上。由上述描述可知,阻尼网布和注塑塑胶注塑一体成型既能够简化装配工艺,也使得阻尼网布和注塑塑胶之间固定的更加牢靠,提高隔离组件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距所述两个相对侧面的宽度分别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通气孔距所述另外两个相对侧面的宽度分别等于所述卡槽的深度。由上述描述可知,通气孔边缘的厚度等于卡槽及凹槽的深度,其目的在于保证密封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通气性。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通气孔对称设置于所述注塑塑胶上。由上述描述可知,不将通气孔设计成长条状的单孔式是出于隔离组件的强度考虑。请参照图1至图7,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微型扬声器,包括壳体和隔离组件3;所述隔离组件3将所述壳体内腔分割成发声单元装配区和吸音材料装填区;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隔离组件3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1的底面和所述下壳体2的底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3两个相对侧面的凹槽4;所述隔离组件3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1的侧面和所述下壳体2的侧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3另外两个相对侧面的卡槽5;所述凹槽4的宽度和所述卡槽5的宽度相等,且与所述隔离组件3的厚度适配。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隔离组件;/n所述隔离组件将所述壳体内腔分割成发声单元装配区和吸音材料装填区;/n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n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底面和所述下壳体的底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两个相对侧面的凹槽;/n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侧面和所述下壳体的侧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另外两个相对侧面的卡槽;/n所述凹槽的宽度和所述卡槽的宽度相等,且与所述隔离组件的厚度适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隔离组件;
所述隔离组件将所述壳体内腔分割成发声单元装配区和吸音材料装填区;
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
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底面和所述下壳体的底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两个相对侧面的凹槽;
所述隔离组件所在的虚拟平面与所述上壳体的侧面和所述下壳体的侧面相交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隔离组件另外两个相对侧面的卡槽;
所述凹槽的宽度和所述卡槽的宽度相等,且与所述隔离组件的厚度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包括阻尼网布和注塑塑胶;
所述注塑塑胶上设有通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嘉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信维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