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包括埋设于建筑结构内的管体以及下水道,管体一端与排水管路连通,另一端水平穿过下水道内侧壁并延伸至下水道内;所述管体位于下水道内的一端上套设有密封圈片以及压紧环,所述密封圈片内壁与所述管体外壁间隙配合,且所述密封圈片设置于所述压紧环靠近所述下水道内侧壁的一侧;所述压紧环内壁与所述管体外壁螺纹配合,且所述压紧环靠近所述密封圈片的表面固定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套设于所述管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止污水侵蚀下水管连接处的效果,防止下水管的松动和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排水系统是处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是城市公用设施的组成部分。城市排水系统通常由排水管道、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组成。在实行污水、雨水分流制的情况下,污水由排水管道收集,送至下水道后再送至污水处理,最后处理过的水排入水体或回收利用,而雨水径流由排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下水管是组成城市排水系统的一部分,下水管通常设置于排污管路与下水道的连接处,用于将排水管路中的污水排入下水道。现有的下水管通常埋设于建筑结构内,其一端与排水管路连接,另一端穿过下水道内侧壁并延伸至下水道内。但是,如若出现急降雨天气时,下水道内的水位升高,将会造成下水道内的水位漫过下水管,使得部分污水侵蚀下水管与下水道内侧壁的连接处,造成下水管与下水道内侧壁的连接处松动,甚至导致下水管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其具有防止污水侵蚀下水管连接处的效果,防止下水管的松动和脱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包括埋设于建筑结构内的管体以及下水道,管体一端与排水管路连通,另一端水平穿过下水道内侧壁并延伸至下水道内;所述管体位于下水道内的一端上套设有密封圈片以及压紧环,所述密封圈片内壁与所述管体外壁间隙配合,且所述密封圈片设置于所述压紧环靠近所述下水道内侧壁的一侧;所述压紧环内壁与所述管体外壁螺纹配合,且所述压紧环靠近所述密封圈片的表面固定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套设于所述管体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紧环旋紧时,压紧环上的橡胶圈与密封圈片抵紧,从而使得密封圈片与下水道内侧壁贴合并抵紧,从而有效防止了污水由密封圈片与下水道内侧壁之间的间隙接触管体与下水道之间的连接处,从而起到防止管体与下水道内侧壁连接处被污水侵蚀的情况,防止管体的松动以及脱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水道穿出所述管体的内侧壁上涂设有由细石混凝土凝结形成的防水层,所述密封圈片与所述防水层贴合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紧环旋紧时,密封圈片与防水层表面贴紧,而防水层由细石混凝土浇筑形成,防渗效果好,有效阻隔了污水对下水道内侧壁内的渗透。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密封圈片的弧形表面与所述防水层表面之间浇筑吸水混凝土形成防水圈,所述防水圈环绕所述密封圈片设置,且所述防水圈与所述防水层表面凝结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圈的设置,使得密封圈片的弧形表面与防水层之间的连接处与下水道内的污水隔绝,从而防止污水进入密封圈片与防水层之间的间隙。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压紧环内壁与所述管体外壁之间设有生胶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胶带设置于压紧环与管体之间,从而使得压紧环与管体之间的螺纹间隙被填充,防止污水渗入而导致螺纹锈蚀。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压紧环的外壁上设有L形件,所述L形件一端与所述压紧环外壁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管体的轴线平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L形件的设置,使得维护人员转动L形件两端均可带动压紧环转动,操作方便。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管体上套设有由弹性橡胶制成的防锈圈,所述防锈圈内壁与所述管体外壁与所述压紧环螺纹配合的部分抵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锈圈的设置,使得管体上未被压紧环覆盖的螺纹被覆盖,此外,防锈圈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从而使得螺纹间隙被防锈圈的柔软表面填充,进一步防止了污水的渗入。