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配变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9256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配变终端,包括外壳、第一面盖和第二面盖,外壳的前端面固定有卡框,第一面盖和第二面盖的后侧面皆开设有卡槽,第一面盖的表面固定有显示屏,第二面盖的表面依次固定有RS接口、RS接口和以太网接口,外壳的两侧皆以中心对称固定有安装块,外壳的后侧对称卡接有弧形箍,外壳的内部固定有线路板,线路板下方的外壳内部固定有电池,电池一侧的外壳内部固定有互感器,互感器一侧的外壳内固定有存储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互感器、CPU、外壳、安装块、弧形箍、外壳、第一面盖、第二面盖,解决了配变设备的使用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配变终端的安装不便、稳定性差和配变终端防护效果差、无法在外部直接操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配变终端
本技术涉及配电系统及其相关设备
,具体为一种智能配变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事业迅速发展,智能电网不断扩大和创新。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基层供电公司需要定期上报电压质量合格率和配网可靠性统计,掌握配电网络负荷情况及重点用户的各种年、季、月、日负荷曲线等重要信息,但是现在大部分地区缺乏低压配网自动化检测手段(如线路故障检测,无功补偿检测,网络通信检测),使工作人员既费时又费力,不能反应真实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电力供应部门提供安全、经济、可靠、高质量的电力,而我国现阶段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智能电网终端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配变终端TTU就是智能电网终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电力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系统。目前,配变设备的运行、控制和管理模式都是被动控制,远程抄表系统、配网自动化等系统为部门独立建设,缺少总体设计和统一规划,数据交换与共享困难,智能电容器、开关等设备数据主站无法采集及控制,且对于配变终端的安装结构不够完善,稳定性不佳,并且对于配变终端内的电子元件等结构的防护效果不好,无法于外界直接操作,操控,使用的局限性较大,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配变终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配变终端,包括外壳、第一面盖和第二面盖,所述外壳的前端面固定有卡框,所述第一面盖和第二面盖的后侧面皆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面盖的表面固定有显示屏,所述第二面盖的表面依次固定有RS接口、RS接口和以太网接口,所述外壳的两侧皆以中心对称固定有安装块,所述外壳的后侧对称卡接有弧形箍,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下方的外壳内部固定有电池,所述电池一侧的外壳内部固定有互感器,所述互感器一侧的外壳内固定有存储器。进一步,所述线路板的表面固定有计量模块,所述计量模块一侧的线路板上固定有时钟模块,所述时钟模块下方的线路板表面固定有CPU,所述CPU一侧的线路板表面固定有信息安全芯片,所述CPU另一侧的线路板上固定有载波通讯模块,所述载波通讯模块一侧的线路板上固定有GPRS模块。进一步,所述互感器的输出端与计量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计量模块、时钟模块、载波通讯模块、RS接口、RS接口、以太网接口、GPRS模块、红外遥控模块、信息安全芯片和存储器与CPU之间进行双向传输连接。进一步,所述电池的输出端与CPU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CPU的输出端与显示屏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面盖的下端开设有插槽,所述第二面盖的上端固定有插块,所述第二面盖通过插块与插槽的插接与第一面盖插接固定。进一步,所述第一面盖和第二面盖后侧的卡槽卡接在卡框外侧与外壳卡接固定。(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互感器、CPU,使本技术具有高度的低压配网自动化检测手段,能够主动的对配变设备的运行、控制和管理,具备远程抄表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更加方便,智能电容器、开关等设备数据能够在主站进行采集及控制,有效的解决了配变设备的使用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智能配变终端的推广,能更好的适应农网智能化发展需要,满足客户对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服务的新要求,提高农网只能配电台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极大地提高供电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大大地降低了维护人员的作业强度。