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窗框和内平开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24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窗框和内平开窗。该窗框结构包括第一型材、第二型材、压线和隔热条,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上均设有相对的燕尾槽,所述隔热条的两端形成为与所述燕尾槽相适配的结构;所述第一型材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压线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型材上设有与所述压线相对的定位段,其中,所述定位段朝向所述压线弯折且所述定位段的端部与所述压线之间设有间隙。该内平开窗包括具有所述的窗框结构的窗框以及设置在所述窗框上的玻璃组件,其中,所述玻璃组件配置为两组,每组玻璃组件分别设置于相对应的间隙中。由此,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窗框功能单一,不能起到较好的隔热降噪功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窗框和内平开窗
本技术涉及门窗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窗框和内平开窗。
技术介绍
平开窗也就是常用的进行水平开关的门窗,由于其具有开启面积大、通风性能好的特点,被用于多种装修场所。平开窗主要包括窗框和玻璃基板,其中,窗框主要是用于安装玻璃基板,也即是说,窗框仅起到定位的作用,功能较为单一。但随着建设的加快,平开窗不只起着通风换气的作用,还肩负着着隔热和隔音的作用。由于现有的窗框功能较为单一,不能起到较好的隔热降噪的功能,因此难以满足用户对平开窗的使用需求,因此需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案,以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以解决现有的窗框功能单一,不能起到较好的隔热降噪功能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使用该窗框结构的窗框。本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使用该窗框的内平开窗。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包括第一型材、第二型材、压线和隔热条,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上均设有相对的燕尾槽,所述隔热条的两端形成为与所述燕尾槽相适配的结构,以能够嵌设在所述燕尾槽中;所述第一型材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压线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型材上设有与所述压线相对的定位段,其中,所述定位段朝向所述压线弯折且所述定位段的端部与所述压线之间设有间隙。可选择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内卡槽和外卡槽;所述压线包括水平段、与所述水平段相连的圆弧段以及从两者连接处延伸的延长段,所述水平段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内卡槽相配合的第一卡勾,所述圆弧段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外卡槽相配合的第二卡勾,所述延长段上设有与所述水平段同向设置的抵挡段。可选择地,所述抵挡段倾斜设置,且所述抵挡段的端部与所述延长段的端部位于同一高度。可选择地,所述定位段上设有间隔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均朝向所述压线延伸,且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的端部设有内倾的凸缘。可选择地,所述第一型材具有第一型腔,所述第二型材设有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型腔的横截面积。可选择地,所述第一型腔和/或所述第二型腔中设有螺道孔。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窗框,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的窗框一、中间窗框组件以及端面窗框组件;所述中间窗框组件包括与所述窗框一相对设置的窗框二和搭接于所述窗框二的窗框三;所述端面窗框组件包括与所述窗框三相对的窗框四和搭接于所述窗框四的连接型材,且所述连接型材包括第一型材、第二型材和隔热条,所述隔热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相连;其中,所述窗框一、窗框二、窗框三以及窗框四均被构造为如上述所述的窗框结构。可选择地,所述窗框二和窗框三通过搭接结构连接,所述搭接结构包括:用于连接密封条的第二连接部和用于连接密封柱的锁止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窗框二上,所述锁止部设置于所述窗框三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内平开窗,包括固定玻璃组件、活动玻璃组件以及如上述所述的窗框,所述固定玻璃组件设置于所述窗框一和窗框二之间,所述活动玻璃组件设置于所述窗框三和窗框四之间。可选择地,所述固定玻璃组件和所述活动玻璃组件均包括至少两层玻璃基板,且每层玻璃基板间隔设置并通过密封结构密封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基于隔热条的材质特点,能够阻隔热量和声音的传递,从而起到隔热和隔音的作用。并且基于嵌设的连接方式,能够便于工人安装。在安装玻璃基板或门板等基体时时,压线和定位段能够限定基体移动范围,从而便于将密封胶涂抹在基体与压线和定位段之间的缝隙中,这样一来,可以增大密封胶与这三者的接触面积,这样既能保证玻璃基板位置的可靠性,又能保证密封效果,进而提高隔热和隔音效果。因此,使用该窗框结构的窗框,以及使用该窗框的内平开窗具有与窗框结构相同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内平开窗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窗框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剖视图,其中,沿图1中D-D方向剖开;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3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型材,11-内卡槽,12-外卡槽,13-第二连接部,2-第二型材,21-定位段,22-第一支座,23-第二支座,24-凸缘,3-隔热条,4-燕尾槽,5-压线,51-水平段,511-第一卡勾,52-圆弧段,521-第二卡勾,53-延长段,54-抵挡段,61-密封条,62-密封柱,71-第一型腔,72-第二型腔,8-螺道孔,91-玻璃组件,92-活动玻璃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技术,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应当理解,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种单元,这些单元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例如可以将第一单元称作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可以将第二单元称作第一单元,同时不脱离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的范围。应当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应当理解,当将单元称作与另一个单元“连接”、“相连”或“耦合”时,它可以与另一个单元直相连接或耦合,或中间单元可以存在。相対地,当将单元称作与另一个单元“直接相连”或“直接耦合”时,不存在中间单元。应当以类似方式来解释用于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型材、第二型材、压线和隔热条,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上均设有相对的燕尾槽,所述隔热条的两端形成为与所述燕尾槽相适配的结构,以使所述隔热条能够嵌设在所述燕尾槽中;/n所述第一型材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压线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型材上设有与所述压线相对的定位段,其中,所述定位段朝向所述压线弯折且所述定位段的端部与所述压线之间设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型材、第二型材、压线和隔热条,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上均设有相对的燕尾槽,所述隔热条的两端形成为与所述燕尾槽相适配的结构,以使所述隔热条能够嵌设在所述燕尾槽中;
所述第一型材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压线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型材上设有与所述压线相对的定位段,其中,所述定位段朝向所述压线弯折且所述定位段的端部与所述压线之间设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内卡槽和外卡槽;所述压线包括水平段、与所述水平段相连的圆弧段以及从两者连接处延伸的延长段,所述水平段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内卡槽相配合的第一卡勾,所述圆弧段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外卡槽相配合的第二卡勾,所述延长段上设有与所述水平段同向设置的抵挡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段倾斜设置,且所述抵挡段的端部与所述延长段的端部位于同一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段上设有间隔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均朝向所述压线延伸,且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的端部设有内倾的凸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平开窗的窗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材具有第一型腔,所述第二型材设有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腔的横截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功喜尹文峰张金龙张录占徐思政姚桂林刘永波刘克建孙会冬黄贵东
申请(专利权)人:荣盛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