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锈油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8055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4:42
通过含有(A)闪点小于100℃的溶剂、(B)闪点为100℃以上、40℃运动粘度为7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防锈油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锈油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钢板等金属材料历经多个工序而被加工成中间制品、最终成型品,通常,为了防止金属表面的氧化劣化而涂布防锈油。此时,越是加厚金属材料表面的防锈油膜则防锈性越会提高,但加厚防锈油膜时,发生因防锈油而产生粘腻、成本增加等问题。另一方面,减薄防锈油膜时,有时产生未被防锈油膜覆盖的部分,得不到充分的防锈性。因此,对于防锈油而言,要求即使防锈油膜薄也表现出优异防锈性的性能。专利文献1中,作为实质上不含和环境负担有关的钡的兼用于加工油的防锈油组合物,公开了配合特定的基础油、脂肪酸酯、过碱性金属磺酸盐、中性金属磺酸盐而成的组合物。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6248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兼用于加工油的防锈油组合物实质上不含钡,与以往的防锈油组合物相比,具有脱脂性优异且防锈性和润滑性也优异的特征。然而,专利文献1未从即使是上述那样的薄防锈油膜也表现出优异防锈性的观点出发进行研究,在兼具防锈油膜的薄膜性和防锈性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兼具优异的防锈油膜的薄膜性和防锈性的防锈油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人等反复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含有特定的溶剂、特定的基础油和防锈剂,且40℃运动粘度调整至特定范围的防锈油组合物,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下述[1]和[2]。[1]防锈油组合物,其含有:(A)闪点小于100℃的溶剂;(B)闪点为100℃以上、40℃运动粘度为7mm2/s以上且120mm2/s以下的基础油;以及(C)防锈剂,所述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为0.5mm2/s以上且3.2mm2/s以下。[2]防锈油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为制造上述[1]所述的防锈油组合物的方法,其中,混合:(A)闪点小于100℃的溶剂;(B)闪点为100℃以上、40℃运动粘度为7mm2/s以上且120mm2/s以下的基础油;以及(C)防锈剂。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兼具优异的防锈油膜的薄膜性和防锈性的防锈油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与数值范围的记载相关的“以上”、“以下”、“小于”、“超过”的数值是可任意组合的数值。[防锈油组合物]本实施方式的防锈油组合物含有:(A)闪点小于100℃的溶剂(以下也称为“(A)溶剂”);(B)闪点为100℃以上、40℃运动粘度为7mm2/s以上且120mm2/s以下的基础油(以下也称为“(B)基础油”);以及(C)防锈剂,所述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为0.5mm2/s以上且3.2mm2/s以下。<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本实施方式的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为0.5mm2/s以上且3.2mm2/s以下。本说明书中,40℃运动粘度是指按照JISK2283:2000而测得的值。本实施方式的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为0.5mm2/s以上,优选为1.0mm2/s以上、更优选为1.2mm2/s以上、特别优选为1.4mm2/s以上。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为3.2mm2/s以下,优选为2.8mm2/s以下、更优选为2.5mm2/s以下、特别优选为2.2mm2/s以下。若本实施方式的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防止涂油后的控油过程中的防锈成分的过度流落,即使是少量的基础油和防锈剂也能够形成对于表现出优异防锈性而言充分的防锈油膜。此外,若本实施方式的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形成薄膜性优异的防锈油膜。