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充电锂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2533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11:01
公开了一种可再充电锂电池,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负极,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和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的负极功能层;正极,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电解质溶液,其中,负极功能层包括片状聚乙烯颗粒,电解质溶液包括锂盐和非水有机溶剂,非水有机溶剂包括约60体积%至约80体积%的丙酸酯类溶剂和约20体积%至约40体积%的碳酸酯类溶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再充电锂电池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5月3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9-0052568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本公开涉及一种可再充电锂电池。
技术介绍
诸如蜂窝电话、笔记本计算机、智能电话等的便携式信息装置或者电动汽车已经使用具有高能量密度且易于携带的可再充电锂电池作为驱动电源。另外,最近已经积极地进行了通过利用高能量密度特性将可再充电锂电池用作用于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的电源或者电力储存器的研究。这种可再充电锂电池的主要研究任务之一是改善可再充电电池的安全性。例如,如果可再充电锂电池由于内部短路、过充电和过放电等而放热并发生电解质分解反应和热失控现象,则电池内部的内部压力可能会快速升高从而引起电池爆炸。其中,当可再充电锂电池的内部短路发生时,由于存储在每个电极中的高电能在短路的正极和负极中传导,所以存在爆炸的高风险。除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损坏之外,爆炸还可能会对用户造成致命的伤害。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能够改善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稳定性的技术。>专利技术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再充电锂电池,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n负极,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和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的负极功能层;/n正极,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n电解质溶液,/n其中,负极功能层包括片状聚乙烯颗粒,/n电解质溶液包括锂盐和非水有机溶剂,并且/n非水有机溶剂包括60体积%至80体积%的丙酸酯类溶剂和20体积%至40体积%的碳酸酯类溶剂。/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03 KR 10-2019-00525681.一种可再充电锂电池,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
负极,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和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的负极功能层;
正极,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
电解质溶液,
其中,负极功能层包括片状聚乙烯颗粒,
电解质溶液包括锂盐和非水有机溶剂,并且
非水有机溶剂包括60体积%至80体积%的丙酸酯类溶剂和20体积%至40体积%的碳酸酯类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丙酸酯类溶剂包括选自于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和丙酸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碳酸酯类溶剂包括选自于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氟代亚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丙酯和碳酸甲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
电解质溶液还包括添加剂,并且
基于电解质溶液的总量,以3wt%至20wt%的量包括添加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片状聚乙烯颗粒具有1μm至8μm的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片状聚乙烯颗粒的长轴长度和短轴长度之比为1至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片状聚乙烯颗粒具有0.2μm至4μm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负极功能层还包括无机颗粒和粘合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片状聚乙烯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总量与粘合剂的量之比为80:20至99:1的重量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以95:5至10:90的重量比包括片状聚乙烯颗粒和无机颗粒。


11.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在焕金基俊刘喜恩尹延曦李圭曙李东明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