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5510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涉及电加热器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加热器加热不均匀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加热腔,加热腔的一端通过风管连接有电加热单元,加热腔的另一端通过风管连接有第一风机,第一风机通过风管与电加热单元连通,加热腔内靠近电加热单元的一端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热风控制单元,加热腔内还设有与隔板垂直设置且呈网状的置物板,置物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导风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导风板将进风口内进入的热风导向待加热物品的两侧,使得待加热物品加热均匀,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控制加热腔内温度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
本技术涉及电加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
技术介绍
加热器是指利用电能达到加热效果的电器。它体积小,加热功率高,使用十分广泛,寿命长,可靠性高。加热器原理的核心的是能量转换,最广泛的就是电能转换成热能。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9230023U”公开一种热风循环油脂加热器,包括通风机构、热风循环机构和加热机构,所述热风循环机构安装在加热机构左右两侧,所述通风机构安装在加热机构右侧,所述通风机构包括鼓风机、进风口、鼓风机底座、鼓风机通风管,所述热风循环机构包括空气加热器、第一风管、进风管、第二风管、支撑杆,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加热箱、加热板、转轴、暖气片、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加热板支柱、防滑垫、挡风板;本装置通过在加热机构两侧设置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形成一种热风循环系统,给加热箱营造一种热空气氛围,有效避免了热量的散失,缩短加热时间,提高加热效率。但是,该装置采用电加热板加热,使得靠近电加热板的一面升温较快,从而造成物体加热不均匀,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包括加热腔,加热腔的一端通过风管连接有用于对进入加热腔内的气体加热的电加热单元,加热腔的另一端通过风管连接有用于驱动加热腔内气体循环的第一风机,第一风机通过风管与电加热单元连通,加热腔内靠近电加热单元的一端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用于控制气体流量的热风控制单元,加热腔内还设有与隔板垂直设置且呈网状的置物板,置物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用于将从进风口内进入的热风导向置物板的导风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加热器加热不均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包括加热腔,加热腔的一端通过风管连接有用于对进入加热腔内的气体加热的电加热单元,加热腔的另一端通过风管连接有用于驱动加热腔内气体循环的第一风机,第一风机通过风管与电加热单元连通,加热腔内靠近电加热单元的一端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用于控制气体流量的热风控制单元,加热腔内还设有与隔板垂直设置且呈网状的置物板,置物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用于将从进风口内进入的热风导向置物板的导风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导风板为平板,第一导风板上设有长方形的第一通风口,;第二导风板为具有一个折弯角度的弯板,第二导风板上设有第二通风孔,第二通风孔为长方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热风控制单元包括导热缸体、活塞组件和堵头,导热缸体固定连接在加热腔的内部,导热缸体固定连接在加热腔的内部,导热缸体为一端设有开口的筒状,活塞组件设在导热缸体内,活塞组件上的活塞杆伸出导热缸体且与堵头固定连接,活塞组件为锥形头,堵头设在进风口内;进风口为锥形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导热缸体内设有气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电加热单元气体进入的一端连接的风管还连通有第二风机。