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心内科患者急救转运担架床,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一个底板、两个移动床以及一个升降床板,移动床板下端面上设有一个齿条,底板的左右两端上分别设有两个支撑座,穿过左右同一端的两个支撑座安装有转杆,转杆上固定设有一个齿轮,转杆的一端设有摇把,齿轮与齿轮相啮合,升降床板的前后两端下各设有两个连接件,每个连接件的下端均铰接有一个伸缩杆,伸缩杆的顶端铰接在移动床板的下端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合心内科患者的转运和抢救,增加了宽度,便于医务人员直接进行抢救操作,避免了因对患者二次搬运而造成伤害的风险;同时也能够在其他科室使用,根据患者体型的需要,都可以适用,适用性很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心内科患者急救转运担架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心内科患者急救转运担架床,属于医疗设备
技术介绍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上述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时往往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发作,急救车使用担架将患者转移到急救车上,由于担架往往尺寸比较小,在急救的过程中不便于操作,患者到达医院后需要转移到医院专用的急救床上进行抢救。而且,在搬运心血管病患者时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此外,其他科室的如果遇到体型比较胖的患者,常规的急救担架也难以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适合心内科患者转运、抢救的心内科患者急救转运担架床,无需再次搬运患者,降低对患者的二次伤害。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即一种心内科患者急救转运担架床,包括一个底板、两个移动床以及一个升降床板,底板下端设有四个支腿,支腿下端安装有万向轮,两个移动床板的内侧均设有两个卡头,升降床板两侧面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卡槽,移动床板的下端面上固定设有两个支撑滑块,支撑滑块的下端位于底板上端开设的滑轨内;前后两对支腿之间连接有横杆一,每个横杆一上均套有两组折叠杆,每组折叠杆由两根铰接在一起的折叠杆组成,折叠杆的上端铰接在移动床板下端面上,左右相对的两组折叠杆之间连接有横杆二,两个横杆二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连接杆的一端上设有把手;移动床板下端面上设有一个齿条,底板的左右两端上分别设有两个支撑座,穿过左右同一端的两个支撑座安装有转杆,转杆上固定设有一个齿轮,转杆的一端设有摇把,齿轮与齿轮相啮合;升降床板的前后两端下各设有两个连接件,每个连接件的下端均铰接有一个伸缩杆,伸缩杆的顶端铰接在移动床板的下端面上。本专利技术适合心内科患者的转运和抢救,增加了宽度,便于医务人员直接进行抢救操作,避免了因对患者二次搬运而造成伤害的风险;同时也能够在其他科室使用,根据患者体型的需要,都可以适用,适用性很强。进一步优选,两个移动床板的外侧面上各设有一个侧护栏,两个移动床板的后端上各设有一个推手。进一步优选,位于后端即靠近摇把一端的两个连接件底端安装有后导轮,位于前端的两个连接件底端安装有前导轮,方便顺畅的将担架床转移的救护车上。进一步优选,当两个移动床板之间的距离最大时,升降床板的下端面与底板的上端面紧贴。进一步优选,位于前端的两个连接件的下端设有铰接座,前导轮安装在铰接座上,前导轮包括有两个行走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适合心内科患者的转运和抢救,增加了宽度,便于医务人员直接进行抢救操作,避免了因对患者二次搬运而造成伤害的风险;同时也能够在其他科室使用,根据患者体型的需要,都可以适用,适用性很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移动床板;2、侧护栏;3、推手;4、卡头;5、升降床板;6、底板;7、支撑滑块;8、齿条;9、支撑座;10、摇把;11、转杆;12、齿轮;13、支腿;14、折叠杆;15、横杆一;16、横杆二;17、把手;18、连接件;19、前导轮;20、伸缩杆;21、后导轮;22、连接杆;23、万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心内科患者急救转运担架床,包括一个底板6、两个移动床板1以及一个升降床板5,底板6下端设有四个支腿13,支腿13下端安装有万向轮23,两个移动床板1的内侧均设有两个卡头4,升降床板5两侧面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卡槽,移动床板1的下端面上固定设有两个支撑滑块7,支撑滑块7的下端位于底板6上端开设的滑轨内;前后两对支腿13之间连接有横杆一15,每个横杆一15上均套有两组折叠杆14,每组折叠杆14由两根铰接在一起的折叠杆14组成,折叠杆14的上端铰接在移动床板1下端面上,左右相对的两组折叠杆14之间连接有横杆二16,两个横杆二16之间通过连接杆22连接,连接杆22的一端上设有把手17;移动床板1下端面上设有一个齿条8,底板6的左右两端上分别设有两个支撑座9,穿过左右同一端的两个支撑座9安装有转杆11,转杆11上固定设有一个齿轮12,转杆11的一端设有摇把10,齿轮12与齿轮12相啮合;升降床板5的前后两端下各设有两个连接件18,每个连接件18的下端均铰接有一个伸缩杆20,伸缩杆20的顶端铰接在移动床板1的下端面上。