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幼儿开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849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婴幼儿开口器,属于口腔治疗辅助仪器技术领域,包括固定座和支撑件,支撑件包括直线段、弯折段和咬合段,直线段一端连垂直连接固定座,直线段另一端连接弯折段一端和咬合段一端,固定座、直线段和弯折段中设有贯穿的盲孔,盲孔与手指轮廓相适应,固定座设有盲孔的开口,用于手指放入;咬合段一径向截面上设有用于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的咬合槽,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在咬合槽内时,咬合段轴向固定于婴幼儿口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婴幼儿开口器结构合理,简化操作,便于患儿口腔一侧后牙上、下牙床间咬合,不易从其上、下牙床间滑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婴幼儿开口器
本技术属于口腔治疗辅助仪器
,尤其涉及一种婴幼儿开口器。
技术介绍
开口器是治疗时辅助撑开患者口腔的器械。在对未满6个月的婴幼儿进行治疗时,如需进行口腔门诊外科手术治疗,患儿需被动扩开口腔,而患儿后牙尚未长出,需要使用开口器辅助撑开其口腔。目前针对婴幼儿使用的开口器,如图6所示,包括底座7和支撑柱8,支撑柱8侧面采用光滑圆锥面,支撑柱8横截面由支撑柱8自由端向底座7端逐渐增大,使用时,医务人员手持底座7,将支撑柱8自由端伸入患儿左侧或右侧上下牙床之间,患儿上下牙床咬合支撑柱8,将其口腔扩开,便于医生对口腔伸入支撑柱8的另一侧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支撑柱8容易从患儿上下牙床间滑出口腔,不仅影响手术治疗,还容易硌伤患儿牙床,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易给患儿造成伤害,增加了医务人员配合难度,为治疗操作带来较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化操作,便于患儿口腔一侧后牙上、下牙床间咬合,不易从其上、下牙床间滑出的婴幼儿开口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婴幼儿开口器,包括固定座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直线段、弯折段和咬合段,所述直线段一端垂直连接所述固定座,所述直线段另一端连接弯折段一端和咬合段一端,所述固定座、直线段和弯折段中设有贯穿的盲孔,所述盲孔与手指轮廓相适应,所述固定座设有所述盲孔的开口,用于手指放入;所述咬合段一径向截面上设有用于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的咬合槽,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在咬合槽内时,咬合段轴向固定于婴幼儿口腔中。进一步,所述咬合槽包括相同的第一咬合槽和第二咬合槽,所述第一咬合槽和第二咬合槽沿所述咬合段直径方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咬合槽和所述第二咬合槽设有与牙床倾斜度相适应的倾斜度,所述第一咬合槽包括第一咬合槽第一端;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咬合槽第一端深度的第一咬合槽第二端;所述第二咬合槽包括第二咬合槽第一端;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咬合槽第一端深度的第二咬合槽第二端。进一步,所述第一咬合槽第一端和第二咬合槽第一端之间的距离H不小于1cm。进一步,所述咬合槽为沿所述咬合段外圆周设置的环形槽。进一步,所述咬合段环形槽处直径径D不小于1cm。进一步,所述咬合槽包括内部的金属层和包覆在金属层外表面的硅橡胶层。进一步,所述咬合槽对应的硅橡胶层外表面设有防滑纹。本技术中,咬合段一径向截面设有咬合槽,便于口腔治疗时婴幼儿口腔一侧后牙上、下牙床卧在咬合槽内,使咬合段轴向固定于患儿口腔内;手指伸入该盲孔后弯曲放置在盲孔中,便于该手指向本开口器施力,控制咬合槽的角度及水平位置;第一咬合槽和第二咬合槽具有与上、下牙床相适应的倾斜度,符合婴幼儿的口腔生理特点;开口器还可采用环形槽,便于将开口器以任意角度放入及取出患儿上、下牙床间;咬合槽内部设有金属层,可避免患儿从咬合槽处将咬合段咬断进而吞咽;金属层外表面设有硅橡胶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弹性,可避免患儿咬合咬合槽时硌伤上、下牙床,同时硅橡胶层具有一定的防滑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用例一提供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用例一提供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用例二提供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实用例二提供的剖视图;图6是现有技术中婴幼儿使用的开口器的主视图。其中:1、固定座;11、开口;2、支撑件;3、直线段;4、弯折段;5、咬合段;51、咬合槽;52、第一咬合槽;53、第二咬合槽;54、第一咬合槽第一端;55、第一咬合槽第二端;56、第二咬合槽第一端;57、第二咬合槽第二端;58、环形槽;59、金属层;510、硅橡胶层;511、防滑纹;6、盲孔;7、底座;8、支撑柱;第一咬合槽第一端和第二咬合槽第一端之间的距离H,咬合段环形槽处半径D。