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倍光学系统及光学设备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5年8月28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5/004375、国家申请号为201580055193.3、专利技术名称为“变倍光学系统及光学设备”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在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于构成对焦组的透镜个数多,因此容易导致大型化,并且,存在进行对焦时像倍率的变化大的课题。以往,提出有抑制对焦时的像倍率变化并且具备手抖校正机构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于作为对焦组使用像面附近的透镜,因此虽然能够减少对焦时的像倍率变化,但是移动量增大而容易导致大型化,并且,由于通过直径较大且由多个透镜构成的3组整体来进行像抖动校正,因此存在防抖透镜组变大变重的课题。以前,提出有通过透镜的构成个数较多的第2透镜组进行对焦的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n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前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透镜组及后侧透镜组,/n所述前侧透镜组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且具有负透镜组,/n所述中间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透镜组,/n所述后侧透镜组由1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n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前侧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n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829 JP 2014-175724;20140829 JP 2014-175725;20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前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透镜组及后侧透镜组,
所述前侧透镜组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且具有负透镜组,
所述中间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透镜组,
所述后侧透镜组由1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
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前侧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中间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430<|fF/fRF|<10.000
0.420<(-fXn)/fXR<2.000
0.010<fF/fW<8.000
32.000≤Wω
其中,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fXn:所述前侧透镜组所具有的负透镜组中的光焦度的绝对值最大的透镜组的焦距,
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前侧透镜组、所述中间透镜组及所述后侧透镜组移动,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扩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中间透镜组移动,
所述后侧透镜组由两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
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中间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扩大,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170<|fF/fRF|<10.000
0.010<(DMRT-DMRW)/fF<1.000
32.000≤Wω
Tω≤20.000
其中,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DMR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
DMR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
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
Tω:远焦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像侧具有防抖透镜组,该防抖透镜组构成为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500<fV/fRF<0.645
其中,
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像侧具有防抖透镜组,该防抖透镜组构成为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150<DVW/fV<1.000
32.000≤Wω
其中,
DV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透镜组与其紧后方的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
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像侧具有防抖透镜组,该防抖透镜组构成为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
所述后侧透镜组由两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01<DXRFT/fF<1.500
Tω≤20.000
0.100<DGXR/fXR<1.500
其中,
DXR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与所述对焦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Tω:远焦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
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01<(DMRT-DMRW)/fF<1.000
32.000≤Wω
Tω≤20.000
其中,
DMR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
DMR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
Tω:远焦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3、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0<fF/fRF<10.000
0.010<fF/fXR<10.000
0.100<DGXR/fXR<1.500
其中,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3、9、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具有孔径光阑及该孔径光阑的像侧紧后方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透镜。
12.根据权利要求1、3、9~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随着从广角端状态趋向中间焦距状态而扩大且随着从中间焦距状态趋向远焦端状态而缩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0<fRF/fRF2<10.000
0.100<DGXR/fXR<1.500
其中,
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fRF2: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从物体侧起第二个透镜组的焦距,
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DVW/fV<1.000
32.000≤Wω
0.010<fF/fXR<10.000
其中,
DV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透镜组与其紧后方的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
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15.根据权利要求1、5、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fXn)/fXR<1.000
0.100<DGXR/fXR<1.500
其中,
fXn:所述前侧透镜组所具有的负透镜组中的光焦度的绝对值最大的透镜组的焦距,
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fF/fW<8.000
其中,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6或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500<fV/fRF<0.645
0.010<fF/fXR<10.000
0.100<DGXR/fXR<1.500
其中,
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90<DXnW/ZD1<5.000
其中,
DXn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前侧透镜组所具有的负透镜组中的光焦度的绝对值最大的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组间隔,
ZD1:从广角端状态变倍到远焦端状态时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00<fF/fV<20.000
其中,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20.根据权利要求7或19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5.000<fV/fRF<10.000
其中,
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21.根据权利要求7、19、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DVW/fV<1.000
32.000≤Wω
0.010<fF/fXR<10.000
0.100<DGXR/fXR<1.500
其中,
DV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透镜组与其紧后方的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
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
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