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电极接合体及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28246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11:10
一种膜电极接合体,具备:具有第1面和与第1面相对的第2面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与第1面接合的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以及与第2面接合的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和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均包含催化剂物质、负载催化剂物质的导电性载体、高分子电解质以及纤维状物质。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厚度大于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膜电极接合体及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膜电极接合体以及具备膜电极接合体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技术介绍
燃料电池通过氢与氧的化学反应来产生电流,即进行发电。与常规的发电方式相比,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低环境负荷和低噪音,作为清洁能源而受到关注。特别地,能够在室温附近使用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被认为有望应用于车载用电源、家庭用固定电源等。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通常具有通过层叠多个单电池而成的结构。单电池具有通过由2个隔板夹着1个膜电极接合体而成的结构。膜电极接合体具备高分子电解质膜、供给燃料气体的燃料电极(阳极)和供给氧化剂的氧电极(阴极)。燃料电极接合到高分子电解质膜中的第1面上,氧电极接合到与第1面相反的第2面上。隔板具有气体流路和冷却水流路。燃料电极和氧电极均具备电极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在每个电极中,电极催化剂层与高分子电解质膜接触。电极催化剂层包含铂系贵金属等催化剂物质、导电性载体和高分子电解质。气体扩散层同时具备透气性和导电性。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通过以下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电流。首先,在燃料电极的电极催化剂层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膜电极接合体,具备:/n具有第1面和与所述第1面相对的第2面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n与所述第1面接合的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以及/n与所述第2面接合的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n所述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和所述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均包含催化剂物质、负载所述催化剂物质的导电性载体、高分子电解质以及纤维状物质,/n所述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厚度大于所述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29 JP 2018-0651961.一种膜电极接合体,具备:
具有第1面和与所述第1面相对的第2面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
与所述第1面接合的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以及
与所述第2面接合的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
所述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和所述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均包含催化剂物质、负载所述催化剂物质的导电性载体、高分子电解质以及纤维状物质,
所述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厚度大于所述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电极接合体,其中,所述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所述厚度为5μm以上35μ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膜电极接合体,其中,所述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所述厚度相对于所述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所述厚度之比为1.1以上3.5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电极接合体,其中,所述阳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由单层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电极接合体,其中,所述纤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松绫子
申请(专利权)人: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