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9257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箱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变电箱,包括变电箱主体,变电箱主体的外侧设有若干U形柱,U形柱通过若干固定柱与变电箱主体固定,若干U形柱通过连接柱固定;U形柱的两端之间设有第一活动柱和第二活动柱,若干第一活动柱通过第一连接杆固定,若干第二活动柱通过第二连接杆固定;变电箱主体的上方设有圆台,圆台通过若干支撑柱与变电箱主体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圆台和支撑柱,在下雨天有圆台为变电箱主体遮雨,能防止变电箱主体被雨水淋湿腐蚀破坏,而在变电箱主体外围设置的U形柱、固定柱、连接柱、第一活动柱和第二活动柱,将变电箱主体保护在中间,使小孩子无法靠近接触变电箱主体,避免小孩接触变电箱主体遭到电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箱
本技术涉及变电箱
,具体为一种带防护结构的变电箱。
技术介绍
变电箱就是电力系统中对电能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集中和分配的箱体,变电箱调整电压、潮流(电力系统中各节点和支路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流向及分布)控制以及输配电线路;现有技术中的大部分变电箱分部在小区以及公共场所中,由于变电箱外部无防护结构,变电箱会长期遭到雨水淋湿,很容易被腐蚀破坏,而每年都有小孩接触变电箱遭到电击,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带防护结构的变电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箱,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电箱,包括变电箱主体,所述变电箱主体的外侧设有若干U形柱,所述U形柱通过若干固定柱与变电箱主体固定,若干所述U形柱通过连接柱固定;所述U形柱的两端之间设有第一活动柱和第二活动柱,所述第一活动柱和第二活动柱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内设有第二圆柱,所述U形柱的两端均设有固定块,且所述固定块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活动槽内,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转动孔,且所述第二圆柱位于转动孔内;所述第一活动柱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设有第一圆柱;所述第二活动槽的另一端设有卡板,且所述卡板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活动槽内,所述卡板上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圆柱位于卡槽内,若干所述第一活动柱通过第一连接杆固定,若干所述第二活动柱通过第二连接杆固定;所述变电箱主体的上方设有圆台,所述圆台通过若干支撑柱与变电箱主体固定。优选的,所述U形柱与固定柱以及连接柱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固定柱的一端与变电箱主体紧密焊接。优选的,所述U形柱与变电箱主体之间的距离为50-100cm,所述圆台的底部直径大于U形柱的长度。优选的,所述固定块与第二活动槽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圆柱与转动孔转动连接,所述卡板与第一活动槽活动连接,所述卡槽与第一圆柱卡接配合。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变电箱主体紧密焊接,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圆台紧密焊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圆台和支撑柱,在下雨天有圆台为变电箱主体遮雨,能防止变电箱主体被雨水淋湿腐蚀破坏,而在变电箱主体外围设置的U形柱、固定柱、连接柱、第一活动柱和第二活动柱,将变电箱主体保护在中间,使小孩子无法靠近接触变电箱主体,避免小孩接触变电箱主体遭到电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技术中U形柱和第一活动柱以及第二活动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爆炸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变电箱主体1;U形柱2;固定柱21;连接柱22;固定块3;转动孔31;第一活动柱4;第一活动槽41;第一圆柱42;第二活动槽5;第二圆柱51;第二活动柱6;卡板61;卡槽62;第一连接杆7;第二连接杆8;圆台9;支撑柱9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防护结构的变电箱,包括变电箱主体1,变电箱主体1的外侧设有若干U形柱2,U形柱2通过若干固定柱21与变电箱主体1固定,若干U形柱2通过连接柱22固定;U形柱2的两端之间设有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二活动槽5,第二活动槽5内设有第二圆柱51,U形柱2的两端均设有固定块3,且固定块3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活动槽5内,固定块3上开设有转动孔31,且第二圆柱51位于转动孔31内;第一活动柱4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活动槽41;第一活动槽41内设有第一圆柱42;第二活动槽5的另一端设有卡板61,且卡板6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活动槽41内,卡板61上开设有卡槽62,第一圆柱42位于卡槽62内,若干第一活动柱4通过第一连接杆7固定,若干第二活动柱6通过第二连接杆8固定;变电箱主体1的上方设有圆台9,圆台9通过若干支撑柱91与变电箱主体1固定。