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泥沙流过而不堵塞的全弧线迷宫流道滴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6522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细泥沙流过而不堵塞的全弧线迷宫流道滴头,包括塑料基体、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塑料基体的板面上设有一排圆形槽,圆形槽内的中心设有椭圆柱体,圆形槽的左、右壁均设有开口,相邻圆形槽之间的相邻的开口通过弧形壁连接;左端的圆形槽靠近进水口的一侧与进水口的出口相连通;右端的圆形槽靠近出水口的一侧与出水口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的出水口为“L”形,横段与圆形槽的排列方向平行,竖段设在塑料基体的右端内2—3mm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全弧形流道,流道壁光滑,流道内压力不断变化,有规律的撞击和旋转涡流,提高了滴头流道内细泥沙的通过能力,降低了滴头堵塞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细泥沙流过而不堵塞的全弧线迷宫流道滴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滴灌系统中滴头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细泥沙流过而不堵塞的全弧线迷宫流道滴头,它适用于滴灌技术大力发展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使用。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滴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干旱地区已广泛推广,黄河两岸,虽处黄河流域,但仍属缺水区域,所以,节水灌溉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在黄河中下游,正在大力发展滴灌技术。滴头是滴灌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滴头的流态指数和抗堵塞性能是滴头最主要的两个性能指标,而滴头的结构可直接影响滴头的流态指数和抗堵塞性能。目前所使用的滴头结构,大多包括滴头基体、进水口、出水口和迷宫流道,迷宫流道为齿形结构,迷宫流道的一端接进水口,另一端接出水口,这种滴头的不足在于:由于滴头内水流是沿齿形流道流动,也就是沿折线流动,仅具有消能作用,不出现涡流,流态变化少,所以,遇有细泥沙容易粘结或沉积流道壁,降低流态指数,最终导致流道堵塞。对于黄河流域推广滴灌而言,由于黄河水含沙量较高,泥沙也较细,为了降低黄河水滴灌区域滴灌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滴头堵塞便成了重要课题。目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细泥沙流过而不堵塞的全弧线迷宫流道滴头,包括塑料基体(1)、进水口(2)和出水口(3),进水口(2)设在塑料基体(1)的左端内2—10mm处,为正方形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基体(1)的板面上设有一排圆形槽(4),在每个圆形槽(4)内的中心设有椭圆柱体(5),圆形槽(4)的内壁与椭圆柱体(5)的外壁之间的距离为0.5—1.0mm,相邻圆形槽(4)之间的距离为圆形槽(4)半径的2/7—3/7,每个圆形槽(4)的左、右壁均设有开口(6),相邻圆形槽(4)之间的相邻的开口(6)通过弧形壁(7)连接;左端的圆形槽(4)靠近进水口(2)的一侧与进水口(2)的出口相连通;右端的圆形槽(4)靠近出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1.细泥沙流过而不堵塞的全弧线迷宫流道滴头,包括塑料基体(1)、进水口(2)和出水口(3),进水口(2)设在塑料基体(1)的左端内2—10mm处,为正方形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基体(1)的板面上设有一排圆形槽(4),在每个圆形槽(4)内的中心设有椭圆柱体(5),圆形槽(4)的内壁与椭圆柱体(5)的外壁之间的距离为0.5—1.0mm,相邻圆形槽(4)之间的距离为圆形槽(4)半径的2/7—3/7,每个圆形槽(4)的左、右壁均设有开口(6),相邻圆形槽(4)之间的相邻的开口(6)通过弧形壁(7)连接;左端的圆形槽(4)靠近进水口(2)的一侧与进水口(2)的出口相连通;右端的圆形槽(4)靠近出水口(3)的一侧与出水口(3)的进口相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亮牛文全皮特李传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春雨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