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迷你餐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6684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是一种折叠迷你餐椅,包括两支撑腿、坐部、靠背、两扶手、餐盘以及餐盘支撑柱,所述两支撑腿左、右布置且与坐部的底面铰接,所述靠背与坐部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两扶手的一端分别与坐部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该两扶手的另一端分别与靠背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与两扶手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支撑柱的顶部与餐盘的底面抵触连接,该餐盘支撑柱的底部与坐部的前端中部可拆卸地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运送时可将卸下的靠背、餐盘、两扶手及餐盘支撑柱进行叠加装进包装盒里即可,这样可大大节省了占位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迷你餐椅
本技术涉及儿童用品领域,具体的说是指一种折叠迷你餐椅。
技术介绍
儿童餐椅,是儿童进餐专用的椅子。儿童餐椅不仅会帮助儿童养成坐餐椅吃饭的习惯,避免了追着喂饭的麻烦,同时,儿童坐在适合自己的椅子里,不会因为坐不稳而东倒西歪,双手可以解放出来自己抓握餐具,同时还锻炼了宝宝手、眼、脑的协调配合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儿童餐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简易餐椅、可折叠餐椅等。现有的儿童迷你餐椅的高度较低,可以直接放在地上,以配合高度较低的餐桌使用,但是目前市面上很多儿童迷你餐椅为整体式,虽然节省了装配的时间,但是其在运送过程中,占位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是一种折叠迷你餐椅,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迷你餐椅为整体式,在运送过程中占位空间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折叠迷你餐椅,包括两支撑腿、坐部、靠背、两扶手、餐盘以及餐盘支撑柱,所述两支撑腿左、右布置且与坐部的底面铰接,所述靠背与坐部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两扶手的一端分别与坐部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该两扶手的另一端分别与靠背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与两扶手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支撑柱的顶部与餐盘的底面抵触连接,该餐盘支撑柱的底部与坐部的前端中部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坐部的后端设有左、右布置的两插槽,该坐部的后端顶面中部还设有第一容纳槽,该坐部的后端面中部设有与第一容纳槽连通的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设有第一按压部,该第一按压部的后部伸入第一容纳槽内,该第一按压部的前部位于活动槽内且与活动槽相适配,所述第一按压部的中部设有开口卡沿,该开口卡沿可与第一容纳槽的内前端面相抵触,所述第一按压部的中部上端设有第一卡钩,该第一卡钩与开口卡沿的开口相对应,所述第一按压部的后部设有容纳孔,该容纳孔和第一容纳槽的内后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靠背的底面设有插入对应两插槽内的两插部以及与第一卡钩相互配合的第二卡钩。进一步的,所述两扶手的一端内侧面均设有塞部,所述坐部的左侧面、右侧面均设有与对应塞部相适配的塞槽,所述两扶手的另一端内均设有第二容纳槽,该第二容纳槽内设有第二按压部,该第二按压部的后端伸出扶手的端面外,所述第二按压部的前端与第二容纳槽的内前端面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两扶手的另一端内侧面均设有限位部,该限位部开设有后端为开口且与对应的第二容纳槽连通的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按压部的内侧面设有向内延伸且位于第二活动槽内的第三钩部,所述靠背的左侧面、右侧面均设有与对应的限位部相适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部位于对应的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的内后端面设有与对应的第三钩部相配合的钩槽。进一步的,所述餐盘的后端设有两包覆部,该两包覆部的纵向截面呈“∩”形,所述两包覆部分别包覆住对应的扶手,该两包覆部的外侧壁均设有多个前、后布置的卡槽,所述两扶手的外侧面均设有多个与卡槽相适配的且前、后布置的卡部。进一步的,所述餐盘支撑柱的底面设有可转动的旋转部,所述坐部的前端设有第三容纳槽,该第三容纳槽内设有上下贯通的通槽,该通槽的大小与旋转部的大小相当,所述餐盘支撑柱的底部位于第三容纳槽内,所述旋转部穿过通槽且旋转后与通槽错位。进一步的,所述餐盘的顶面盖设有餐盘盖。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结构新颖、设计巧妙,所述两支撑腿与坐部可进行折叠,所述餐盘可从两扶手上卸下,所述两扶手可从坐部和靠背上卸下,所述餐盘支撑柱可从坐部上卸下,所述靠背可从坐部上卸下。因此,本技术在运送时可将卸下的靠背、餐盘、两扶手及餐盘支撑柱进行叠加装进包装盒里即可,这样可大大节省了占位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图1去掉餐盘盖后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坐部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按压部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靠背的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扶手的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扶手去掉第二按压部后的结构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按压部的结构图。