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微型动脉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8499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微型动脉夹,包括夹持端,以及控制夹持端张紧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首端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交错围成四边形,第一夹臂的末端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二夹臂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围成肠道容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末端为夹持端;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在交错位置均设有滑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微型动脉夹设有肠道容腔能够容纳主动脉附件的肠道和肠系膜,夹持端一上一下夹紧主动脉,有效阻断血流供应,避免有残余血流经过影响模型的建立,使用简单,提高了模型建立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微型动脉夹
本技术涉及动脉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微型动脉夹。
技术介绍
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缺血缺氧到达一定时间及程度后引起细胞发生病理变化,在恢复血液供应后,损伤的组织非但没有恢复功能,反而出现进一步加重的病理现象。不论人和动物,在出血性休克及局部肠管缺血后出现肠粘膜损伤,因此,建立实验动物的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建立损伤模型时,实验动物一般采用的是大鼠,将大鼠整个肠道和血管取出,大鼠的肠道以及血管都由肠系膜连接在一起呈一个平面,由一条主动脉供血,采用微型动脉夹夹住主动脉即可使肠道缺血,但是现有的微型动脉夹从肠系膜的上方夹住血管,由于肠系膜的影响动脉夹不能把主动脉完全夹住,甚至只夹住血管壁,不能阻断血流供应,影响了损伤模型的建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微型动脉夹,能够避开肠系膜的影响完全夹住主动脉,能够有效阻断血流供应。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微型动脉夹,包括夹持端,以及控制夹持端张紧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首端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交错围成四边形,第一夹臂的末端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二夹臂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围成肠道容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末端为夹持端;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在交错位置均设有滑槽。进一步地,所述肠道容腔为多变形、椭圆形或圆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长度为1~2.5cm,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距离为1~2cm。进一步地,所述滑槽的长度为0.3~0.8cm,设置滑槽便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控制夹持端张开和夹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一连杆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夹臂与第二连杆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外侧设有防滑纹,便于按压操作。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由于大鼠的肠道、动脉周围由肠系膜连接形成一个平面,现有的动脉夹只能从肠系膜的上侧夹住动脉的上半部分,经常出现有残余血流通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技术在现有动脉夹的基础上增加了肠道容腔,用于容纳肠道和周围的肠系膜,夹持端的两个夹口一上一下夹紧主动脉,能够完全阻断血流供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微型动脉夹设有肠道容腔能够容纳主动脉附件的肠道和肠系膜,夹持端一上一下夹紧主动脉,有效阻断血流供应,避免有残余血流经过影响模型的建立,使用简单,提高了模型建立的成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微型动脉夹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夹持端,2-第一夹臂,3-第二夹臂,4-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肠道容腔,7-滑槽,8-防滑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技术方案。实施例1如图1所示,所述微型动脉夹包括夹持端1,以及控制夹持端1张紧的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的首端连接在一起;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交错围成四边形,第一夹臂2的末端连接有第一连杆4,第二夹臂3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连杆5,第一夹臂与第一连杆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夹臂与第二连杆一体成型。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围成肠道容腔6,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的末端为夹持端1;所述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在交错位置均设有滑槽7,滑槽7的长度为0.3~0.8cm。肠道容腔6为多变形、椭圆形或圆形。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的长度为1~2.5cm,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之间的距离为1~2cm。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的外侧(四边形的拐角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外侧均设有防滑纹8,在着力点位置设置防滑纹,防止打滑。所述微型动脉的使用过程如下:按压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形成的四边形的拐角处,夹持端张开,向前移动,肠道和肠系膜进入肠道容腔中,调节位置,使夹持端夹在主动脉上,阻断血流的供应。以上仅是本技术列举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在本技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295),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联合专项重点项目(2018FE001(-163)),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联合专项面上项目(2018FE001(-016)),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重点项目(201801PH00040),云南省创新团队(2019HC022)及昆明医科大学重大成果培育项目(CGPY201802)等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微型动脉夹,包括夹持端(1),以及控制夹持端(1)张紧的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的首端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交错围成四边形,第一夹臂(2)的末端连接有第一连杆(4),第二夹臂(3)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连杆(5),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围成肠道容腔(6),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的末端为夹持端(1);所述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在交错位置均设有滑槽(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微型动脉夹,包括夹持端(1),以及控制夹持端(1)张紧的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的首端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交错围成四边形,第一夹臂(2)的末端连接有第一连杆(4),第二夹臂(3)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连杆(5),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围成肠道容腔(6),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的末端为夹持端(1);所述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在交错位置均设有滑槽(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微型动脉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肠道容腔(6)为多变形、椭圆形或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辉臧成昊李力燕梁宇杨金伟吴朕马微刘矿嫔刘伟刘洁李春艳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