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逻辑供电开关控制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电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逻辑供电开关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伴随着电子产品的多功能化,多模块电路工作必须兼容同步控制,以满足整机产品的多功能需求。因此需要在一种控制信号下能够满足同步控制各电源相差较大的模块电路的供电开关控制电路,以实现模块之间供电兼容控制工作问题。目前,很多电源产品中供电模块越来越多,譬如PFC模块、LLC模块、flyback模块、BUCK模块等等。这些模块电源在满足能同步工作的同时,又需要在待机时同时满足待机要求,因此,很多工程师在选型之初,一般选择各个模块电源的控制IC的启动电压和供电电压相近的IC,以便在同一供电回路之中直接控制各个模块的电源。现有的这种选型方式,限制了工程师对复杂电源系统设计时的IC选择范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逻辑供电开关控制电路,扩大了工程师对复杂电源系统设计时的IC选择范畴,打破IC供电异同较大而只能舍弃的局面,有效提高了各厂家IC的供电兼容性。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逻辑供电开关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和光耦合器;所述光耦合器由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构成;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与开关控制信号相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直流电压相连接;所述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直流电压相连接,所述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五三极管的基极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直流电压相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二极管连接至第一输出电压,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二极管连接至第二输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逻辑供电开关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和光耦合器;所述光耦合器由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构成;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与开关控制信号相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直流电压相连接;所述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直流电压相连接,所述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五三极管的基极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直流电压相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二极管连接至第一输出电压,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二极管连接至第二输出电压,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二极管连接至第三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出电压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直流电压相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五输出电压;所述第二输出电压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直流电压相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稳压二极管连接至第四输出电压;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冷地;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阳极、第一MOS管的源极和第二MOS管的源极均接热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逻辑供电开关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与所述开关控制信号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串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开关控制信号之间,另一端接冷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逻辑供电开关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第六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荣辉,李亮劲,吴海清,薛元,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厦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