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218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轴杆、第一桨式搅拌器、套管、扭力传感器和第二桨式搅拌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采用了双桨式搅拌器结构,实现了双轴向提流混合模式,在两个提流循环交界处产生强烈的湍动式混合,轴向上的循环分散效果显著提升,再经过径向上的循环,双循环模式的提流效果远超过单循环模式,消除了径向和轴向上的分子量差异;扭力传感器与第一桨式搅拌器连接,才传动过程中可实时获得反应液的搅拌阻力,通过预设扭矩的设定开启第二桨式搅拌器或增加第一桨式搅拌器、第二桨式搅拌器的转速,根据扭矩的数值可精确的把控增强搅拌的时间点,避免了搅拌增强时间点的滞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
本技术涉及搅拌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
技术介绍
在聚氨酯的合成过程中,随着分子量的逐渐增大,最终都会表现到粘度和传热的变化的。聚合过程中,分子量会逐渐增加,粘度的增大,出现粘度的分布不均的情况,尤其是加入扩链剂后,会产生局部的分子量骤升,在轴向和径向上均产生分子量的差异。现有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加速搅拌的方式增加釜内的湍动程度。但现有技术中只能根据经验来把握该切入点,以此切入点作为加速搅拌的开始时间点,但根据经验把控时导致误差较大,若产生切入点滞后则仍然使得产品的分子量不均一,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即使使用现有的搅拌组件进行加速搅拌,因为粘度剧增,也难以实现较好的分散效果,使得扩链剂传质不均的同时造成产品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采用了双桨式搅拌器结构,实现了双轴向提流混合模式,在两个提流循环交界处产生强烈的湍动式混合,轴向上的循环分散效果显著提升,再经过径向上的循环,双循环模式的提流效果远超过单循环模式,消除了径向和轴向上的分子量差异。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中聚合釜用搅拌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轴杆、第一桨式搅拌器、套管、扭力传感器和第二桨式搅拌器。第一伺服电机固定于聚合釜的顶部;第二伺服电机固定于聚合釜的顶部且位于第一伺服电机的一侧;轴杆其上端与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桨式搅拌器在轴杆的带动下进行水平转动;套管活动套设与所述的轴杆上,套管上端与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扭力传感器其一端与轴杆连接,实时获取轴杆上的扭力负载;第二桨式搅拌器与所述的扭力传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桨式搅拌器产生与第一桨式搅拌器相反方向的釜内循环流;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桨式搅拌器和第二桨式搅拌器均为斜桨式搅拌器。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桨式搅拌器的叶片与第二桨式搅拌器的叶片呈镜像对称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扭力传感器上均设有无线信号接收/发生器。进一步地,还包括微处理器,所述的微处理器分别与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和扭力传感器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轴杆的长度大于套管的长度,轴杆的上端和下端均伸出于套管外部。进一步地,所述的扭力传感器上端通过第一连接法兰与轴杆的下端连接;所述的扭力传感器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法兰与第一桨式搅拌器中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套管上端与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上均设有固定板,通过固定板固定于反应釜封头上。进一步地,所述的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中采用了双桨式搅拌器结构,实现了双轴向提流混合模式,在两个提流循环交界处产生强烈的湍动式混合,轴向上的循环分散效果显著提升,再经过径向上的循环,双循环模式的提流效果远超过单循环模式,消除了径向和轴向上的分子量差异。2)本技术中采用扭力传感器与第一桨式搅拌器连接,才传动过程中可实时获得反应液的搅拌阻力,通过预设扭矩的设定开启第二桨式搅拌器或增加第一桨式搅拌器、第二桨式搅拌器的转速,根据扭矩的数值可精确的把控增强搅拌的时间点,避免了搅拌增强时间点的滞后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聚合釜用搅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搅拌器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链条传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循环流的机理示意图。