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是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微通道、散热片,微通道至少为两层,各层微通道并排设置两个集流管之间,每个集流管为异型管,每个集流管与微通道相接的面为直面,直面上并排设置至少两排微通道孔,两个集流管分别通过一排排微通道孔与一层层微通道连接;微通道设置散热片,每片散热片均从第一层微通道一直水平延伸到最后一层微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只设置两个集流管,通过将与微通道连接的面设置为直面,在直面上设置一排排微通道孔,与各层微通道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层微通道冷凝器中最后一层微通道冷却效果较第一层微通道冷却效果差的问题,同时制作工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
本技术涉及冷却设备,具体涉及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
技术介绍
现有单层微通道冷凝器面积大,储存液体少,气温高时,冷却效果不好,产生高压。现有双层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微通道、散热片,每层微通道两侧均设置集流管,集流管为圆管冲压形成的,在圆管上冲压出来微通道孔,每层微通道的两个微通道之间设置散热片;两层微通道之间有缝隙,两层微通道各自的散热片之间也有缝隙,这种双层微通道冷凝器面积虽然减小了,但是其每侧集流管为两根并排设置,工艺复杂;另外,由于两层微通道之间有缝隙,冷却风从第一层微通道流到缝隙,再从缝隙流动到第二层微通道,此时冷却效果降低,不能达到最佳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用于解决现有的双层微通道冷凝器工艺复杂、冷却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微通道、散热片,微通道为单层的,微通道的两端设置集流管,集流管为异型管,集流管与微通道相接的面为直面,直面上设置微通道孔,集流管与每条微通道均通过微通道孔连接,每条微通道均设置散热片。上述方案中微通道的上下两端设置支撑板,每个支撑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集流管连接。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微通道、散热片,微通道至少为两层,各层微通道并排设置两个集流管之间,每个集流管为异型管,每个集流管与微通道相接的面为直面,直面上并排设置至少两排微通道孔,两个集流管分别通过一排排微通道孔与一层层微通道连接;微通道设置散热片,每片散热片均从第一层微通道一直水平延伸到最后一层微通道。上述方案中并排设置的微通道的上端水平设置一个支撑板,下端水平设置一个支撑板,每个支撑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集流管连接,各层微通道共同封装两个支撑板之间。上述方案中支撑板的宽度与散热片宽度相等,均稍大于各层微通道宽度之和。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只设置两个集流管,每侧为一个集流管,故为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通过将与微通道连接的面设置为直面,在直面上设置一排排微通道孔,与各层微通道连接,制作工艺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层微通道需要设置两个集流管,两层微通道需要设置四个集流管,依此类推,微通道的层数越多,需要的集流管越多,两层集流管之间还需要设置连接孔,制作工艺复杂的问题。2、本技术中散热片从第一层微通道一直水平延伸到最后一层微通道,冷却风从第一层微通道流到第二层微通道时,由于散热片贯通各层微通道,使得最后一层微通道的冷却效果得到提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层微通道冷凝器中最后一层微通道冷却效果较第一层微通道冷却效果差的问题。3、本技术中支撑板从第一层微通道一直水平延伸到最后一层微通道,只需要两个支撑板,安装方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每层微通道需要两块支撑板,微通道层数越多,支撑板越多,每层支撑板都需要安装一次,安装复杂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旋转90度后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例2中散热片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中微通道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3中集流管、三层微通道、散热片关系示意图。