另一方面,若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小于0.5mm2/s,则在控油过程中,有时防锈成分过量流落,不会形成对于表现出优异防锈性而言充分的防锈油膜。此外,若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超过3.2mm2/s,则有时防锈油膜变得过厚,产生粘腻且招致成本上升。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防锈油组合物所含有的各成分进行说明。<(A)溶剂>本实施方式的防锈油组合物中含有(A)闪点小于100℃的溶剂。(A)溶剂承担将防锈油组合物中含有的基础油和防锈剂进行稀释,使防锈油组合物的涂油变得容易且形成均匀防锈油膜的作用。(A)溶剂在涂布防锈油组合物后被干燥去除,在金属材料的表面形成主要包含基础油和防锈剂的防锈油膜。本说明书中,闪点是按照JISK2265:2007中记载的方法而测得的值。(A)溶剂的闪点小于100℃,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特别优选为50℃以下。另一方面,(A)溶剂的闪点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35℃以上、特别优选为40℃以上。若(A)溶剂的闪点小于100℃,则速干性优异,因此,能够防止控油过程中的防锈成分的过量流落,即使是少量的基础油和防锈剂也能够形成对于表现出优异防锈性而言充分的防锈油膜。此外,若(A)溶剂的闪点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A)溶剂的挥发性不会过高,能够形成具有均匀膜厚的防锈油膜。此外,若(A)溶剂的闪点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形成速干性更优异的防锈油组合物,能够获得优异的作业性。另一方面,若(A)溶剂的闪点为100℃以上,则干燥速度变慢,因此,在控油过程中,有时防锈成分过量流落,不会形成对于表现出优异防锈性而言充分的防锈油膜。作为(A)溶剂的具体例,可列举出对二甲苯(闪点为27℃)、邻二甲苯(闪点为33℃)、间二甲苯(闪点为28℃)、苯乙烯(闪点为32℃)、乙基苯(闪点为25℃)、丁烯低聚物(闪点为49℃)、闪点为小于100℃的异链烷烃、闪点为小于100℃的轻油等烃类;1-丙醇(闪点为25℃)、异丁醇(闪点为30℃)、1-丁醇(闪点为37℃)、2-丁醇(闪点为21℃)等醇类;乙酸异丁酯(闪点为20℃)、乙酸丁酯(闪点为24℃)、乙酸戊酯(闪点为32℃)等乙酸酯类;二异丁基酮(闪点为50℃)、环己酮(闪点为42℃)、4-羟基-4-甲基-2-戊酮(闪点为58℃)等酮类;乙二醇单甲基醚(闪点为41℃)、乙二醇单乙基醚(闪点为43℃)、乙二醇单正丁基醚(闪点为64℃)、乙二醇单丙基醚(71℃)、乙二醇单叔丁基醚(闪点为55℃)、乙酸2-甲氧基甲酯(闪点为52℃)、乙酸2-乙氧基乙酯(闪点为57℃)等溶纤剂类;3-甲氧基-3-甲基丁醇(闪点为67℃)、3-甲氧基-3-甲基丁基乙酸酯(闪点为75.5℃)、1-甲氧基-2-丙醇(闪点为32℃)、1-甲氧基丙基-2-乙酸酯(闪点为47℃)、1-乙氧基-2-丙醇(闪点为39℃)、丙二醇单丙基醚(闪点为48.5℃)、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闪点为62.5℃)、3-乙氧基丙酸乙酯(闪点为5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防锈油组合物,其含有:/n(A)闪点小于100℃的溶剂;/n(B)闪点为100℃以上、40℃运动粘度为7mm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28 JP 2018-0630061.防锈油组合物,其含有:
(A)闪点小于100℃的溶剂;
(B)闪点为100℃以上、40℃运动粘度为7mm2/s以上且120mm2/s以下的基础油;以及
(C)防锈剂,
所述防锈油组合物的40℃运动粘度为0.5mm2/s以上且3.2mm2/s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锈油组合物,其中,所述(A)成分的闪点为7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锈油组合物,其中,所述(A)成分为选自异链烷烃和轻油中的1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锈油组合物,其中,所述(A)成分的含量以防锈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为7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锈油组合物,其中,所述(B)成分的闪点为12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锈油组合物,其中,所述(B)成分的40℃运动粘度为15mm2/s以上且100mm2/s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锈油组合物,其中,所述(B)成分为矿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川阳太城田雄亮
申请(专利权)人: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