图中:1、第一伺服电机,2、第二伺服电机,3、轴杆,4、第一桨式搅拌器,5、套管,6、第二桨式搅拌器,7、扭力传感器,8、固定板,9、链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本技术中聚合釜用搅拌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1、第二伺服电机2、轴杆3、第一桨式搅拌器4、套管5、扭力传感器7和第二桨式搅拌器6,参见图1。第一伺服电机1固定于聚合釜的顶部,第二伺服电机2固定于聚合釜的顶部且位于第一伺服电机1的一侧,轴杆3其上端与第一伺服电机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桨式搅拌器4在轴杆3的带动下进行水平转动。套管5活动套设与所述的轴杆3上,套管5上端与第二伺服电机2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套管5上端与第二伺服电机2的输出轴通过链条9传动连接,参见图3。轴杆3的长度大于套管5的长度,轴杆3的上端和下端均伸出于套管5外部。扭力传感器7其一端与轴杆3连接,实时获取轴杆3上的扭力负载。扭力传感器7上端通过第一连接法兰与轴杆3的下端连接。扭力传感器7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法兰与第一桨式搅拌器4中部连接。第二桨式搅拌器6,与所述的扭力传感器7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桨式搅拌器6产生与第一桨式搅拌器4相反方向的釜内循环流。第一桨式搅拌器4和第二桨式搅拌器6均为斜桨式搅拌器。第一桨式搅拌器4的叶片与第二桨式搅拌器6的叶片呈镜像对称结构,参见图2。采用扭力传感器7与第一桨式搅拌器4连接,才传动过程中可实时获得反应液的搅拌阻力,通过预设扭矩的设定开启第二桨式搅拌器6或增加第一桨式搅拌器4、第二桨式搅拌器6的转速,根据扭矩的数值可精确的把控增强搅拌的时间点,避免了搅拌增强切入时间点的滞后性。第一伺服电机1和第二伺服电机2上均设有无线信号接收/发生器。微处理器分别与第一伺服电机1、第二伺服电机2和扭力传感器7电连接。微处理器选用ARM处理器。第一伺服电机1和第二伺服电机2上均设有固定板8,通过固定板8固定于反应釜封头上。具体运行时,未达到预设的扭力阈值时,第一伺服电机1通过轴杆3带动第一桨式搅拌器4转动,第二伺服电机2不启动或低速转动。之后随着分子量的增加扭力传感器7获取的扭力值达到预设的阈值,微处理器向第二伺服电机2发出指令,开启第二伺服电机2或增加其转速,实现了双轴向提流混合模式,在两个提流循环交界处产生强烈的湍动式混合,参见图4,轴向上的循环分散效果显著提升,再经过径向上的循环,双循环模式的提流效果远超过单循环模式,消除了径向和轴向上的分子量差异。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揭示,不脱离本技术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伺服电机(1),固定于聚合釜的顶部;/n第二伺服电机(2),固定于聚合釜的顶部且位于第一伺服电机(1)的一侧;/n轴杆(3),其上端与第一伺服电机(1)的输出端连接;/n第一桨式搅拌器(4),在轴杆(3)的带动下进行水平转动;/n套管(5),活动套设与所述的轴杆(3)上,套管(5)上端与第二伺服电机(2)的输出轴传动连接;/n扭力传感器(7),其一端与轴杆(3)连接,实时获取轴杆(3)上的扭力负载;/n第二桨式搅拌器(6),与所述的扭力传感器(7)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桨式搅拌器(6)产生与第一桨式搅拌器(4)相反方向的釜内循环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伺服电机(1),固定于聚合釜的顶部;
第二伺服电机(2),固定于聚合釜的顶部且位于第一伺服电机(1)的一侧;
轴杆(3),其上端与第一伺服电机(1)的输出端连接;
第一桨式搅拌器(4),在轴杆(3)的带动下进行水平转动;
套管(5),活动套设与所述的轴杆(3)上,套管(5)上端与第二伺服电机(2)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扭力传感器(7),其一端与轴杆(3)连接,实时获取轴杆(3)上的扭力负载;
第二桨式搅拌器(6),与所述的扭力传感器(7)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桨式搅拌器(6)产生与第一桨式搅拌器(4)相反方向的釜内循环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桨式搅拌器(4)和第二桨式搅拌器(6)均为斜桨式搅拌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桨式搅拌器(4)的叶片与第二桨式搅拌器(6)的叶片呈镜像对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合釜用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伺服电机(1)、第二伺服电机(2)、扭力传感器(7)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洛阳杨永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飞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