综上所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导风板将进风口内进入的热风导向待加热物品的两侧,使得待加热物品加热均匀,同时本技术具有控制加热腔内温度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热风循环电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热风循环电加热器中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热风循环电加热器中第二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加热腔,11-隔板,12-进风口,13-置物板,14-第一导风板,15-第二导风板,2-电加热单元,3-风管,4-第一风机,5-第二风机,6-热风控制单元,61-导热缸体,62-活塞组件,63-气囊,64-堵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由图1~图2所示,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包括加热腔1,加热腔1的一端通过风管3连接有用于对进入加热腔1内的气体加热的电加热单元2,加热腔1的另一端通过风管3连接有用于驱动加热腔1内气体循环的第一风机4,第一风机4通过风管3与电加热单元2连通,加热腔1内靠近电加热单元2的一端设有隔板11,隔板11上设有进风口12,进风口12处设有用于控制气体流量的热风控制单元6,加热腔1内还设有与隔板11垂直设置且呈网状的置物板13,置物板13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用于将从进风口12内进入的热风导向置物板13的导风板;加热腔1与风管3连接的两端为喇叭口设置,使得加热腔1内无死角,从而使得加热腔1内空气能够顺畅流通;如图3所示,第一导风板14为平板,第一导风板14上设有长方形的第一通风口,使得流经第一导风板14的空气部分从通风口流走,部分被导向置物板13,第一导风板14固定连接到加热腔1的上下内壁上;如图4所示,第二导风板15为具有一个折弯角度的弯板,第二导风板15上设有第二通风孔,第二通风孔为长方形;电加热单元2内设有电加热丝,使得流经电加热单元2的气体被电加热丝加热,优选的,电加热单元2进风的一端设有除湿单元或过滤单元,所述除湿单元为干燥剂,干燥剂外侧设有无纺布,使得气体能够从干燥剂内流动,除湿单元用于对加热腔1内物体干燥;所述过滤单元为过滤网或活性炭,用于对吸收加热腔1内的气体的杂质;第一风机4为电动鼓风机,第一风机4在进风端和出风端两侧形成压力差,使得加热腔1、电加热单元2和第一风机4内的空气能够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循环流动;热风控制单元6包括导热缸体61、活塞组件62和堵头64,导热缸体61固定连接在加热腔1的内部,进风口12为锥形孔,导热缸体61固定连接在加热腔1的内部,导热缸体61为一端设有开口的筒状,活塞组件62设在导热缸体61内,活塞组件62上的活塞杆伸出导热缸体61且与堵头64固定连接,活塞组件62为锥形头,堵头64设在进风口12内,当导热缸体61内温度升高时,导热缸体61内的气体碰撞,活塞组件62伸出,活塞组件62带动堵头64移动,从而使得堵头64与进风口12之间的缝隙减小,进而减小进风量,从而控制加热腔1内的温度;优选的,导热缸体61内设有气囊63,气囊63内填充有气体,气囊63使得导热缸体61的密封性增强。实施例2由图1~图2所示,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包括加热腔1,加热腔1的一端通过风管3连接有用于对进入加热腔1内的气体加热的电加热单元2,加热腔1的另一端通过风管3连接有用于驱动加热腔1内气体循环的第一风机4,第一风机4通过风管3与电加热单元2连通,加热腔1内靠近电加热单元2的一端设有隔板11,隔板11上设有进风口12,进风口12处设有用于控制气体流量的热风控制单元6,加热腔1内还设有与隔板11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包括加热腔(1),加热腔(1)的一端通过风管(3)连接有用于对进入加热腔(1)内的气体加热的电加热单元(2),加热腔(1)的另一端通过风管(3)连接有用于驱动加热腔(1)内气体循环的第一风机(4),第一风机(4)通过风管(3)与电加热单元(2)连通,其特征在于,加热腔(1)内靠近电加热单元(2)的一端设有隔板(11),隔板(11)上设有进风口(12),进风口(12)处设有用于控制气体流量的热风控制单元(6),加热腔(1)内还设有与隔板(11)垂直设置且呈网状的置物板(13),置物板(13)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用于将从进风口(12)内进入的热风导向置物板(13)的导风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风循环电加热器,包括加热腔(1),加热腔(1)的一端通过风管(3)连接有用于对进入加热腔(1)内的气体加热的电加热单元(2),加热腔(1)的另一端通过风管(3)连接有用于驱动加热腔(1)内气体循环的第一风机(4),第一风机(4)通过风管(3)与电加热单元(2)连通,其特征在于,加热腔(1)内靠近电加热单元(2)的一端设有隔板(11),隔板(11)上设有进风口(12),进风口(12)处设有用于控制气体流量的热风控制单元(6),加热腔(1)内还设有与隔板(11)垂直设置且呈网状的置物板(13),置物板(13)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用于将从进风口(12)内进入的热风导向置物板(13)的导风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循环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导风板(14)为平板,第一导风板(14)上设有长方形的第一通风口,第二导风板(15)为具有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荣良周荣权周桂网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吾荣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