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永伟专利>正文

一种筋骨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4936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筋骨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针芯、针头、针管、针芯座、针管座、送药管、限位卡槽、限位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管座为薄型倒梯形设计,所述的送药管位于针管座的正中位置,所述的针芯座为薄型结构,所述的针芯与针芯座为一体式设计一,所述的针管与针管座的送药管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通过简单实用的针体结构能够有效的在不对人体组织进行大创面破坏的情况下,进行韧带黏连、骨关节牵引、复位、填充、消融、组织活检、组织积液排出和药品的针对性施药;结合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在完成初步病症诊断后,用本专利产品进行治疗能够起到快速、精确的针对性治疗,达到同一治疗装置实现多种功能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筋骨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外用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筋骨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从原来追求寿命的延续,但现在需要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不论年纪大小,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人体健康问题,运动损伤,自身免疫疾病往往会对身体造成诸多不可逆的影响,譬如骨骼的损伤、局部神经损伤以及韧带损伤、中风后遗症等等,其中尤以骨、关节韧带损伤最为常见。韧带损伤往往伴随之局部水肿或者微量组织损伤造成的轻微内出血,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局部压迫产生炎症引起的疼痛会使人行动受到影响且大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年轻人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工作和学习无法保证长时间的静养恢复,老年人身体自愈的能力较差无法进行大创面的手术治疗,且即使损伤部位得到了修复也会造成局部韧带黏连,轻者受伤关节无法达到受伤前的灵活度,严重者会造成局部的长时间疼痛,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从而无法保证生活的质量。现在大多数对于轻度运动损伤的治疗手段,多以外部镇痛消肿为主,如果发现有韧带黏连会进行手术进行黏连韧带的剥离恢复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样的治疗往往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外部的镇痛消肿见效慢,进行韧带手术术后恢复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针对运动损伤的局部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种筋骨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筋骨针装置,包括针芯、针头、针管、针芯座、针管座、送药管、限位卡槽、限位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管座为薄型设计且下方为符合人体手指弧度的对称弧形设计,所述的送药管位于针管座的正中位置且为中空的圆柱形,所述的针芯座为薄型结构且与针管座对应位置镶嵌对应设置,所述的针芯与针芯座为一体式设计一端与针芯座连接,所述的针管与针管座的送药管相连接且针管为中空设计、针管上设置有均匀刻度线,所述的针头与针芯为一体式设计且针头自上而下设置有连续的自攻螺纹,所述的针管座中间部位的内部凹槽侧面设置有限位卡槽,所述的针芯座中间凸出部位设置有与限位卡槽对应设计的限位卡扣,所述的限位卡槽与所述的限位卡扣对应配合使用。优选的,所述的针管座沿边缘设置有具有厚度的受力筋。优选的,所述的针管座靠近针管位置设置有设有保护套固定柱且和保护套进行配合使用。优选的,所述的针芯座位倒“T”型设计。优选的,所述的针芯座为类椭圆板型设计。优选的,所述的针管外有一层半导体镀层。优选的,所述的针管座为倒“T”型设计。优选的,所述的针管座为圆筒结构且中空设计。一种筋骨针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的筋骨针装置进行韧带黏连治疗时,治疗人员根据诊断结果,确定病患受伤部位及组织黏连深度,治疗人员手持筋骨筋膜治疗装置对准病患的受伤部位进行穿刺治疗,至骨骼位置通过旋转筋骨筋膜治疗装置使针头位置的自攻螺纹向内进入,当针头到达治疗部位时通过轻微的调整针头位置达到剥离黏连韧带组织的效果。所述的筋骨针装置进行局部运动损伤的水肿时,治疗人员根据诊断结果,确定病患受伤部位及深度,治疗人员手持筋骨筋膜治疗装置对准病患需治疗部位进行穿刺至水肿部位,然后将针芯从针管内抽出,并通过并通过外接引流的方式,实现病患水肿部位的组织液及积血能够通过针管排除,完成排液后,通过外接注射器将治疗药物经过针管释放至患病部位,完成施药缓慢拔出针体完成治疗。