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漏电塑壳断路器的自生电源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漏电塑壳断路器的自生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塑壳断路器是配电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保护电器和操作电器,随着配电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塑壳断路器正由热磁式向智能式发展。电源是智能塑壳断路器工作的基础,其性能直接关系着断路器的保护性能和可靠性。由于过载和短路保护是断路器基本保护功能,因此自生电源是断路器控制器主要供电电源。自生电源使用电流互感器,从被保护线路中感应出电流,以此为能量建立电源,在发生过电流故障时,仍有充足的能量供应,产生可靠的电源。国标GB/T22710—2008《低压断路器电子式控制器》规定,低压断路器电子式控制器至少应具有一个由被保护线路能量产生的自生电源。而现有用于塑壳断路器的自生电源存在输出电压不稳定的缺点,不能为智能塑壳断路器的线路板提供可靠的工作电压。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电压稳定可靠的智能漏电塑壳断路器的自生电源电路,以此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漏电塑壳断路器的自生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A相电流互感器、B相电流互感器、C相电流互感器、二极管PD1~PD17、电阻PR1~PR11、电解电容PE1~PE4、变压器T4、电容PC1~PC2、开关电源芯片PIC1、三极管PQ1、稳压二极管PDZ1,所述变压器T4包括初级绕组、辅助绕组、次级绕组,所述二极管PD1、二极管PD2、二极管PD3、二极管PD4依次串联,二极管PD5、二极管PD6、二极管PD7、二极管PD8依次串联,二极管PD9、二极管PD10、二极管PD11、二极管PD12依次串联,所述A相电流互感器连接二极管PD11的正极,B相电流互感器连接二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漏电塑壳断路器的自生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A相电流互感器、B相电流互感器、C相电流互感器、二极管PD1~PD17、电阻PR1~PR11、电解电容PE1~PE4、变压器T4、电容PC1~PC2、开关电源芯片PIC1、三极管PQ1、稳压二极管PDZ1,所述变压器T4包括初级绕组、辅助绕组、次级绕组,所述二极管PD1、二极管PD2、二极管PD3、二极管PD4依次串联,二极管PD5、二极管PD6、二极管PD7、二极管PD8依次串联,二极管PD9、二极管PD10、二极管PD11、二极管PD12依次串联,所述A相电流互感器连接二极管PD11的正极,B相电流互感器连接二极管PD7的正极,C相电流互感器连接二极管P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PD1的正极、二极管PD5的正极、二极管PD9的正极分别连接电阻PR1的一端,二极管PD4的负极、二极管PD8的负极、二极管PD1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PR2的一端,所述电阻PR4和电阻PR3串联,电解电容PE2和电解电容PE1串联,电阻PR9、电阻PR10、二极管PD16依次串联,所述电阻P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PR4的一端、电解电容PE2的阳极、电阻PR9的一端、初级绕组的一端,电阻PR3的一端连接电解电容PE2的阴极,电解电容PE1的阴极和电阻PR1的另一端共地连接,二极管PD16的正极连接初级绕组的另一端,
所述二极管PD16的正极分别连接开关电源芯片PIC1的第7引脚和第8引脚,所述电阻PR8、二极管PD13、二极管PD14依次串联,所述辅助绕组的一端接地,辅助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电阻PR8的一端,二极管PD13的负极连接电容PC2的一端,二极管PD14的负极分别连接电解电容PE4的阳极和开关电源芯片PIC1的第3引脚,电容PC2的另一端和电解电容PE4的阴极共地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PZD1、电阻PR6、电阻PR5依次串联,二极管PD13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PZD1的负极,电阻PR5的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PQ1的基极连接电阻PR5的另一端,三极管P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开关电源芯片PIC1的第4引脚和电容PC1的一端,三极管PQ1的发射极和电容PC1的另一端共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安跃,王春梅,林学伟,
申请(专利权)人:环宇集团浙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