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螺旋聚炔的红外微波兼容隐身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5433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基于螺旋聚炔的红外微波兼容隐身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是由含手性胆酸取代基的炔丙胺单体在核壳型导电聚合物/双金属镍基氧化物纳米材料表面原位聚合成螺旋聚炔而成的复合物,核壳型导电聚合物/双金属镍基氧化物纳米材料是由胺类导电聚合物单体在双金属镍基氧化物表面自聚合而成,双金属镍基氧化物是由第三主族金属盐与硝酸镍经水热反应并高温焙烧制得,含手性胆酸取代基的炔丙胺单体原位聚合成的螺旋聚炔的结构通式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螺旋聚炔的红外微波兼容隐身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螺旋聚炔的红外/微波兼容隐身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范畴。可用于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等领域。
技术介绍
雷达、红外探测技术为核心的制导系统,已经成为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制导模式,相应地,雷达、红外反制手段也成为先进战机、战机、导弹等武器系统战场突防与生存能力的重要支撑。雷达、红外反制技术的实现途径为:通过降低被保护目标的红外发射率使目标在被探测方向上的红外辐射状态接近背景辐射水平,从而达到红外隐身效果;通过降低有效雷达散射截面,改变吸波材料的反射系数或反射利率使得材料的阻抗匹配,从而达到雷达隐身效果。因此,实现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的重点在于协调材料二者的性能优势,设计具有阻抗匹配、高稳定性、光学活性的材料结构。聚乙炔是一类半导体聚合物,具备稳定的螺旋二级结构,在侧链中引入手性氨基酸能够赋予其具有优良的光学活性、亲疏水性等。将半导体元素与磁性元素相结合,利用磁性元素在微波吸收中的磁损耗作用,以及不同元素间的界面极化增加介电损耗,可以更好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螺旋聚炔的红外微波兼容隐身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是由含手性胆酸取代基的炔丙胺单体在核壳型导电聚合物/双金属镍基氧化物纳米材料表面原位聚合成螺旋聚炔而成的复合物,核壳型导电聚合物/双金属镍基氧化物纳米材料是由胺类导电聚合物单体在双金属镍基氧化物表面自聚合而成,双金属镍基氧化物是由第三主族金属盐与硝酸镍经水热反应并经高温焙烧制得,含手性胆酸取代基的炔丙胺单体原位聚合成的螺旋聚炔的结构通式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螺旋聚炔的红外微波兼容隐身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是由含手性胆酸取代基的炔丙胺单体在核壳型导电聚合物/双金属镍基氧化物纳米材料表面原位聚合成螺旋聚炔而成的复合物,核壳型导电聚合物/双金属镍基氧化物纳米材料是由胺类导电聚合物单体在双金属镍基氧化物表面自聚合而成,双金属镍基氧化物是由第三主族金属盐与硝酸镍经水热反应并经高温焙烧制得,含手性胆酸取代基的炔丙胺单体原位聚合成的螺旋聚炔的结构通式为:
其中R为:

中的一种;
聚合度n为500~3000;
该聚炔的热分解温度为200℃~450℃、室温下的比旋光度绝对值为5°~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螺旋聚炔的红外微波兼容隐身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壳型导电聚合物双金属镍基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内核为NiGa2O4或NiIn2O4的纳米双金属镍基氧化物微球,直径为100~500nm,壳为聚多巴胺或聚苯胺的胺类导电聚合物,壳厚为10~100nm。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螺旋聚炔的红外微波兼容隐身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为:
步骤a)室温下,按第三主族金属盐:硝酸镍的质量比为2:1~5:1,按甘油-异丙醇混合液:硝酸镍的质量比为400:1~800:1,分别将第三主族金属盐、硝酸镍、甘油-异丙醇混合液加入反应釜中混匀,随后,升温至150℃~180℃水热反应6~12h,冷至室温,过滤,用50~100倍滤饼质量的乙醇洗涤滤饼2~3次,60~80℃真空干燥12~16h,得到双金属镍基甘油酸盐;
步骤b)将步骤a)中制得的双金属镍基甘油酸盐在300~500℃下于空气中焙烧2~4h,降至室温后得双金属镍基氧化物微球,并将其搅拌溶解于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溶液中,其中双金属镍基氧化物微球与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溶液的质量比为1:1000~1:1500,随后按胺类导电聚合物单体与双金属镍基氧化物微球的质量比为4:1~5:1,加入胺类导电聚合物单体,并于室温下搅拌6~8h,过滤,洗涤滤饼,60~80℃下干燥滤饼6~12h后,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导电聚合物与双金属镍基氧化物纳米材料;
步骤c)将与硝酸镍质量比为1:1~5:1的胆酸类手性化合物溶解于四氢呋喃中,其中,胆酸类手性化合物与四氢呋喃质量比为1:15~1:60;在-10~0℃条件下加入N-甲基吗啉和氯甲酸异丁酯,其中,N-甲基吗啉:氯甲酸异丁酯:胆酸类手性分子的质量比为1:1:2~1:3:7,搅拌15~30min后,按炔丙胺单体与胆酸类手性分子质量比为1:7~1:10,滴加炔丙胺单体,,在20~30℃下搅拌反应10~24h;随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用与反应前所加溶剂四氢呋喃3~4倍质量比的乙酸乙酯萃取,过滤除去沉淀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钰明吴文婷卜小海何曼张一卫王泳娟黄镜怡徐然张泽武杨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