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管体穿入所述下水道内的一端设有喇叭管,所述喇叭管直径较小的一端设置于管体内并与管体内壁固定,所述喇叭管直径较大的一端边缘设置于管体外并朝向所述防锈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喇叭管的设置,使得管体内排出的污水通过喇叭管进入下水道内,有效防止了该部分污水接触防锈圈,防止管体螺纹锈蚀。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当压紧环旋紧时,密封圈片与下水道内侧壁贴合并抵紧,从而有效防止了污水由密封圈片与下水道内侧壁之间的间隙接触管体与下水道之间的连接处,从而起到防止管体与下水道内侧壁连接处被污水侵蚀的情况,防止管体的松动以及脱落;当压紧环旋紧时,密封圈片与防水层表面贴紧,而防水层由细石混凝土浇筑形成,防渗效果好,有效阻隔了污水对下水道内侧壁内的渗透;喇叭管的设置,使得管体内排出的污水通过喇叭管进入下水道内,有效防止了该部分污水接触防锈圈,防止管体螺纹锈蚀。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密封圈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下水道;11、防水层;2、管体;3、密封圈片;31、橡胶层;32、防水圈;4、压紧环;41、橡胶圈;42、L形件;5、防锈圈;6、喇叭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包括下水道1、管体2、密封圈片3、压紧环4、防锈圈5以及喇叭管6。下水道1为现有建筑中的地下排水结构,下水道1的截面呈矩形,且下水道1沿水平方向延伸。管体2为圆管状,由pvc材料制成,管体2埋设于建筑结构底部,且管体2一端与建筑内的排水管路连通,另一端穿过下水道1的一侧内侧壁并延伸至下水道1内。此外,下水道1的内侧壁上设有防水层11,防水层11由细石混凝土于下水道1的内侧壁上浇筑形成,管体2贯穿防水层11,且管体2外壁与防水层11凝结固定。参照图1、图2,密封圈片3为圆环形片状结构,由塑料制成,其套设于管体2上,且密封圈片3的内壁与管体2外壁间隙配合。密封圈片3靠近防水层11的表面上设有橡胶层31,橡胶层31覆盖密封圈片3靠近防水层11的圆环形表面。压紧环4为圆环形,其套设于管体2上,且压紧环4的内壁与管体2的外壁螺纹配合,当压紧环4转动时,压紧环4沿管体2的轴线方向移动。压紧环4上设有橡胶圈41以及L形件42,橡胶圈41为圆环形片状,其套设于管体2上,且橡胶圈41与压紧环4靠近密封圈片3的圆环形表面固定。L形件42呈L形,其截面为圆形,且L形件42一端与压紧环4的外壁固定,另一端水平朝向下水道1内,用于方便维护人员转动压紧环4。当维护人员旋转压紧环4时,压紧环4沿管体2的轴线移动,直至压紧环4上的橡胶圈41与密封圈片3抵紧,从而使得密封圈片3上的橡胶层31与防水层11表面抵紧。此外,管体2外壁上缠绕有生胶带,生胶带为现有的五金材料,当压紧环4旋紧时,生胶带填充满压紧环4内壁与管体2外壁之间的螺纹间隙,从而防止污水锈蚀该部分螺纹。密封圈片3上还设有防水圈32,当密封圈片3与防水层11抵紧时,防水圈32由施工人员使用细石混凝土于密封圈片3的弧形外表面以及防水层11表面之间浇筑形成,防水圈32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防锈圈5由弹性橡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包括埋设于建筑结构内的管体(2)以及下水道(1),管体(2)一端与排水管路连通,另一端水平穿过下水道(1)内侧壁并延伸至下水道(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2)位于下水道(1)内的一端上套设有密封圈片(3)以及压紧环(4),所述密封圈片(3)内壁与所述管体(2)外壁间隙配合,且所述密封圈片(3)设置于所述压紧环(4)靠近所述下水道(1)内侧壁的一侧;所述压紧环(4)内壁与所述管体(2)外壁螺纹配合,且所述压紧环(4)靠近所述密封圈片(3)的表面固定有橡胶圈(41),所述橡胶圈(41)套设于所述管体(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包括埋设于建筑结构内的管体(2)以及下水道(1),管体(2)一端与排水管路连通,另一端水平穿过下水道(1)内侧壁并延伸至下水道(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2)位于下水道(1)内的一端上套设有密封圈片(3)以及压紧环(4),所述密封圈片(3)内壁与所述管体(2)外壁间隙配合,且所述密封圈片(3)设置于所述压紧环(4)靠近所述下水道(1)内侧壁的一侧;所述压紧环(4)内壁与所述管体(2)外壁螺纹配合,且所述压紧环(4)靠近所述密封圈片(3)的表面固定有橡胶圈(41),所述橡胶圈(41)套设于所述管体(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道(1)穿出所述管体(2)的内侧壁上涂设有由细石混凝土凝结形成的防水层(11),所述密封圈片(3)与所述防水层(11)贴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水管口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片(3)的弧形表面与所述防水层(11)表面之间浇筑吸水混凝土形成防水圈(32),所述防水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禚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东稻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