(2)本技术通过设置外壳、安装块、弧形箍,实现快速安装,对结构的稳定性更高,适合各种地方进行安装,适用范围更广,有效的解决了配变终端的安装不便、稳定性差的问题,在进行配变终端的安装时,通过安装块配合螺栓等紧固件能够将本技术稳定的安装在平整的墙面结构上,若需要安装在柱体结构上,则将弧形箍插接在外壳的后侧,即可通过两个弧形箍将外壳围绕在柱体结构上,配合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即可进行安装。(3)本技术通过设置外壳、第一面盖、第二面盖,使本技术能够对配变终端内的结构进行良好的防护,以保证结构的稳定,同时能够直接在外部进行连线传输,在外部即可进行控制,有效的解决了配变终端防护效果差、无法在外部直接操控的问题,将第一面盖通过卡槽与卡框的卡接与外壳固定,再将第二面盖通过其上端的插块插接进插槽中,与第一面盖拼接固定,同时将第二面盖通过其内侧的卡槽卡接进入卡框中进行固定。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外壳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外壳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原理框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安装块;2、外壳;3、卡框;4、第一面盖;5、显示屏;6、卡槽;7、插槽;8、第二面盖;9、RS232接口;10、RS485接口;11、以太网接口;12、插块;13、时钟模块;14、CPU;15、红外遥控模块;16、线路板;17、GPRS模块;18、计量模块;19、信息安全芯片;20、载波通讯模块;21、电池;22、互感器;23、存储器;24、弧形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智能配变终端,包括外壳2、第一面盖4和第二面盖8,外壳2的前端面固定有卡框3,第一面盖4和第二面盖8的后侧面皆开设有卡槽6,外壳2表面的卡框3和第一面盖4、第二面盖8中的卡槽6进行配合,能够对互相卡接固定,实现结构的稳定,对外壳2内部的电子元件结构进行防护,第一面盖4的表面固定有显示屏5,显示屏5用于将CPU14处理后的数据显示出来,方便人们直观的了解配电数据,第二面盖8的表面依次固定有RS232接口9、RS485接口10和以太网接口11,通过RS232接口9、RS485接口10和以太网接口11能够方便的进行与外界的通讯,方便热门通过各种通讯设备知晓配电线路的情况,外壳2的两侧皆以中心对称固定有安装块1,通过安装块1能够方便的将外壳2固定在平整的结构上进行安装,方便操作安装使用,外壳2的后侧对称卡接有弧形箍24,通过弧形箍24能够将外壳2固定在柱形结构上,适合各种不同的结构建筑进行安装使用,且根据实际需要,可更改相应的弧形箍24的结构,外壳2的内部固定有线路板16,线路板16用于承载安装各类电子元件,用于对整个电网进行检测和数据的传输,方便管理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配变终端,包括外壳(2)、第一面盖(4)和第二面盖(8),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的前端面固定有卡框(3),所述第一面盖(4)和第二面盖(8)的后侧面皆开设有卡槽(6),所述第一面盖(4)的表面固定有显示屏(5),所述第二面盖(8)的表面依次固定有RS232接口(9)、RS485接口(10)和以太网接口(11),所述外壳(2)的两侧皆以中心对称固定有安装块(1),所述外壳(2)的后侧对称卡接有弧形箍(24),所述外壳(2)的内部固定有线路板(16),所述线路板(16)下方的外壳(2)内部固定有电池(21),所述电池(21)一侧的外壳(2)内部固定有互感器(22),所述互感器(22)一侧的外壳(2)内固定有存储器(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配变终端,包括外壳(2)、第一面盖(4)和第二面盖(8),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的前端面固定有卡框(3),所述第一面盖(4)和第二面盖(8)的后侧面皆开设有卡槽(6),所述第一面盖(4)的表面固定有显示屏(5),所述第二面盖(8)的表面依次固定有RS232接口(9)、RS485接口(10)和以太网接口(11),所述外壳(2)的两侧皆以中心对称固定有安装块(1),所述外壳(2)的后侧对称卡接有弧形箍(24),所述外壳(2)的内部固定有线路板(16),所述线路板(16)下方的外壳(2)内部固定有电池(21),所述电池(21)一侧的外壳(2)内部固定有互感器(22),所述互感器(22)一侧的外壳(2)内固定有存储器(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16)的表面固定有计量模块(18),所述计量模块(18)一侧的线路板(16)上固定有时钟模块(13),所述时钟模块(13)下方的线路板(16)表面固定有CPU(14),所述CPU(14)一侧的线路板(16)表面固定有信息安全芯片(19),所述CPU(14)另一侧的线路板(16)上固定有载波通讯模块(20),所述载波通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建敏华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博威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