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404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包括把手、锚杆和锚尖,所述把手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锚杆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垫板,所述锚尖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卡合板。该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设置有支撑装置,包括定位板、抗剪墩、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杆、转盘、第一轴承、挤压板,挤压板的横截面为弧形,组装完成后,将锚杆插入到定位板内,然后通过转盘旋转第三螺纹杆,第三螺纹杆在第三螺纹孔内旋转的同时向内移动使挤压板向内移动,由于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杆、转盘、第一轴承和挤压板在定位板上呈阵列分布有四组,同时旋转,对锚杆进行定位,防止锚杆从孔洞中心偏移,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同时提高锚杆的定位速度,实现锚杆的快速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锚杆
,具体为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在工程基础施工中,山地地形基础通常采用岩石嵌固、岩石锚杆基础等。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大跨越高塔越来越多,岩石锚杆基础因抗拔性能高,使用越来越广泛。该基型适用于中等风化以上的整体性好的硬质岩。该基础型式是在岩石中直接钻孔、插入锚杆,然后灌浆,使锚杆与岩石紧密粘结,充分利用了岩石的强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基础混凝土和钢材量。但混凝土凝结需要一定时间,在凝结前,锚杆必须保持在钻孔中心且不移动,才能达到锚杆、混凝土、岩石粘结抗拔的效果。传统的锚杆固定工艺采用三角形木质楔块,当锚杆放入孔洞后,从两侧放入楔块,卡在孔洞上方,混凝土从两侧灌入,实现固定锚杆的目的。但实际施工中,楔块非常容易产生两侧受力不均,导致锚杆从孔洞中心偏移的情况发生,可靠性不强,而且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容易碰撞、弄翻,稳定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锚杆固定工艺采用三角形木质楔块,当锚杆放入孔洞后,从两侧放入楔块,卡在孔洞上方,混凝土从两侧灌入,实现固定锚杆的目的。但实际施工中,楔块非常容易产生两侧受力不均,导致锚杆从孔洞中心偏移的情况发生,可靠性不强,而且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容易碰撞、弄翻,稳定性不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包括把手、锚杆和锚尖,所述把手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的下方开设有放置腔,其中,所述锚杆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垫板,所述垫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锚杆的侧面活动连接有支撑装置,所述锚杆的下方开设有卡合槽,所述卡合槽内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锚尖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卡合板,所述卡合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活动连接T形杆,所述T形杆的末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活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锚尖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紧固装置。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定位板、抗剪墩、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杆、转盘、第一轴承、挤压板,所述定位板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抗剪墩,所述定位板内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内活动连接有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三螺纹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第三螺纹杆的末端固定连接在第一轴承内,所述第一轴承固定连接在挤压板背面上。优选的,所述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杆、转盘、第一轴承和挤压板在定位板上呈阵列分布有四组,且挤压板的横截面为弧形。优选的,所述卡合槽与卡合板的横截面面均为T形,且卡合槽内开设的第一通孔与卡合板上开设的第二通孔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优选的,所述紧固装置,包括固定板、转轴、第二轴承、旋转板、弹簧,所述锚尖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末端内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末端固定连接在第二轴承内,所述第二轴承固定连接在旋转板上,所述旋转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末端固定连接在锚尖的侧面上。优选的,所述固定板、转轴、第二轴承、旋转板和弹簧在锚尖上对称设置有两组,且弹簧的长度大于固定板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1.设置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杆、第一通孔、卡合板、第二通孔、T形杆、第二螺纹孔和第二螺纹杆,首先通过把手上的第一螺纹孔与锚杆上的第一螺纹杆对接,然后,旋转把手直到第一螺纹杆完全进入第一螺纹孔中,然后,通过锚尖上的卡合板与锚杆上所开设的卡合槽对接,由于卡合槽与卡合板的横截面面均为T形,所以不易晃动,然后,由于卡合槽内开设的第一通孔与卡合板上开设的第二通孔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以T形杆能够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然后将第二螺纹杆旋进第二螺纹孔中,整体便于组装携带,且当锚尖受损严重时,便于更换;2.