两个移动床板1的外侧面上各设有一个侧护栏2,两个移动床板1的后端上各设有一个推手3。位于后端即靠近摇把10一端的两个连接件18底端安装有后导轮21,位于前端的两个连接件18底端安装有前导轮19。当两个移动床板1之间的距离最大时,升降床板5的下端面与底板6的上端面紧贴。位于前端的两个连接件18的下端设有铰接座,前导轮19安装在铰接座上,前导轮19包括有两个行走轮。工作过程:本专利技术是用在急救中转移患者的,可以直接推到救护车上,特别适用于一些心血管疾病突发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病情比较急,需要第一次时间得到救治,本专利技术就可以满足上述要求,采用本专利技术将患者带到医院后,直接将患者推下来,推入抢救室或手术室,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宽度较普通的担架要宽,这样方便医务人员直接进行抢救,无需进行二次搬运,节省了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二次伤害。在操作本专利技术改变宽度时,操作人员两手握紧两个摇把,两个移动床板间距逐渐变大,移动到间距最大后,另一位操作人员稍微向上推动一下升降床板,使升降床板与两个移动床板高度相同,然后反向转动两个摇把,直到两个升降床板与升降床板连接起来,这样即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宽度调节的操作。想要推动本专利技术上去救护车,只需要操作人员手握两个推手,将本专利技术推到救护车旁,然后用手或脚轻微的推动一下把手,于此同时,持续推动本专利技术即可推上救护车。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心内科患者急救转运担架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底板(6)、两个移动床板(1)以及一个升降床板(5),底板(6)下端设有四个支腿(13),支腿(13)下端安装有万向轮(23),两个移动床板(1)的内侧均设有两个卡头(4),升降床板(5)两侧面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卡槽,移动床板(1)的下端面上固定设有两个支撑滑块(7),支撑滑块(7)的下端位于底板(6)上端开设的滑轨内;/n前后两对支腿(13)之间连接有横杆一(15),每个横杆一(15)上均套有两组折叠杆(14),每组折叠杆(14)由两根铰接在一起的折叠杆(14)组成,折叠杆(14)的上端铰接在移动床板(1)下端面上,左右相对的两组折叠杆(14)之间连接有横杆二(16),两个横杆二(16)之间通过连接杆(22)连接,连接杆(22)的一端上设有把手(17);/n移动床板(1)下端面上设有一个齿条(8),底板(6)的左右两端上分别设有两个支撑座(9),穿过左右同一端的两个支撑座(9)安装有转杆(11),转杆(11)上固定设有一个齿轮(12),转杆(11)的一端设有摇把(10),齿轮(12)与齿轮(12)相啮合;/n升降床板(5)的前后两端下各设有两个连接件(18),每个连接件(18)的下端均铰接有一个伸缩杆(20),伸缩杆(20)的顶端铰接在移动床板(1)的下端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心内科患者急救转运担架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底板(6)、两个移动床板(1)以及一个升降床板(5),底板(6)下端设有四个支腿(13),支腿(13)下端安装有万向轮(23),两个移动床板(1)的内侧均设有两个卡头(4),升降床板(5)两侧面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卡槽,移动床板(1)的下端面上固定设有两个支撑滑块(7),支撑滑块(7)的下端位于底板(6)上端开设的滑轨内;
前后两对支腿(13)之间连接有横杆一(15),每个横杆一(15)上均套有两组折叠杆(14),每组折叠杆(14)由两根铰接在一起的折叠杆(14)组成,折叠杆(14)的上端铰接在移动床板(1)下端面上,左右相对的两组折叠杆(14)之间连接有横杆二(16),两个横杆二(16)之间通过连接杆(22)连接,连接杆(22)的一端上设有把手(17);
移动床板(1)下端面上设有一个齿条(8),底板(6)的左右两端上分别设有两个支撑座(9),穿过左右同一端的两个支撑座(9)安装有转杆(11),转杆(11)上固定设有一个齿轮(12),转杆(11)的一端设有摇把(10),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凡龙,
申请(专利权)人:耿凡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