图9为本技术餐盘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一种折叠迷你餐椅,包括两支撑腿1、坐部2、靠背3、两扶手4、餐盘5以及餐盘支撑柱6。所述两支撑腿1左、右布置且与坐部2的底面铰接,该铰接关系为现有常见的铰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所述靠背3与坐部1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两扶手4的一端分别与坐部1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该两扶手4的另一端分别与靠背3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5与两扶手4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支撑柱6的顶部与餐盘5的底面抵触连接,该餐盘支撑柱6的底部与坐部2的前端中部可拆卸地连接。参照图2至图5。所述坐部2的后端设有左、右布置的两插槽21,该坐部2的后端顶面中部还设有第一容纳槽22,该坐部2的后端面中部设有与第一容纳槽22连通的活动槽(图中未标出)。所述活动槽(图中未标出)内设有第一按压部7,该第一按压部7的后部伸入第一容纳槽22内,该第一按压部7的前部位于活动槽(图中未标出)内且与活动槽(图中未标出)相适配。所述第一按压部7的中部设有开口卡沿71,该开口卡沿71可与第一容纳槽22的内前端面相抵触,所述第一按压部7的中部上端设有第一卡钩72,该第一卡钩72与开口卡沿71的开口相对应。所述第一按压部7的后部设有容纳孔(图中未标出),该容纳孔(图中未标出)和第一容纳槽22的内后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73,所述靠背3的底面设有插入对应两插槽21内的两插部31以及与第一卡钩72相互配合的第二卡钩32。当靠背3要从坐部2上卸下时,按压第一按压部7,使得第一卡钩72与第二卡钩32分离,即可将靠背3卸下。参照图2、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述两扶手4的一端内侧面均设有塞部41,所述坐部2的左侧面、右侧面均设有与对应塞部41相适配的塞槽23,所述塞部41可旋转90度地设置,其旋转方式为现有常见的方式。所述两扶手4的另一端内均设有第二容纳槽42,该第二容纳槽42内设有第二按压部8,该第二按压部8的后端伸出扶手4的端面外,所述第二按压部8的前端与第二容纳槽42的内前端面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81。所述两扶手4的另一端内侧面均设有限位部43,该限位部43开设有后端为开口且与对应的第二容纳槽42连通的第二活动槽44,所述第二按压部8的内侧面设有向内延伸且位于第二活动槽42内的第三钩部82。所述靠背3的左侧面、右侧面均设有与对应的限位部43相适配的限位槽33,所述限位部43位于对应的限位槽33内,所述限位槽33的内后端面设有与对应的第三钩部82相配合的钩槽34。当扶手4要从坐部2和靠背3上卸下时,按压第二按压部8,使得第三钩部82与钩槽34分离,此时即可取下扶手4。参照图2、图6、图7和图9。所述餐盘5的后端设有两包覆部51,该两包覆部51的纵向截面呈“∩”形,所述两包覆部51分别包覆住对应的扶手4,该两包覆部51的外侧壁均设有三个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迷你餐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支撑腿、坐部、靠背、两扶手、餐盘以及餐盘支撑柱,所述两支撑腿左、右布置且与坐部的底面铰接,所述靠背与坐部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两扶手的一端分别与坐部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该两扶手的另一端分别与靠背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与两扶手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支撑柱的顶部与餐盘的底面抵触连接,该餐盘支撑柱的底部与坐部的前端中部可拆卸地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迷你餐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支撑腿、坐部、靠背、两扶手、餐盘以及餐盘支撑柱,所述两支撑腿左、右布置且与坐部的底面铰接,所述靠背与坐部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两扶手的一端分别与坐部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该两扶手的另一端分别与靠背的左侧面、右侧面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与两扶手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餐盘支撑柱的顶部与餐盘的底面抵触连接,该餐盘支撑柱的底部与坐部的前端中部可拆卸地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迷你餐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部的后端设有左、右布置的两插槽,该坐部的后端顶面中部还设有第一容纳槽,该坐部的后端面中部设有与第一容纳槽连通的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设有第一按压部,该第一按压部的后部伸入第一容纳槽内,该第一按压部的前部位于活动槽内且与活动槽相适配,所述第一按压部的中部设有开口卡沿,该开口卡沿可与第一容纳槽的内前端面相抵触,所述第一按压部的中部上端设有第一卡钩,该第一卡钩与开口卡沿的开口相对应,所述第一按压部的后部设有容纳孔,该容纳孔和第一容纳槽的内后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靠背的底面设有插入对应两插槽内的两插部以及与第一卡钩相互配合的第二卡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迷你餐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扶手的一端内侧面均设有塞部,所述坐部的左侧面、右侧面均设有与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童厦门婴童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