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株荧光假单胞菌22G5及其有效成分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在防治作物黄萎病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5447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onghuensis)22G5及其在防治作物黄萎病中的应用。所述假单胞菌22G5已于2019年07月08日保存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存编号为CGMCC No.18084。该假单胞菌菌株22G5本身对植物无致病力,对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显著减轻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生物防治效果。基因组研究表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onghuensis 22G5具有合成一种嗜铁素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的基因簇,该化合物可作为铁离子螯合剂的作用抑制了大丽轮枝菌的生长中必需的铁元素,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生长。该菌株及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可用于开发针对作物黄萎病病害的生物农药,为利用生物防治作物黄萎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荧光假单胞菌22G5及其有效成分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在防治作物黄萎病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病害生防
更具体地,涉及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donghuensis22G5及其有效成分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在防治作物黄萎病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为纺织工业提供可再生性原材料。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病害,病害的蔓延不仅显著降低棉花纤维品质,而且也会严重影响棉花的经济产量。每年全世界范围内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数十亿美元。1982年,棉花黄萎病已经蔓延我国农业土壤面积近13万公顷。到1993年,棉花黄萎病已经成为我国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发病面积达到266.6万公顷。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区一半左右面积都受黄萎病害影响,经济损失每年达15-20亿元。黄萎病属于土传种传维管束病害,主要通过带菌的棉籽、棉籽饼、棉籽壳、病株残体、土壤、肥料、流水和农田管理工具等途径传播蔓延。病菌从根部入侵,进而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onghuensis)22G5,其分类命名为Pseudomonasdonghuensis,于2019年07月08日保存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存编号为CGMCC No.18084。/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015 CN 2019109785560;20200109 CN 2020100228911.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donghuensis)22G5,其分类命名为Pseudomonasdonghuensis,于2019年07月08日保存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存编号为CGMCCNo.18084。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假单胞菌22G5在防治作物黄萎病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假单胞菌22G5通过产生的嗜铁素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来防治作物黄萎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黄萎病包括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iumdahlia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雪莹陶晓园张海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