所述的筋骨针装置进行局部运动损伤的炎症时,治疗人员根据诊断结果,确定病患受伤部位及深度,治疗人员手持筋骨筋膜治疗装置对准病患需治疗部位进行穿刺至炎症部位,然后将针芯从针管中抽出,通过外接注射器将治疗药物经过针管释放至患病部位,完成施药缓慢拔出针体完成治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通过简单实用的针体结构能够有效的在不对人体组织进行大创面破坏的情况下,进行韧带黏连、组织积液排出和药品的针对性施药;结合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在完成初步病症诊断后,用本专利产品进行治疗能够起到快速、精确的针对性治疗,达到同一治疗装置实现多种功能的治疗效果;本装置能够:①减压改善了骨的静脉引流;②减压改善了血液流变学状态;③减压孔处新生血管形成,增加了骨内外血液循环的通道;④减压打破了骨内局部高压参与的恶性循环,从而使骨内血液循环状态和代谢水平恢复正常;稀释抗体和免疫复合物,降低免疫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减压效果好、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筋骨排瘀技术特色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劲肩腰腿痛等。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筋骨针装置的使用状态Ⅰ主视图。图2是一种筋骨针装置的使用状态Ⅱ主视图。图3是一种筋骨针装置的针管及针管座结构Ⅰ细节图。图4是一种筋骨针装置的针芯及针芯座状态Ⅱ结构细节图。图5是一种筋骨针装置的针芯及针芯座状态Ⅰ结构细节图。图6是一种筋骨针装置的总装结构图。图7是一种筋骨针装置的针管及针管座状态Ⅱ使用状态图。图8是一种筋骨针装置的针管及针管座结构Ⅱ细节图。图9是一种筋骨针装置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针芯1、针头11、针芯座12、限位卡扣13、针管2、针管座21、送药管22、限位卡槽23、受力筋3、保护套固定柱4、保护套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释:根据图1至图6所示,一种筋骨针装置,包括针芯1、针头11、针芯座12、限位卡扣13、针管2、针管座21、送药管22、限位卡槽2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管座21为薄型倒梯形设计且下方为符合人体手指弧度的对称弧形设计,所述的送药管22位于针管座21的正中位置且为中空的圆柱形,用于针芯1的操纵且能够将体内积液排出、治疗药物注入,所述的针芯座12为薄型结构且与针管座21对应位置镶嵌对应设置,所述的针芯1与针芯座12为一体式设计一端与针芯座12连接、一端与针头11为一体式设计,所述的针管2与针管座21的送药管22相连接且针管为中空设计、针管2上设置有均匀刻度线,能够方便医生在治疗时准确的掌握装置进入人体的深度,所述的针头11与针芯1为一体式设计且针头自上而下设置有连续的自攻螺纹、在针头1的顶端为尖锥形设计,能够实现针头1轻松进入人体组织和骨骼间隙,方便医生的治疗操作,所述的针管座21中间部位的内部凹槽侧面设置有限位卡槽23,所述的针芯座12中间凸出部位设置有与限位卡槽23对应设计的限位卡扣13,能够保证装置在进行进入人体组织及骨骼缝隙时的稳定,所述的限位卡槽23与所述的限位卡扣13对应配合使用。所述的针管座21沿边缘设置有具有厚度的受力筋3,能够保证整体装置的受力强度,提高装置的使用可靠性。所述的针管座21靠近针管位置设置有设有保护套固定柱4且和保护套5进行配合使用,能够在不使用时对针管2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所述的针芯座12位倒“T”型设计,方便医生的治疗操纵。所述的针芯座12为类椭圆板型设计,方便医生在治疗时进行旋转操作。所述的针管2外有一层半导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筋骨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芯、针头、针管、针芯座、针管座、送药管、限位卡槽、限位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管座为薄型倒梯形设计且下方为符合人体手指弧度的对称弧形设计,所述的送药管位于针管座的正中位置且为中空的圆柱形,所述的针芯座为薄型结构且与针管座对应位置镶嵌对应设置,所述的针芯与针芯座为一体式设计一端与针芯座连接、下端为斜口设计,所述的针管与针管座的送药管相连接且针管为中空设计、针管上设置有均匀刻度线,所述的针头与针芯为一体式设计且针头自上而下设置有连续的自攻螺纹、在针头的顶端为尖锥形设计,所述的针管座中间部位的内部凹槽侧面设置有限位卡槽,所述的针芯座中间凸出部位设置有与限位卡槽对应设计的限位卡扣,所述的限位卡槽与所述的限位卡扣对应配合使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筋骨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芯、针头、针管、针芯座、针管座、送药管、限位卡槽、限位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管座为薄型倒梯形设计且下方为符合人体手指弧度的对称弧形设计,所述的送药管位于针管座的正中位置且为中空的圆柱形,所述的针芯座为薄型结构且与针管座对应位置镶嵌对应设置,所述的针芯与针芯座为一体式设计一端与针芯座连接、下端为斜口设计,所述的针管与针管座的送药管相连接且针管为中空设计、针管上设置有均匀刻度线,所述的针头与针芯为一体式设计且针头自上而下设置有连续的自攻螺纹、在针头的顶端为尖锥形设计,所述的针管座中间部位的内部凹槽侧面设置有限位卡槽,所述的针芯座中间凸出部位设置有与限位卡槽对应设计的限位卡扣,所述的限位卡槽与所述的限位卡扣对应配合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筋骨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骨针装置进行韧带黏连治疗时,治疗人员根据诊断结果,确定病患受伤部位及组织黏连深度,治疗人员手持筋骨筋膜治疗装置对准病患的受伤部位进行穿刺治疗,至骨骼位置通过旋转筋骨筋膜治疗装置使针头位置的自攻螺纹向内进入,当针头到达治疗部位时通过轻微的调整针头位置达到剥离黏连韧带组织的效果;所述的筋骨针装置进行局部运动损伤的水肿时,治疗人员根据诊断结果,确定病患受伤部位及深度,治疗人员手持筋骨筋膜治疗装置对准病患需治疗部位进行穿刺至水肿部位,然后将针芯从针管内抽出,并通过并通过外接引流的方式,实现病患水肿部位的组织液及积血能够通过针管排除,完成排液后,通过外接注射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伟
申请(专利权)人:张永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