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锡然专利>正文

一种变脸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9439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30
一种变脸笔,它涉及文具技术领域。它包含笔本体;设置于所述笔本体上远离写字端的玩偶部;以及,滑动式装配于所述笔本体侧壁上远离写字端的、用于供用户操作以控制所述玩偶部动作的按压组件;所述玩偶部是由,设置于所述笔本体上远离写字端的躯干部,所述躯干部两侧远离所述笔本体一端设置有转动轴,分别为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式装配于所述躯干部上的、可相对于所述躯干部翻转的帽子;转动式装配于所述躯干部与帽子之间的、并可在所述帽子的驱使下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头部,所述头部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不同脸的图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使用方便、动态设置、极富趣味性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脸笔
本技术涉及文具
,具体涉及一种变脸笔。
技术介绍
笔是人类的一大专利技术,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例如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符号或图画,也有利用固体笔尖的硬度比书写表面大的特性在表面刻出符号或图画。现今普遍使用的是签字笔和原子笔,绘制艺术底稿和画图则多用铅笔;而古代,在中国,使用的是毛笔;古希腊、古罗马曾在木板面上涂蜡,然后用铁棒在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从中世纪开始,在欧美,则是使用芦苇笔或鹅毛笔,两种笔因笔尖材质截然不同,毛笔为软质笔尖,写时圆转,粗细差别很大,而芦苇笔为硬质笔尖,写时方正多角。时至今日,业者为提供使用者使用方便,及在书写时流畅,便制造各式各样的笔,让使用者进行选购,也因为如此,今日笔的种类相当多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铅笔、圆珠笔、钢笔等等。然而,笔的种类虽然众多,但一般的笔,结构上依旧简单、且功能单一,即便是适合儿童使用的笔具,亦多是在外观图案、色彩或造型美感上作改变,很少有针对提升笔具使用趣味性而设计的产品。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前提下,设计一种动态的、且更富趣味性的笔成为业内人士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变脸笔,具有使用方便、动态设置、极富趣味性的优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脸笔,包括:笔本体;设置于所述笔本体上远离写字端的玩偶部;以及,滑动式装配于所述笔本体侧壁上远离写字端的、用于供用户操作以控制所述玩偶部动作的按压组件;所述玩偶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笔本体上远离写字端的躯干部,所述躯干部两侧远离所述笔本体一端设置有转动轴,分别为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式装配于所述躯干部上的、可相对于所述躯干部翻转的帽子;转动式装配于所述躯干部与帽子之间的、并可在所述帽子的驱使下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头部,所述头部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不同脸的图样;一端与所述按压组件可拆卸式连接的、另一端于所述帽子连接的、用于驱动所述帽子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翻转的第一驱动结构;及,设置与所述帽子与所述头部之间的、并可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用于随帽子转动以带动所述头部转动从而实现翻脸的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可拆卸式装配于所述按压组件上的第一连杆;转动式装配于所述第一连杆上远离所述按压组件一端的、并与所述躯干部转动式装配的第二连杆;以及,一端转动式装配于所述第二连杆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杆一端的、另一端转动式装配于所述帽子上的、并与所述头部对应设置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包括:固定装配于所述帽子内侧壁上的、并转动式装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上的、用于随所述帽子翻转而转动的第一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头部内侧壁上的、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啮合的、用于随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而转动以带动所述头部转动的第二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头部内远离所述第二转动件一侧的、用于跟随所述头部转动而转动的第三转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并与所述第三转动件啮合的固定件,所述第三装动件可相对于所述固定件转动,以实现所述头部绕所述转动轴转动而实现翻脸。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以及所述固定件上均设置有若干个花键齿所述头部上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三转动件上均设置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与所述卡接槽卡接。所述笔本体内侧壁上远离写字端一侧固定设置有档块,所述按压组件包括一部分滑动式装配于所述笔本体内的、另一部分滑动式装配于所述笔本体外侧壁上的按压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笔本体内的、并位于所述按压件与所述档块之间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在自身的恢复力下可驱动所述按压件复位,从而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复位以使所述帽子复位。所述笔本体外侧壁上靠近所述档块处设置有导向槽,所述按压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笔本体外并滑动式容置于所述导向槽内的、用于供用户推动的推块;以及,滑动式装配于所述笔本体内的、并通过所述导向槽固定装配于所述推块上的驱动块,所述驱动块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可拆卸式装配且与所述复位弹簧驱动连接。所述笔本体包括:管体;设置于所述管体内的笔芯;以及,套设于笔芯外的、并与所述管体可拆卸式装配的笔头。