设置有支撑装置,包括定位板、抗剪墩、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杆、转盘、第一轴承、挤压板,挤压板的横截面为弧形,组装完成后,将锚杆插入到定位板内,然后通过转盘旋转第三螺纹杆,第三螺纹杆在第三螺纹孔内旋转的同时向内移动使挤压板向内移动,由于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杆、转盘、第一轴承和挤压板在定位板上呈阵列分布有四组,同时旋转,对锚杆进行定位,防止锚杆从孔洞中心偏移,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同时提高锚杆的定位速度,实现锚杆的快速定位;3.设置有紧固装置,包括固定板、转轴、第二轴承、旋转板、弹簧,且固定板、转轴、第二轴承、旋转板和弹簧在锚尖上对称设置有两组,当锚尖插入孔洞时,由于弹簧的长度大于固定板的长度,所以弹簧处于收缩的状态,然后当锚尖完全插入孔洞时,弹簧对旋转板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使旋转板一直紧贴孔洞内侧壁,对锚尖进行固定,防止在混凝土灌注过程该装置倾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紧固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把手;2、第一螺纹孔;3、放置腔;4、锚杆;5、垫板;6、第一螺纹杆;7、支撑装置;701、定位板;702、抗剪墩;703、第三螺纹孔;704、第三螺纹杆;705、转盘;706、第一轴承;707、挤压板;8、卡合槽;9、第一通孔;10、锚尖;11、卡合板;12、第二通孔;13、T形杆;14、第二螺纹孔;15、第二螺纹杆;16、紧固装置;1601、固定板;1602、转轴;1603、第二轴承;1604、旋转板;1605、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包括把手1、第一螺纹孔2、放置腔3、锚杆4、垫板5、第一螺纹杆6、支撑装置7、卡合槽8、第一通孔9、锚尖10、卡合板11、第二通孔12、T形杆13、第二螺纹孔14、第二螺纹杆15和紧固装置16,所述把手1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所述第一螺纹孔2的下方开设有放置腔3,其中,所述锚杆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垫板5,所述垫板5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6,所述锚杆4的侧面活动连接有支撑装置7,所述支撑装置7,包括定位板701、抗剪墩702、第三螺纹孔703、第三螺纹杆704、转盘705、第一轴承706、挤压板707,所述定位板70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抗剪墩702,所述定位板701内开设有第三螺纹孔703,所述第三螺纹孔703内活动连接有第三螺纹杆704,所述第三螺纹杆70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705,所述第三螺纹杆704的末端固定连接在第一轴承706内,所述第一轴承706固定连接在挤压板707背面上,所述第三螺纹孔703、第三螺纹杆704、转盘705、第一轴承706和挤压板707在定位板701上呈阵列分布有四组,且挤压板70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包括把手(1)、锚杆(4)和锚尖(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所述第一螺纹孔(2)的下方开设有放置腔(3),其中,/n所述锚杆(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垫板(5),所述垫板(5)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6),所述锚杆(4)的侧面活动连接有支撑装置(7),所述锚杆(4)的下方开设有卡合槽(8),所述卡合槽(8)内开设有第一通孔(9),所述锚尖(10)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卡合板(11),所述卡合板(1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内活动连接T形杆(13),所述T形杆(13)的末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4),所述第二螺纹孔(14)内活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5),所述锚尖(10)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紧固装置(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包括把手(1)、锚杆(4)和锚尖(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所述第一螺纹孔(2)的下方开设有放置腔(3),其中,
所述锚杆(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垫板(5),所述垫板(5)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6),所述锚杆(4)的侧面活动连接有支撑装置(7),所述锚杆(4)的下方开设有卡合槽(8),所述卡合槽(8)内开设有第一通孔(9),所述锚尖(10)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卡合板(11),所述卡合板(1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内活动连接T形杆(13),所述T形杆(13)的末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4),所述第二螺纹孔(14)内活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5),所述锚尖(10)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紧固装置(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锚杆快速准确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7),包括定位板(701)、抗剪墩(702)、第三螺纹孔(703)、第三螺纹杆(704)、转盘(705)、第一轴承(706)、挤压板(707),所述定位板(70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抗剪墩(702),所述定位板(701)内开设有第三螺纹孔(703),所述第三螺纹孔(703)内活动连接有第三螺纹杆(704),所述第三螺纹杆(70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705),所述第三螺纹杆(704)的末端固定连接在第一轴承(706)内,所述第一轴承(706)固定连接在挤压板(707)背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世祥张强管洪博王晓丹孙伟青尚一非耿林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地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