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泄洪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012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工程中的水工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泄洪建筑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溢洪道、泄水闸、闸门、泄水闸进口段、泄水闸闸室段、泄水闸斜坡段、溢洪道进口段、溢洪道控制段、溢洪道斜坡段和共用消能建筑物的有机设置,提供了一种集溢洪道与泄洪闸结合的结构,小洪水采用溢洪道下泄,大洪水泄水闸开启组合泄洪,泄水闸底板低于死水位,兼有水库放空、冲淤排沙甚至前期导流功能,结构形式布置简单,开挖量小,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泄洪建筑结构
本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泄洪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泄洪建筑物为宣泄水库、河道、渠道、涝区超过调蓄或承受能力的洪水或涝水,以及为泄放水库、渠道内的存水以利于安全防护或检查维修的水工建筑物,是保证水利枢纽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减免洪涝灾害的重要的水工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的泄水方式有堰流和孔流两种。通过溢流坝、溢洪道、溢洪堤泄洪的属于堰流,通过泄水闸、泄水涵管、泄水孔和局部开启的水闸的水流属于孔流。溢洪道等不加控制的为开敞式泄洪;泄水闸、泄水隧洞、坝身泄水孔、坝身泄水涵管等泄水建筑物的进口淹没在水下,需设置闸门,由进水口闸门控制泄洪。所以,一般工程中,往往采用开敞式与控制性泄洪结合的方式宣泄洪水,这就存在溢洪、泄洪、水库放空、冲淤排沙甚至前期导流等建筑物左右岸分别布置,造成泄洪结构形式布置复杂、工程量大、工程投资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泄洪建筑结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溢洪道与泄洪闸结合的结构且结构形式布置简单,开挖量小的泄洪建筑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泄洪建筑结构,包括溢洪道、泄水闸、闸门、泄水闸进口段、泄水闸闸室段、泄水闸斜坡段、溢洪道进口段、溢洪道控制段、溢洪道斜坡段和共用消能建筑物;所述的共用消能建筑物的一端与河道连接,共用消能建筑物的另一端分别与溢洪道、泄水闸、泄水闸斜坡段和溢洪道斜坡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的溢洪道斜坡段、溢洪道、泄水闸和泄水闸斜坡段从蓄水侧开始依次设置;所述泄水闸的另一端与泄水闸闸室段的一端连接,泄水闸闸室段的另一端连接有泄水闸进口段,溢洪道和溢洪道斜坡段的另一端分别与溢洪道控制段的一端连接,溢洪道控制段的另一端与溢洪道进口段连接;所述泄水闸进口段和溢洪道进口段分别与河堤连接,所述的泄水闸闸室段与溢洪道控制段一体;所述的泄水闸内连接有闸门。所述的泄水闸斜坡段和溢洪道斜坡段平行设置。所述的溢洪道的两端具有高度差,靠近共用消能建筑物的一端高度低于另一端。所述的溢洪道控制段与溢洪道斜坡段的连接端设置有收缩段。所述的溢洪道的横截面为“L”形,横截面水平段设置的高度与正常蓄水位持平。所述的泄水闸为“U”形结构,所述闸门设置在“U”形的中空腔内;所述的泄水闸底板低于死水位。所述的共用消能建筑物为消力池。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溢洪道、泄水闸、闸门、泄水闸进口段、泄水闸闸室段、泄水闸斜坡段、溢洪道进口段、溢洪道控制段、溢洪道斜坡段和共用消能建筑物的有机设置,集集溢洪道与泄洪闸于一体,小洪水采用溢洪道下泄,大洪水泄水闸开启组合泄洪,泄水闸底板低于死水位,兼有水库放空、冲淤排沙甚至前期导流功能,结构形式布置简单,开挖量小。采用了本技术方案,解决了溢洪、泄洪、水库放空、冲淤排沙甚至前期导流等建筑物分别布置的问题,减少了工程量,降低了工程投资。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结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是C-C断面图;图4是A-A断面图;图5是B-B断面图。