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304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测量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包括全站仪本体和支撑脚架,所述支撑脚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活动端与所述全站仪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有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和第三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和第三支撑脚分别与所述支撑板下表面的边缘铰接,所述第一支撑脚远离所述支撑板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铰接,所述第二支撑脚远离所述支撑板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测量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测距仪(ElectronicTotalStation),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广泛用于地上大型建筑和地下隧道施工等精密工程测量或变形监测领域。在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连接结构固定全站仪,以满足全站仪的连接、固定和调节作用。在现有技术中,全站仪连接结构虽然具有固定的作用,但是连接结构的稳定性较差,并且只能适用于平整的底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用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包括全站仪本体和支撑脚架,所述支撑脚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活动端与所述全站仪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有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和第三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和第三支撑脚分别与所述支撑板下表面的边缘铰接,所述第一支撑脚远离所述支撑板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铰接,所述第二支撑脚远离所述支撑板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脚远离所述支撑板边缘的一侧设有伸缩杆,伸缩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三支撑脚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伸缩杆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两个连接柱所在平面与所述支撑板所在平面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和第三支撑脚远离所述支撑板边缘的一侧均设有凹槽,凹槽的两侧壁均设有通槽,通槽包括两个,两个通槽正对设置,两个通槽内穿设有滑动柱,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伸缩杆的顶端均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伸缩杆均通过通孔与滑动柱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通槽靠近所述支撑板边缘的一侧为锯齿状。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柱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通槽的外侧,所述滑动柱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和第三支撑脚之间的夹角均为120度。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的活动端与全站仪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便于通过转轴的转动带动全站仪本体转动,便于调节全站仪本体的测试角度;通过在第一支撑脚的内侧面设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脚的内侧面设有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脚的内侧面设有伸缩杆,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伸缩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当需要固定时,首先,为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以及第三支撑脚找到合适的位置,调节第一支撑杆与第一支撑脚的角度,第二支撑杆和第二支撑脚的角度,将第一支撑杆底部的两个连接柱和第二支撑杆底部的两个连接柱交叉连接,然后,调节伸缩杆的角度并拉长伸缩杆,使伸缩杆底部的两个连接柱分别与另外的连接柱交叉连接,形成交叉点,各个连接柱的底端与地面接触,交叉点一旦形成均可高度上、左右方向上限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以及伸缩杆之间的位置移动,全站仪本体的重心、三个支撑脚的中心以及交叉点位于同一轴心线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以及伸缩杆的交叉点可根据地势的高低而改变,具有适用性强的特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1-支撑脚架;2-全站仪本体;11-支撑板;12-转轴;111-第一支撑脚;112-第二支撑脚;113-第三支撑脚;1111-第一支撑杆;1112-凹槽;1121-第二支撑杆;1131-伸缩杆;11111-连接柱;11121-通槽;111211-滑动柱;1112111-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包括全站仪本体2和支撑脚架1,支撑脚架1包括支撑板11,支撑板1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转轴12,转轴12的活动端与全站仪本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板11的底部设有第一支撑脚111、第二支撑脚112和第三支撑脚113,第一支撑脚111、第二支撑脚112和第三支撑脚113分别与支撑板11下表面的边缘铰接,第一支撑脚111远离支撑板11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杆1111,第一支撑杆1111的顶端与第一支撑脚111铰接,第二支撑脚112远离支撑板11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杆1121,第二支撑杆1121的顶端与第二支撑脚112铰接,第三支撑脚113远离支撑板11边缘的一侧设有伸缩杆1131,伸缩杆1131的顶端与第三支撑脚113铰接,第一支撑杆1111、第二支撑杆1121和伸缩杆1131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11111,两个连接柱11111所在平面与支撑板11所在平面垂直,第一支撑杆1111底部的两个连接柱11111、第二连接柱11111底部的两个连接柱11111以及伸缩杆1131底部的两个连接柱11111之间的距离均为连接柱11111直径的两倍。在实际使用中,通过在支撑板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轴12,转轴12的活动端与全站仪本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便于通过转轴12的转动带动全站仪本体2转动,便于调节全站仪本体2的测量角度;通过在第一支撑脚111的内侧面设有第一支撑杆1111、第二支撑脚112的内侧面设有第二支撑杆1121,第三支撑脚113的内侧面设有伸缩杆1131,第一支撑杆1111、第二支撑杆1121和伸缩杆113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11111,当需要固定时,首先,为第一支撑脚111、第二支撑脚112以及第三支撑脚113找到合适的位置,调节第一支撑杆1111与第一支撑脚111的角度,第二支撑杆1121与第二支撑脚112的角度,将第一支撑杆1111底部的两个连接柱11111和第二支撑杆1121底部的两个连接柱11111交叉连接,然后,调节伸缩杆1131的角度并拉长伸缩杆1131,使伸缩杆1131底部的两个连接柱11111分别与另外的连接柱11111交叉连接,形成交叉点,各个连接柱11111的底端与地面接触,交叉点一旦形成均可高度上、左右方向上限制第一支撑杆1111、第二支撑杆1121以及伸缩杆1131之间的位置移动,全站仪本体2的重心、三个支撑脚的中心以及交叉点位于同一轴心线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支撑杆1111、第二支撑杆1121以及伸缩杆1131的交叉点可根据地势的高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包括全站仪本体(2)和支撑脚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架(1)包括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1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活动端与所述全站仪本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n所述支撑板(11)的底部设有第一支撑脚(111)、第二支撑脚(112)和第三支撑脚(113),所述第一支撑脚(111)、第二支撑脚(112)和第三支撑脚(113)分别与所述支撑板(11)下表面的边缘铰接,所述第一支撑脚(111)远离所述支撑板(11)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杆(1111),第一支撑杆(111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111)铰接,所述第二支撑脚(112)远离所述支撑板(11)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杆(1121),第二支撑杆(1121)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112)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脚(113)远离所述支撑板(11)边缘的一侧设有伸缩杆(1131),伸缩杆(1131)的顶端与所述第三支撑脚(113)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111)、第二支撑杆(1121)和伸缩杆(1131)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11111),两个连接柱(11111)所在平面与所述支撑板(11)所在平面垂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站仪的连接结构,包括全站仪本体(2)和支撑脚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架(1)包括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1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活动端与所述全站仪本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板(11)的底部设有第一支撑脚(111)、第二支撑脚(112)和第三支撑脚(113),所述第一支撑脚(111)、第二支撑脚(112)和第三支撑脚(113)分别与所述支撑板(11)下表面的边缘铰接,所述第一支撑脚(111)远离所述支撑板(11)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杆(1111),第一支撑杆(111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111)铰接,所述第二支撑脚(112)远离所述支撑板(11)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杆(1121),第二支撑杆(1121)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112)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脚(113)远离所述支撑板(11)边缘的一侧设有伸缩杆(1131),伸缩杆(1131)的顶端与所述第三支撑脚(113)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111)、第二支撑杆(1121)和伸缩杆(1131)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11111),两个连接柱(11111)所在平面与所述支撑板(11)所在平面垂直。


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桂会宋洒李正张合亮王刚宋亚丽韩媛媛王鹏窦世坤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大曾勘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