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一种婴幼儿开口器,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固定座1和支撑件2,所述支撑件2包括直线段3、弯折段4和咬合段5,所述直线段3一连垂直连接所述固定座1,所述直线段3另一端连接弯折段4一端和咬合段5一端,所述固定座1、直线段3和弯折段4中设有贯穿的盲孔6,所述盲孔6与手指轮廓相适应,所述固定座1设有所述盲孔6的开口11,用于手指放入;所述咬合段5一径向截面上设有用于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的咬合槽51,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在咬合槽51内时,咬合段5轴向固定于婴幼儿口腔中。咬合段5一径向截面设有咬合槽51,便于口腔治疗时婴幼儿口腔一侧后牙上、下牙床卧在咬合槽51内,咬合段5外径大于上、下牙床咬合在咬合槽51内时上、下牙床之间的距离,使咬合段5轴向固定于患儿口腔内,可防止咬合段5滑脱出口腔。该设计便于患儿咬合该开口器,固定效果好,简化医务人员的治疗操作。其中,支撑件2可与固定座1一体制成,直线段3也可采用焊接、粘接等不可拆卸方便固定连接在固定座1上。手指伸入该盲孔6后弯曲放置在盲孔6中,便于手指向本开口器施力,控制咬合槽51的角度及水平位置,防止患儿咬合咬合槽51时上、下牙床打滑进而损伤患儿牙床,同时避免了手指直接接触患儿牙床时损伤其牙床。盲孔6与手指相适应,只需伸入的手指即可控制咬合槽51在患儿口中的位置,简化了开口器的操作。优选的,直线段3、弯折段4和咬合段5均在同一平面,直线段3轴线与弯折段4轴线夹角、直线段3轴线与咬合段5轴线夹角均为钝角,且咬合段5轴线与弯折段4轴线夹角小于咬合段5轴线与直线段3轴线夹角。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咬合槽51包括相同的第一咬合槽52和第二咬合槽53,所述第一咬合槽52和第二咬合槽53沿所述咬合段5直径方向对称设置,便于后牙上、下牙床分别卧在第一咬合槽52和第二咬合槽53内,防止咬合段5滑脱出口腔。进一步,第一咬合槽52和第二咬合槽53与咬合段5侧壁之间均采用圆弧过渡,避免患儿咬合时咬合段5损伤患儿牙床。进一步,所述第一咬合槽52和所述第二咬合槽53设有与牙床倾斜度相适应的倾斜度,第一咬合槽52和第二咬合槽53具有倾斜度,符合婴幼儿的口腔生理特点,使上、下牙床咬合面处均匀施力,避免因受力集中损伤患儿上、下牙床。进一步,所述第一咬合槽52包括第一咬合槽第一端54;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咬合槽第一端54深度的第一咬合槽第二端55;所述第二咬合槽53包括第二咬合槽第一端56;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咬合槽第一端56深度的第二咬合槽第二端57,优选的,所述第一咬合槽第一端54和第二咬合槽第一端56之间的距离H不小于1cm,患儿咬合开口器时,该距离H可保证为口腔未咬合开口器的另一侧的手术治疗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便于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本实施例的操作步骤包括:将食指伸入盲孔6中,使指尖伸入弯折段4中的盲孔6,患儿张嘴时,将咬合段5伸入患儿左侧或右侧口腔上、下牙床之间,旋转咬合段5方向,使上、下牙床分别对应第一咬合槽5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婴幼儿开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直线段、弯折段和咬合段,所述直线段一端垂直连接所述固定座,所述直线段另一端连接弯折段一端和咬合段一端,所述固定座、直线段和弯折段中设有贯穿的盲孔,所述盲孔与手指轮廓相适应,所述固定座设有所述盲孔的开口,用于手指放入;所述咬合段一径向截面上设有用于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的咬合槽,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在咬合槽内时,咬合段轴向固定于婴幼儿口腔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婴幼儿开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直线段、弯折段和咬合段,所述直线段一端垂直连接所述固定座,所述直线段另一端连接弯折段一端和咬合段一端,所述固定座、直线段和弯折段中设有贯穿的盲孔,所述盲孔与手指轮廓相适应,所述固定座设有所述盲孔的开口,用于手指放入;所述咬合段一径向截面上设有用于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的咬合槽,婴幼儿后牙上、下牙床咬合在咬合槽内时,咬合段轴向固定于婴幼儿口腔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开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槽包括相同的第一咬合槽和第二咬合槽,所述第一咬合槽和第二咬合槽沿所述咬合段直径方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咬合槽和所述第二咬合槽设有与牙床倾斜度相适应的倾斜度,
所述第一咬合槽包括第一咬合槽第一端;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咬合槽第一端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芳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