所述笔本体包括:管体;设置于所述管体内的笔芯;套设于笔芯外的、并与所述管体可拆卸式装配的笔头;套设于所述笔芯头部上的、并位于所述管体与所述笔头之间的弹簧;设置于所述管体内的、并套设于所述笔芯上远离所述笔头一端的、用于驱使所述笔芯伸出所述笔头的揿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管体内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接触连接的、另一端与所述揿动件连接的按动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1.按压按压件,按压件驱使第一连杆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杆以第三转动轴为中心摆动,第二连杆靠近第一连杆一端向下摆动、靠近第三转动轴一端向上摆动,从而驱使第三连杆向上移动并相对于第二连接轴转动从而驱使帽子以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为中心向下翻转,帽子向下翻转从而带动第二驱动结驱使头部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从而进行更换头部表面上的脸的图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动态翻转,极富趣味性。2.按压按压件,第一驱动结构驱动帽子向下翻转,帽子转动使得设置在帽子内侧壁上的第一转动件转动,从而带动与第一转动件啮合的第二转动件转动,第二转动件转动带动头部转动,头部转动带动第三转动件转动,第三转动件转动相对于第二转动轴上的固定件转动。头部上设置有四个脸的图样,头部转动可实现头部上的脸的图样循环更换,进一步增加趣味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半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2的半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2的爆炸视图;图5是实施例2的另一爆炸视图;图6是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帽子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笔本体;2、按压组件;3、玩偶部;4、躯干部;41、第一转动轴;42、第二转动轴;5、帽子;6、头部;7、第一驱动结构;8、第二驱动结构;71、第一连杆;72、第二连杆;73、第三连杆;81、第一转动件;82、第二转动件;83、固定件;84、第三转动件;85、限位孔;86、卡接块;9、档块;10、按压件;11、复位弹簧;12、导向槽;101、推块;102、驱动块;111、管体;112、笔芯;113、笔头;115、弹簧;116、揿动件;117、按动件;31、插接台;131、凸起插接部;711、卡扣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脸笔,其特征在于,包括:笔本体(1);/n设置于所述笔本体(1)上的玩偶部(3);以及,/n滑动式装配于所述笔本体(1)侧壁上的、用于供用户操作以控制所述玩偶部(3)动作的按压组件(2);/n所述玩偶部(3)包括:设置于所述笔本体(1)上远离写字端的躯干部(4),所述躯干部(4)两侧远离所述笔本体(1)一端设置有转动轴,分别为第一转动轴(41)和第二转动轴(42);/n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式装配于所述躯干部(4)上的、可相对于所述躯干部(4)翻转的帽子(5);/n转动式装配于所述躯干部(4)与帽子(5)之间的、并可在所述帽子(5)的驱使下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头部(6),所述头部(6)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不同脸的图样;/n一端与所述按压组件(2)可拆卸式连接的、另一端与所述帽子(5)连接的、用于驱动所述帽子(5)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翻转的第一驱动结构(7);及,/n设置于所述帽子(5)与所述头部(6)之间的、并可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用于随帽子(5)转动以带动所述头部(6)转动从而实现翻脸的第二驱动结构(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脸笔,其特征在于,包括:笔本体(1);
设置于所述笔本体(1)上的玩偶部(3);以及,
滑动式装配于所述笔本体(1)侧壁上的、用于供用户操作以控制所述玩偶部(3)动作的按压组件(2);
所述玩偶部(3)包括:设置于所述笔本体(1)上远离写字端的躯干部(4),所述躯干部(4)两侧远离所述笔本体(1)一端设置有转动轴,分别为第一转动轴(41)和第二转动轴(42);
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式装配于所述躯干部(4)上的、可相对于所述躯干部(4)翻转的帽子(5);
转动式装配于所述躯干部(4)与帽子(5)之间的、并可在所述帽子(5)的驱使下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头部(6),所述头部(6)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不同脸的图样;
一端与所述按压组件(2)可拆卸式连接的、另一端与所述帽子(5)连接的、用于驱动所述帽子(5)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翻转的第一驱动结构(7);及,
设置于所述帽子(5)与所述头部(6)之间的、并可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用于随帽子(5)转动以带动所述头部(6)转动从而实现翻脸的第二驱动结构(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脸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7)包括:可拆卸式装配于所述按压组件(2)上的第一连杆(71);
转动式装配于所述第一连杆(71)上远离所述按压组件(2)一端的、并与所述躯干部(4)转动式装配的第二连杆(72);以及,
一端转动式装配于所述第二连杆(72)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杆(71)一端的、另一端转动式装配于所述帽子(5)上的、并与所述头部(6)对应设置的第三连杆(7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脸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8)包括:固定装配于所述帽子(5)内侧壁上的、并转动式装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41)上的、用于随所述帽子(5)翻转而转动的第一转动件(81);
设置于所述头部(6)内侧壁上的、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81)啮合的、用于随所述第一转动件(81)转动而转动以带动所述头部(6)转动的第二转动件(82);
设置于所述头部(6)内远离所述第二转动件(82)一侧的、用于跟随所述头部(6)转动而转动的第三转动件(84);以及,
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轴(42)上的、并与所述第三转动件(84)啮合的固定件(83),所述第三转动件(84)可相对于所述固定件(83)转动,以实现所述头部(6)绕所述转动轴转动而实现翻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脸笔,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锡然
申请(专利权)人:梁锡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