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电瓶车的电源插座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电瓶车的电源插座。
技术介绍
电瓶车的车身上通常设有一个电源插座,供充电用。传统电瓶车电源插座的接线端子上端通常裸露在插座壳体的插腔内,且带电。像这种结构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如小孩将手指插入充电插腔内被触电的新闻屡见不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性更高的应用于电瓶车的电源插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二根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上端置于所述壳体的插腔内,所述接线端子下端伸出所述壳体,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根所述接线端子由上接线端子和下接线端子组成,所述上接线端子下端设有静触点,所述下接线端子上端设有弹性金属连接片,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上设有与所述静触点对应的动触点,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推杆,所述推杆底部设有复位弹簧;当外部的插头插入所述壳体的插腔内时,推动所述推杆下滑,并且所述推杆对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进行挤压,使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当外部的插头拔出所述壳体的插腔内时,所述复位弹簧对推杆进行复位,使所述动触点远离所述静触点。所述的应用于电瓶车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设有弧形面,所述推杆设有斜面,通过所述斜面与弧形面的配合,使所述推杆下滑时,对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进行挤压,使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所述的应用于电瓶车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上壳体、下壳体组成,所述上接线端子铆接在所述上壳体底部,所述下接线端子铆接在所述下壳体底部,所述推杆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电瓶车的电源插座,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至少二根接线端子(2),所述接线端子(2)上端置于所述壳体(1)的插腔(3)内,所述接线端子(2)下端伸出所述壳体(1),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根所述接线端子(2)由上接线端子(201)和下接线端子(202)组成,所述上接线端子(201)下端设有静触点(4),所述下接线端子(202)上端设有弹性金属连接片(5),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5)上设有与所述静触点(4)对应的动触点(6),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推杆(7),所述推杆(7)底部设有复位弹簧(8);当外部的插头插入所述壳体(1)的插腔(3)内时,推动所述推杆(7)下滑,并且所述推杆(7)对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5)进行挤压,使所述动触点(6)与静触点(4)接触;当外部的插头拔出所述壳体(1)的插腔(3)内时,所述复位弹簧(8)对推杆(7)进行复位,使所述动触点(6)远离所述静触点(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电瓶车的电源插座,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至少二根接线端子(2),所述接线端子(2)上端置于所述壳体(1)的插腔(3)内,所述接线端子(2)下端伸出所述壳体(1),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根所述接线端子(2)由上接线端子(201)和下接线端子(202)组成,所述上接线端子(201)下端设有静触点(4),所述下接线端子(202)上端设有弹性金属连接片(5),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5)上设有与所述静触点(4)对应的动触点(6),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推杆(7),所述推杆(7)底部设有复位弹簧(8);当外部的插头插入所述壳体(1)的插腔(3)内时,推动所述推杆(7)下滑,并且所述推杆(7)对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5)进行挤压,使所述动触点(6)与静触点(4)接触;当外部的插头拔出所述壳体(1)的插腔(3)内时,所述复位弹簧(8)对推杆(7)进行复位,使所述动触点(6)远离所述静触点(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电瓶车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5)设有弧形面(9),所述推杆(7)设有斜面(10),通过所述斜面(10)与弧形面(9)的配合,使所述推杆(7)下滑时,对所述弹性金属连接片(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