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医院供内镜医生使用的医用内镜座椅,包括:座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锁止部;所述座部设置在第一支撑部上,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第二支撑部,所述锁止部设置在第二支撑部上;所述第一支撑部能调节座部高度,所述第二支撑部使该医用内镜座椅能在地面能移动,所述锁止部能将第二支撑部锁止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占地面积小,稳定性高,便于乘坐,提高了久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内镜座椅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医院的医用内镜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供内镜医生使用的医用内镜座椅。
技术介绍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病人基数大且有限的医疗资源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医生超负荷工作主要原因,如何提高医生的工作舒适度值得关注。随着国民对消化道系统疾病的重视,内窥镜检查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内窥镜医生工作负荷日趋加重,尤其是内镜下肿瘤切除治疗,操作时间长,每例患者可能需要2-5小时操作时间,由于目前市场上尚未有专用的座椅可使内窥镜医生坐下完成内镜检查及手术操作。目前市场上的座椅用于内窥镜诊疗操作时,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1.坐垫占地面积相对较大,舒适度小。2.久坐容易产生疲劳,座椅通风性差,久坐容易产生闷热感。4.座椅稳定度与移动性的存在矛盾性,目前没有兼顾稳定度和移动性的产品。5.座椅的高度不适宜,不便于医生诊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医院供内镜医生使用的医用内镜座椅。本技术尤其适用于内窥镜检查时医生坐诊时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医用内镜座椅,包括:座部1、第一支撑部2、第二支撑部3和锁止部4;所述座部1设置在第一支撑部2上,所述第一支撑部2连接第二支撑部3,所述锁止部4设置在第二支撑部3上;所述第一支撑部2能调节座部1高度,所述第二支撑部3使该医用内镜座椅能在地面能移动,所述锁止部4能将第二支撑部3锁止固定。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座部1是鞍形坐垫。鞍形坐垫便于医生跨乘,并且跨乘时两腿需要分开,两腿与该医用内镜座椅形成三角形支撑,三角形支撑能提供最高的乘坐稳定性。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鞍形坐垫前端宽度小后端宽度大。前端宽度小后端宽度大近似自行车坐垫的形状便于跨乘时两腿分离。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座部1是中间低周边高的内凹结构。内凹结构能提高乘坐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座部1上设有通气结构1.1。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通气结构1.1是设置在座部1中心且均匀排布的多个空气孔。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通气结构1.1是设置在座部1中心的通气槽。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通气槽宽度逐渐增大。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座部1上设有包覆层1.2,所述里料1.3设置在包覆层1.2和座部1之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包覆层1.2具有透气孔。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包覆层1.2是PU皮革。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里料1.3是高密度冲孔海绵。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座部1在与臀部接触位置设有气囊1.4。气囊1.4能提高乘坐时的舒适性。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座部1由其中轴线划分为左右两部分,所述左右两部分均设有一个储液囊,储液囊内均充满冷却液。冷却液有助于久坐散热。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座部1由其中轴线划分为左右两部分,所述左右两部分均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电风扇.所述凹槽上盖有镂空的凹槽盖。在座部1通过电风扇形成座椅通风结构,有助于久坐散热。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第一支撑部2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支撑杆2.1和高度调节件2.2,所述支撑杆2.1连接座部1,所述高度调节件2.2连接第二支撑部3。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高度调节件2.2是可升降气压杆或可升降液压杆。达到手动调节座椅高度的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高度调节件2.2是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驱动的升降杆。通过电机达到电动调节座椅高度的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第二支撑部3包括平均分布在同一圆周的多个支撑脚3.1,每个支撑脚3.1的端部设有滚轮3.2,所述锁止部4能对滚轮3.2锁止固定。比如设置三个支撑脚,任意两个支撑脚之间夹角为120度。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锁止部4是端部设有刹车片的压扣。下压压扣,压扣压向刹车片,刹车片抵止滚轮,完成对座椅的锁止固定。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第二支撑部3上设有环形撑脚3.3。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所述医用内镜座椅的高度是60CM-90CM。该座椅高度并不是随意设置,该高度充分考虑了医生诊疗时的最理想坐姿,双腿弯曲且双脚接触地面,这样座椅和医生双脚形成三角形稳定。结合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腿长,所以设计该医用内镜座椅的高度为60CM-90CM。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占地面积小,稳定性高;由于采用医生双腿与座椅形成三角形稳定的设计,这样座椅与地面接触机构不需要设计很大就可以实现稳定乘坐。理论上,座椅甚至可以是点接触地面的形式也可以实现稳定性。2、跨乘式设计便于乘坐。3、设计了多种通风散热结构,提高久坐的舒适性。4、设计了多层结构(包覆层、里料)5、高度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医生双腿可完全并且双脚着地,提高稳定性。6、座椅可采用高强度轻质量材料制造。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座部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座部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座部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座部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座部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座部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座部包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一支撑部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支撑部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座部1通气结构1.1包覆层1.2里料1.3气囊1.4第一支撑部2支撑杆2.1高度调节件2.2第二支撑部3支撑脚3.1滚轮3.2锁止部4鞍形坐垫前端A鞍形坐垫后端B鞍形坐垫内凹结构C空气孔D通气槽F储液囊G凹槽H电风扇I凹槽盖J液压/气压操控手柄K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加以应用,在没有背离专利技术总的设计思路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网线固定结构第一实施例,包括:座部1、第一支撑部2、第二支撑部3和锁止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内镜座椅,应用于医院,其特征在于,包括:座部(1)、第一支撑部(2)、第二支撑部(3)和锁止部(4);/n所述座部(1)设置在第一支撑部(2)上,所述第一支撑部(2)连接第二支撑部(3),所述锁止部(4)设置在第二支撑部(3)上;/n所述第一支撑部(2)能调节座部(1)高度,所述第二支撑部(3)使该医用内镜座椅能在地面能移动,所述锁止部(4)能将第二支撑部(3)锁止固定;/n所述医用内镜座椅的高度是60CM-90CM;/n所述座部(1)由其中轴线划分为左右两部分,所述左右两部分均设有一个储液囊,储液囊内均充满冷却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内镜座椅,应用于医院,其特征在于,包括:座部(1)、第一支撑部(2)、第二支撑部(3)和锁止部(4);
所述座部(1)设置在第一支撑部(2)上,所述第一支撑部(2)连接第二支撑部(3),所述锁止部(4)设置在第二支撑部(3)上;
所述第一支撑部(2)能调节座部(1)高度,所述第二支撑部(3)使该医用内镜座椅能在地面能移动,所述锁止部(4)能将第二支撑部(3)锁止固定;
所述医用内镜座椅的高度是60CM-90CM;
所述座部(1)由其中轴线划分为左右两部分,所述左右两部分均设有一个储液囊,储液囊内均充满冷却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部(1)是鞍形坐垫。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形坐垫前端宽度小后端宽度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部(1)是中间低周边高的内凹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部(1)上设有通气结构(1.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结构(1.1)是设置在座部(1)中心且均匀排布的多个空气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结构(1.1)是设置在座部(1)中心的通气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槽宽度逐渐增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内镜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部(1)上设有包覆层(1.2),里料(1.3)设置在包覆层(1.2)和座部(1)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海霞,周璐,杨大明,周锋利,褚以忞,蒯榕,李吉,茅爱武,金云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同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