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4360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9
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包括: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蓄能单元(9)以及末端设备(12),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所述末端设备(12)通过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依次串联连接,所述蓄能单元(9)并联连接至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与所述末端设备(12)的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之间。通过蓄能和机组优化协调控制,可以减少整个系统的电力增容容量,从而减少投资,提高了寒冷条件下空气源热泵效率低下,实现了低电价时段电价的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
本技术涉及供暖
,特别涉及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采用燃煤、燃气等方式进行供热采暖、供热水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采用电热泵方式替代燃煤、燃气方式更加清洁,而且比电锅炉、发热电缆等电直热方式效率更高。采用单纯空气源热泵供暖,在寒冷条件下,空气源热泵效率会下降得很低,且出水温度达不到末端带暖气片设备的要求,使得无法达到预期的供暖效果,而且导致成本大幅增加。但现有的蓄能热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该系统中的蓄能水箱主要作用是作为缓冲水箱,储水温度仅为15度,蓄能温差很小,蓄能能量很少,如需具备应用价值,水箱体积将非常大。(2)该系统不能充分利用低电价时段电价。由于电力系统负荷特点,晚上谷电价格便宜;随着未来电力现货市场的开展,电力价格会随着电力供需情况实时波动,低电价时段电价会非常低,具备非常大的利用价值,该类系统蓄能能力非常小,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3)在晚上、假期等非正常供暖时段,热泵系统需低温防冻运行,此时负荷很低,呈现大机组、小负荷的运行状况,系统会出现频繁启停,增加能耗。(4)采用热泵系统供暖,一般需要电力增容。综上,当前现有技术的各类热泵系统不能同时很好的解决空气源热泵系统低温运行时出水温度和效率低、难以充分利用低电价时段电价、低温防冻运行时频繁启停、优化减少电力增容投资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将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蓄能设施三者有机组合,通过多工况、多工作模式的自动控制方法,能够解决供热供暖时空气源热泵低温情况下的出水温度低和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系统整体效率,实现电力需求侧响应,大大降低成本。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包括: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蓄能单元(9)以及末端设备(12),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所述末端设备(12)通过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依次串联连接,所述蓄能单元(9)并联连接至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与所述末端设备(12)的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与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之间的供水管路上设置有缓冲单元(2),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装置(1)与所述末端设备(12)之间配置有旁通供水管路(I)、旁通回水管路(Ⅱ)。对于上述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泵(3)、第二泵(6)以及第三泵(11),其中,所述第一泵(3)设置于与所述缓冲单元(2)相连接的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的供水管路上;所述第二泵(6)设置于与所述末端设备(12)相连接的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的回水管路上;所述第三泵(11)设置于与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相连接的所述末端设备(12)的供水管路上。对于上述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和所述末端设备(12)之间的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上。对于上述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所述蓄能单元(9)相连接的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的出水管路设置有第一阀门(10),与所述蓄能单元(9)相连接的所述末端设备(12)的出水管路设置有第二阀门(7),所述第三泵(11)与所述末端设备(12)之间的供水管路设置有第三阀门(16)。对于上述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装置(1)与所述末端设备(12)进水口之间的旁通供水管路(I)上设置有第四阀门(4),所述旁通供水管路(I)的位于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装置(1)与所述第三泵(11)之间的支路上设置有第五阀门(13),所述末端设备(12)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装置(1)之间的旁通回水管路(Ⅱ)上设置有第六阀门(14),所述旁通回水管路(Ⅱ)的位于所述末端设备(12)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装置(1)之间的支路上设置有第七阀门(15),所述第三泵(11)与所述末端设备(12)的出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八阀门(8)。对于上述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阀门为电动阀门。对于上述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蓄能单元(9)选自蓄热水箱、蓄能水罐或相变蓄能装置。对于上述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选自空气源热泵或太阳能制热器。对于上述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为水源热泵。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取得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在系统工作时,空气源热泵制作10-35度热水储存在缓冲水箱中,水源热泵从缓冲水箱中制作50-95度的热水供给蓄能设施储存。蓄能设施可以是蓄能水箱、蓄能水罐、相变蓄能装置,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蓄能设备。蓄能设施可以通过换热装置、末端管路,以合适的温度供末端设备使用。空气源热泵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换做太阳能制热器等其他制热设备。由此,充分发挥了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蓄能设施等三种设施的优势。如果受端负荷白天需要供暖、晚上不需要或者间断性需要供暖,实际负荷由系统中的热泵制热部分和蓄能部分共同承担。通过蓄能和机组优化协调控制,可以减少整个系统的电力增容容量,从而减少投资,提高了寒冷条件下空气源热泵效率低下,实现了低电价时段电价的充分利用。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附图说明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和技术构思。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管路连接示意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常规工作模式下的工作管路链路或热能实际循环链路示意图。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低温防冻工作模式下的工作管路链路或热能实际循环链路示意图。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在空气源热泵和蓄能设施联合供暖运行模式下的工作管路链路或热能实际循环链路示意图。说明:在图2-4中,实线表示工作状态下实际运行的管线,虚线表示工作状态下没有运行的管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蓄能单元(9)以及末端设备(12),/n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所述末端设备(12)通过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依次串联连接,所述蓄能单元(9)并联连接至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与所述末端设备(12)的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之间,/n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与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之间的供水管路上设置有缓冲单元(2),/n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与所述末端设备(12)之间配置有旁通供水管路(I)、旁通回水管路(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蓄能单元(9)以及末端设备(12),
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所述末端设备(12)通过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依次串联连接,所述蓄能单元(9)并联连接至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与所述末端设备(12)的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与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之间的供水管路上设置有缓冲单元(2),
所述第一介质源热力单元(1)与所述末端设备(12)之间配置有旁通供水管路(I)、旁通回水管路(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泵(3)、第二泵(6)以及第三泵(11),
其中,所述第一泵(3)设置于与所述缓冲单元(2)相连接的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的供水管路上;所述第二泵(6)设置于与所述末端设备(12)相连接的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的回水管路上;所述第三泵(11)设置于与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相连接的所述末端设备(12)的供水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阀门,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和所述末端设备(12)之间的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类热力单元蓄能互联系统,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蓄能单元(9)相连接的所述第二介质源热力单元(5)的出水管路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平席东生白天亮
申请(专利权)人:清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