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万海专利>正文

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0511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包括燃烧器、回水箱、排气连通管、进水管和回水管,燃烧器上具有排气口,回水箱上具有进气口,排气连通管一端连接排气口,另一端连接进气口;回水箱上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且回水箱内具有一换热空间,换热空间内容置有若干换热管,若干换热管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排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燃烧器的排气口上连接一回水箱,通过利用燃烧器排气口排出烟气的余热加热进水口输入的水,通过将进水口输入的冷水预热之后再导入燃烧器,这样就能充分的利用燃烧器排放烟气的余热,同时也更好地净化了排气,由于导入锅炉里的水已经升温了,就可以减少燃烧器内原燃料的消耗,大大的节省了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
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
,具体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
技术介绍
燃气采暖热水炉,别称燃气壁挂炉,是依靠天然气加热内部循环水以对生活用水加热和供暖。其燃烧方式通常采用直排式,所以排出的烟气带有大量热量。如何充分回收利用这部分热量,提高燃气壁挂炉的热效率,是各制造厂商创新和宣传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包括燃烧器、回水箱、排气连通管、进水管和回水管,所述燃烧器上具有排气口,所述回水箱上具有进气口,所述排气连通管一端连接所述排气口,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气口;所述回水箱上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且所述回水箱内具有一换热空间,所述换热空间内容置有若干换热管,若干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进水口外接于所述回水箱上,并且与所述换热管连通,用于向所述回水箱内输送预加热水;所述回水管一端与所述排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燃烧器连接。优选地,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换热管流通截面积的长宽比为3:1至8:1之间。优选地,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换热管流通截面积的长宽比为4:1至6:1之间。优选地,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换热管流通截面积的长宽比为5:1。优选地,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为菱形。优选地,所述回水箱上还开设有烟气排气孔,所述烟气排气孔与所述进气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回水箱的两端部。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水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回水箱的两端部。优选地,所述回水箱上环形分布有若干进气口,所述排气连通管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为所述排气连通管相对而设的两端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若干连接端头,所述连接端头个数与所述进气口个数相匹配,且若干所述连接端头与若干所述进气口连通。优选地,所述若干进气口均匀的分布于所述回水箱的外壁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在燃烧器的排气口上连接一回水箱,通过利用燃烧器排气口排出烟气的余热加热进水口输入的水,通过将进水口输入的冷水预热之后再导入燃烧器,这样就能充分的利用燃烧器排放烟气的余热,同时也更好地净化了排气,由于导入锅炉里的水已经升温了,就可以减少燃烧器内原燃料的消耗,大大的节省了能源。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节能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矩形换热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矩形换热管分布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菱形换热管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菱形换热管分布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0-燃烧器,11-排气连通管,111-排气口,12-烟气排气孔,101-燃气进气管,102-热水排水管,103-回水管,20-回水箱,2000-进气口,202-换热空间,201-换热管,2002-排水口,2001-进水口,30-进水管,203-菱形换热管,204-矩形换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包括燃烧器10、回水箱20、排气连通管11、进水管30和回水管103,所述燃烧器10上具有排气口111,所述回水箱20上具有进气口2000,所述排气连通管11一端连接所述排气口111,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气口2000;所述回水箱20上设置有进水口2001和排水口2002,且所述回水箱20内具有一换热空间202,所述换热空间202内容置有若干换热管201,若干所述换热管201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200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水口2002连通;所述进水口2001与所述排水口2002分别设置于所述回水箱20的两端部。其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与传统用于增强换热性能的换热管201所不同的是,传统换热管201通常为圆管,并且在该换热管201的外壁上胀接有翅片用于增加换热面积,从而达到增强换热效果的目的;然而,在本技术所涉及的使用环境中,如若采用传统翅片式换热管201,将会增加烟气流动的沿程阻力,并且由于空气或燃烧后有颗粒物等杂质将会依附在翅片之间或翅片表面,从而增加了热传递阻力,降低换热效率,对本技术的使用环境是不利的;因此为解决此问题,在本技术中,换热管201采用,外表平直的光管。如图2和3所示,所述换热管201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换热管流通截面积的长宽比为3:1至8:1之间。更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管流通截面积的长宽比,长宽比为5:1。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矩形的换热管其目的在于缩短矩形换热管204的换热表面与内部流动水之间的距离,使得在相同流通截面积下,矩形换热管204的换热表面与内部流通中心的距离小于圆管,因此可以提高换热效率。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换热管201形状,结合图4和图5所示,所述换热管201的横截面为菱形,采用菱形换热管203其结构达到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矩形换热管204所描述的相同。不同的是,由于菱形换热管203的结构,当流体外部掠过菱形换热管203表面使其流动阻力较小;同时为提高烟气的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水箱20上环形分布有若干进气口2000,且所述若干进气口2000均匀的分布于所述回水箱20的外壁上。所述排气连通管11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为所述排气连通管11相对而设的两端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排气口111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若干连接端头,所述连接端头个数与所述进气口2000个数相匹配,且若干所述连接端头与若干所述进气口2000连通。所述回水箱20上还开设有烟气排气孔12,所述烟气排气孔12与所述进气口2000分别设置于所述回水箱20的两端部。所述进水管30通过所述进水口2001外接于所述回水箱20上,并且与所述换热管201连通,用于向所述回水箱20内输送预加热水;所述回水管103一端与所述排水口200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燃烧器10连接。工作原理:冷水通过回水箱20,在回水箱20内与燃烧器10的烟气进行换热,吸收热量的冷水升温后从回水箱20的排水口2002排出,并通过回水管103将预热后的水传输至燃烧器10中进行加热,并通过热水排水管102排出,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回水箱、排气连通管、进水管和回水管,所述燃烧器上具有排气口,所述回水箱上具有进气口,所述排气连通管一端连接所述排气口,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气口;所述回水箱上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且所述回水箱内具有一换热空间,所述换热空间内容置有若干换热管,若干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进水口外接于所述回水箱上,并且与所述换热管连通,用于向所述回水箱内输送预加热水;所述回水管一端与所述排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燃烧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回水箱、排气连通管、进水管和回水管,所述燃烧器上具有排气口,所述回水箱上具有进气口,所述排气连通管一端连接所述排气口,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气口;所述回水箱上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且所述回水箱内具有一换热空间,所述换热空间内容置有若干换热管,若干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进水口外接于所述回水箱上,并且与所述换热管连通,用于向所述回水箱内输送预加热水;所述回水管一端与所述排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燃烧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换热管流通截面积的长宽比为3:1至8: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换热管流通截面积的长宽比为4:1至6: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换热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万海
申请(专利权)人:高万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