图中:1微通道,2集流管,3散热片,4入口,5出口,6支撑板,7第一层微通道,8第二层微通道,9第三层微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2、微通道1、散热片3、支撑板6,微通道1为单层的,为单层微通道冷凝器,微通道1的两端设置集流管2,集流管2为异型管,集流管2与微通道1相接的面为直面,直面上设置微通道孔,每条微通道1均设置散热片3;微通道1的上下两端设置支撑板6,每个支撑板6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集流管2连接。集流管2可以用直板和弧形板制作而成,在直板上冲压出微通道孔。实施例2:结合图、图2所示,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2、微通道1、散热片3、支撑板6,微通道1为两层,为双层微通道冷凝器,两层微通道1并排设置两个集流管2之间,每个集流管2为半圆形管,每个集流管2与微通道1相接的面为直面,直面上并排设置两排微通道孔,两排微通道孔均垂向设置且平行,两个集流管2分别通过每一排微通道孔与第一层微通道7连接,第一层中的每条微通道两端均插入两个集流管第一排相应的微通道孔中,然后每条微通道1与集流管2在微通道孔处焊接连接,一条条微通道从下到上焊接在两个集流管之间形成第一层微通道7,同理,两个集流管2分别通过另一排微通道孔与第二层微通道8连接,一条条微通道从下到上焊接在两个集流管之间形成第二层微通道8。微通道1设置散热片3,每片散热片3均从第一层微通道7一直水平延伸到第二层微通道8,参阅图3、图4,每片散热片3的宽度均稍大于第一层微通道7的宽度和第二层微通道8的宽度之和。并排设置的微通道的上端水平设置一个支撑板6,下端水平设置一个支撑板6,每个支撑板6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集流管2连接,两层微通道共同封装两个支撑板6之间,支撑板6的宽度均稍大于第一层微通道宽度和第二层微通道宽度之和,支撑板6的宽度与散热片3宽度相当。本实施方式中入口4、出口5均设置于一个集流管2上。集流管2可以用直板和弧形板制作而成,在直板上冲压出二排微通道孔。实施例3: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2、微通道1、散热片3、支撑板6,微通道为三层,为三层微通道冷凝器,参阅图5,三层微通道并排设置两个集流管2之间,每个集流管为半圆形管,每个集流管2与微通道1相接的面为直面,直面上并排设置三排微通道孔,两个集流管2分别通过一排微通道孔与第一层微通道7连接,两个集流管2分别通过第二排微通道孔与第二层微通道8连接,两个集流管2分别通过第三排微通道孔与第三层微通道9连接。微通道1设置散热片3,每片散热片3均从第一层微通道7一直水平延伸到第三层微通道9,每片散热片3的宽度均稍大于第一层微通道的宽度、第二层微通道的宽度、第三层微通道宽度之和。并排设置的微通道1的上端水平设置一个支撑板6,下端水平设置一个支撑板6,每个支撑板6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集流管2连接,三层微通道共同封装两个支撑板6之间;支撑板6的宽度均稍大于第一层微通道的宽度、第二层微通道的宽度、第三层微通道宽度之和,支撑板6的宽度与散热片3宽度相当。本技术的冷却方式有N型、波纹式、开窗式三种。N型冷却用于环境差、污染大的工况,可避免阻塞散热片,容易清洗。波纹式冷却效果比N型好,也适用于环境差的工况。开窗式冷却效果最好,对环境要求高,需要工作环境少油、少烟,用于油烟灰尘少的工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2)、微通道(1)、散热片(3),微通道(1)为单层的,微通道(1)的两端设置集流管(2),集流管(2)为异型管,集流管(2)与微通道(1)相接的面为直面,直面上设置微通道孔,集流管(2)与每条微通道(1)均通过微通道孔连接,每条微通道均设置散热片(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2)、微通道(1)、散热片(3),微通道(1)为单层的,微通道(1)的两端设置集流管(2),集流管(2)为异型管,集流管(2)与微通道(1)相接的面为直面,直面上设置微通道孔,集流管(2)与每条微通道(1)均通过微通道孔连接,每条微通道均设置散热片(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通道(1)的上下两端设置支撑板(6),每个支撑板(6)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集流管(2)连接。
3.一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这种单集流管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2)、微通道(1)、散热片(3),微通道(1)至少为两层,各层微通道(1)并排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汀宇,刘志臣,
申请(专利权)人:刘志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