具体的,U形柱2与固定柱21以及连接柱22为一体成型结构,固定柱21的一端与变电箱主体1紧密焊接,保证U形柱2和固定柱21以及连接柱22的结构稳定,U形柱2和连接柱22将变电箱主体1保护在中间,能避免小孩靠近变电箱主体1,防止小孩接触变电箱主体1遭到电击。进一步的,U形柱2与变电箱主体1之间的距离为50-100cm,当小孩靠近U形柱2时,保证变电箱主体1与小孩之间有较长的距离,能阻止小孩子接触变电箱主体1,圆台9的底部直径大于U形柱2的长度,圆台9能防止雨水落在变电箱主体1上,避免变电箱主体1遭到雨水淋湿,防止变电箱主体1受到雨水腐蚀。具体的,固定块3与第二活动槽5活动连接,第二圆柱51与转动孔31转动连接,卡板61与第一活动槽41活动连接,卡槽62与第一圆柱42卡接配合,使第二圆柱51能在转动孔31内转动,保证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的一端都能在U形柱2的一端上旋转,而第一圆柱42能进入卡槽62内,保证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能连接在一起,起到防护作用,当电工需要对变电箱主体1内部进行检测时,可将第一活动柱4的一端与第二活动柱6的一端分离。进一步的,支撑柱91的一端与变电箱主体1紧密焊接,支撑柱91的另一端与圆台9紧密焊接,保证结构的稳定,圆台9为变电箱主体1遮雨,避免变电箱主体1淋到雨水。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圆柱42位于卡槽62内时,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将第一圆柱42与卡槽62分离,避免小孩将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分离。本实施例的带防护结构的变电箱在使用时,变电箱主体1上的若干支撑柱91对圆台9提供支撑,使圆台9能为变电箱主体1遮雨,防止变电箱主体1被雨水淋湿腐蚀破坏,而变电箱主体1外围通过若干U形柱2、固定柱21、连接柱22、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将变电箱主体1保护在中间,变电箱主体1与U形柱2、第一活动柱4、第二活动柱6距离较远,使小孩子无法靠近接触变电箱主体,能避免小孩接触变电箱主体遭到电击。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电箱,包括变电箱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箱主体(1)的外侧设有若干U形柱(2),所述U形柱(2)通过若干固定柱(21)与变电箱主体(1)固定,若干所述U形柱(2)通过连接柱(22)固定;所述U形柱(2)的两端之间设有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所述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二活动槽(5),所述第二活动槽(5)内设有第二圆柱(51),所述U形柱(2)的两端均设有固定块(3),且所述固定块(3)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活动槽(5)内,所述固定块(3)上开设有转动孔(31),且所述第二圆柱(51)位于转动孔(31)内;所述第一活动柱(4)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活动槽(41);所述第一活动槽(41)内设有第一圆柱(42);所述第二活动槽(5)的另一端设有卡板(61),且所述卡板(6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活动槽(41)内,所述卡板(61)上开设有卡槽(62),所述第一圆柱(42)位于卡槽(62)内,若干所述第一活动柱(4)通过第一连接杆(7)固定,若干所述第二活动柱(6)通过第二连接杆(8)固定;所述变电箱主体(1)的上方设有圆台(9),所述圆台(9)通过若干支撑柱(91)与变电箱主体(1)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箱,包括变电箱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箱主体(1)的外侧设有若干U形柱(2),所述U形柱(2)通过若干固定柱(21)与变电箱主体(1)固定,若干所述U形柱(2)通过连接柱(22)固定;所述U形柱(2)的两端之间设有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所述第一活动柱(4)和第二活动柱(6)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二活动槽(5),所述第二活动槽(5)内设有第二圆柱(51),所述U形柱(2)的两端均设有固定块(3),且所述固定块(3)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活动槽(5)内,所述固定块(3)上开设有转动孔(31),且所述第二圆柱(51)位于转动孔(31)内;所述第一活动柱(4)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活动槽(41);所述第一活动槽(41)内设有第一圆柱(42);所述第二活动槽(5)的另一端设有卡板(61),且所述卡板(6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活动槽(41)内,所述卡板(61)上开设有卡槽(62),所述第一圆柱(42)位于卡槽(62)内,若干所述第一活动柱(4)通过第一连接杆(7)固定,若干所述第二活动柱(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凡金李晋田丰收范小妮李建伟王宇欣刘婧刘晓青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品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范凡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