图中:1-溢洪道;2-泄水闸;3-闸门;4-泄水闸进口段;5-泄水闸闸室段;6-泄水闸斜坡段;7-溢洪道进口段;8-溢洪道控制段;9-溢洪道斜坡段;10-共用消能建筑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实施例一:根据图1-图5所示的一种泄洪建筑结构,包括溢洪道1、泄水闸2、闸门3、泄水闸进口段4、泄水闸闸室段5、泄水闸斜坡段6、溢洪道进口段7、溢洪道控制段8、溢洪道斜坡段9和共用消能建筑物10;所述的共用消能建筑物10的一端与河道连接,共用消能建筑物10的另一端分别与溢洪道1、泄水闸2、泄水闸斜坡段6和溢洪道斜坡段9的一端连接;所述的溢洪道斜坡段9、溢洪道1、泄水闸2和泄水闸斜坡段6从蓄水侧开始依次设置;所述泄水闸2的另一端与泄水闸闸室段5的一端连接,泄水闸闸室段5的另一端连接有泄水闸进口段4,溢洪道1和溢洪道斜坡段9的另一端分别与溢洪道控制段8的一端连接,溢洪道控制段8的另一端与溢洪道进口段7连接;所述泄水闸进口段4和溢洪道进口段7分别与河堤连接,所述的泄水闸闸室段5与溢洪道控制段8一体;所述的泄水闸2内连接有闸门3。在实际使用时,本技术的建造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首先进行泄水闸进口段4及溢洪道进口段7、闸室段5(溢洪道控制段8)开挖及支护,待开挖及支护完成后,进行钢筋混凝土衬砌施工。步骤二、待步骤一完成后,优先进行泄水闸斜坡段6开挖及支护,待开挖及支护完成后,进行钢筋混凝土衬砌施工。步骤三、待泄水闸进口段4、泄水闸闸室段5、泄水闸斜坡段6施工完成并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后,利用泄水闸2进行施工导流。步骤四、进行溢洪道斜坡段9及消能建筑物10施工,及坝体填筑。步骤五、待工程主体工程完建后,泄水闸闸室端闸门关闭,开始下闸蓄水。步骤六、工程运行中,小洪水采用溢洪道1下泄,大洪水泄水闸开启组合泄洪;若工程需放空或排沙,可开启泄水闸2进行。同时,本技术所设计的建筑物,溢洪道1、泄水闸2控制高程可根据具体工程进行调整,溢洪道1、泄水闸进口段4高程高差,在泄水闸斜坡段和溢洪道斜坡段以不同坡比进行消除,但前提是经过现有技术的计算方法对堰流、孔流进行泄洪量计算,最终将共用同一满足要求的消能建筑物。在具体应用时,当水库蓄水超过正常蓄水位但水量较小时,蓄水流入溢洪道1,经消能建筑物10后流入下游;当水库蓄水超过正常蓄水位且水量较大时,开启闸门3,进行组合泄洪。本技术通过溢洪道1、泄水闸2、闸门3、泄水闸进口段7、泄水闸闸室段5、泄水闸斜坡段6、溢洪道进口段7、溢洪道控制段8、溢洪道斜坡段9和共用消能建筑物10的有机设置,集溢洪道1与泄水闸2于一体,小洪水时采用溢洪道1下泄,大洪水时泄水闸2开启组合泄洪,泄水闸2的底板低于死水位,兼有水库放空、冲淤排沙甚至前期导流功能,结构形式布置简单,开挖量小。采用了本技术方案,解决了溢洪、泄洪、水库放空、冲淤排沙甚至前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泄洪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溢洪道(1)、泄水闸(2)、闸门(3)、泄水闸进口段(4)、泄水闸闸室段(5)、泄水闸斜坡段(6)、溢洪道进口段(7)、溢洪道控制段(8)、溢洪道斜坡段(9)和共用消能建筑物(10);所述的共用消能建筑物(10)的一端与河道连接,共用消能建筑物(10)的另一端分别与溢洪道(1)、泄水闸(2)、泄水闸斜坡段(6)和溢洪道斜坡段(9)的一端连接;所述的溢洪道斜坡段(9)、溢洪道(1)、泄水闸(2)和泄水闸斜坡段(6)从蓄水侧开始依次设置;所述泄水闸(2)的另一端与泄水闸闸室段(5)的一端连接,泄水闸闸室段(5)的另一端连接有泄水闸进口段(4),溢洪道(1)和溢洪道斜坡段(9)的另一端分别与溢洪道控制段(8)的一端连接,溢洪道控制段(8)的另一端与溢洪道进口段(7)连接;所述泄水闸进口段(4)和溢洪道进口段(7)分别与河堤连接,所述的泄水闸闸室段(5)与溢洪道控制段(8)一体;所述的泄水闸(2)内连接有闸门(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泄洪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溢洪道(1)、泄水闸(2)、闸门(3)、泄水闸进口段(4)、泄水闸闸室段(5)、泄水闸斜坡段(6)、溢洪道进口段(7)、溢洪道控制段(8)、溢洪道斜坡段(9)和共用消能建筑物(10);所述的共用消能建筑物(10)的一端与河道连接,共用消能建筑物(10)的另一端分别与溢洪道(1)、泄水闸(2)、泄水闸斜坡段(6)和溢洪道斜坡段(9)的一端连接;所述的溢洪道斜坡段(9)、溢洪道(1)、泄水闸(2)和泄水闸斜坡段(6)从蓄水侧开始依次设置;所述泄水闸(2)的另一端与泄水闸闸室段(5)的一端连接,泄水闸闸室段(5)的另一端连接有泄水闸进口段(4),溢洪道(1)和溢洪道斜坡段(9)的另一端分别与溢洪道控制段(8)的一端连接,溢洪道控制段(8)的另一端与溢洪道进口段(7)连接;所述泄水闸进口段(4)和溢洪道进口段(7)分别与河堤连接,所述的泄水闸闸室段(5)与溢洪道控制段(8)一体;所述的泄水闸(2)内连接有闸门(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