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及抗浮锚固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5546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及抗浮锚固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将注浆体安装在地基内;再将承力墩安装在注浆体上方;接着,将预应力筋连接在第一锚具与第二锚具之间,并对预应力筋进行张拉,使得预应力筋保持预设张拉力;最后,在承力墩上方铺设底板层,使得连接筋埋在底板层内,从而完成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的施工作业。由于预应力筋预先具有一定的张拉力,因此,注浆体则成为预应力的轴心受拉构件,当底板层受水浮力作用时,底板层上的浮力通过连接筋传递至承力墩上;再由承力墩传递至注浆体上,使得注浆体受向上拔力,以平衡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内压力,使注浆体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及抗浮锚固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地基基础
,特别是涉及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及抗浮锚固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地下水位高、埋深大的地下室通常采用抗拔锚杆或抗拔桩平衡水浮力,以防止结构上浮失稳。传统上抗浮锚固多采用全长粘结的非预应力锚杆,部分位移控制严格。抗浮锚固按照《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进行设计,通常设计为拉力型锚杆。按照《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2019,抗浮工程应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抗浮锚固锚固体裂缝需严格控制。为控制锚固注浆体中不产生拉应力或拉应力不大于锚固注浆体轴心受拉强度,抗浮锚固必然采用预应力锚杆。传统的预应力抗浮锚固需在底板结构增加预埋锚具和过渡管等构造,锚杆贯穿整个底板厚度,导致防水施工难度大。同时,底板作为锚杆的锚固端,地基、锚杆和底板之间的受力状态复杂,容易出现底板裂缝,而影响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及抗浮锚固施工方法,简化锚杆构造,降低防水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同时,有效简化底板层上受力状态,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包括:/n注浆体,所述注浆体用于装设在地基内,所述注浆体设有第一锚具;/n承力墩,所述承力墩位于所述注浆体的顶部,所述承力墩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锚具相对设置的第二锚具,所述承力墩上还设有连接筋;/n预应力筋,所述预应力筋的两端分别穿入所述注浆体与所述承力墩内,且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锚具与所述第二锚具上,所述第一预应力筋在所述第一锚具与所述第二锚具之间保持预设张拉力;及/n底板层,所述底板层铺设在所述承力墩上,所述连接筋连接在所述底板层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包括:
注浆体,所述注浆体用于装设在地基内,所述注浆体设有第一锚具;
承力墩,所述承力墩位于所述注浆体的顶部,所述承力墩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锚具相对设置的第二锚具,所述承力墩上还设有连接筋;
预应力筋,所述预应力筋的两端分别穿入所述注浆体与所述承力墩内,且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锚具与所述第二锚具上,所述第一预应力筋在所述第一锚具与所述第二锚具之间保持预设张拉力;及
底板层,所述底板层铺设在所述承力墩上,所述连接筋连接在所述底板层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还包括垫层,所述垫层设置在所述承力墩与所述底板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锚具与所述垫层之间留有封锚空间,所述封锚空间用于注入混凝土或者砂浆,以形成保护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厚度h大于或者等于5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还包括防水层,所述防水层设置在所述垫层与所述底板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墩包括钢筋网与混凝土块体,所述钢筋网装设在所述混凝土块体上,所述第二锚具与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文辉吕鹏贺剑龙程炜陈安君朱祖敬周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